蒙永晖
贺州广济医院,贺州 542899
系统性骨病中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主要原因为骨质量减少、骨密度降低等骨代谢异常,疾病发生后患者日常表现为骨骼疼痛,且骨折风险系数高[1−2]。据相关研究,骨质疏松最常见的部位是脊柱,当骨质疏松患者经过抗骨质疏松治疗后1年之内,脊柱骨折发生率高达19%,脊柱畸形、遗留急性/慢性胸腰部疼痛发生率高达84%,不仅在生活中限制患者日常自由活动,且严重影响患者脊柱功能,以上数据会伴随患者的年龄增长而增加,尽管临床通过有效的治疗干预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脊柱骨折发生风险,但仍有一部分患者会继续遭受疾病的困扰[3]。目前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osteoporosis fractures,OPF)的基本目标是促进骨折端愈合,恢复其连续性,减少并发症,预防再骨折,降低致残、致死率,提升其生活质量[4−5]。然而,OPF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医学界尚未对其治疗形成统一治疗标准,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将总结该病的相关知识,为防治该病提供相应参考。
一旦人体出现OP后,非常轻微的外力都可引发OPF;随着患者年龄不断增长,发生骨折的风险会越来越高;而女性发病率要远远高于男性;最常见的部位有前臂远端、髋部、脊柱等。当前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因素是其致病原因:其一为人种,其二为年龄超过50岁,其三为性别(女性>男性),其四为饮食结构,其五为长期制动,其六为药物,其七为性激素水平低下,其八为维生素D缺乏等[6−7]。OPF的平均年龄为68.5岁[8],此期间老年人群会表现为骨代谢异常负增长、骨骼无机物水平减少、骨弹性降低、骨脆性增加等,长此以往会出现大量骨量缺失、骨密度降低;一旦上述两种情况发生后,就会并发骨质疏松。相关文献中记载,超过1/8的50岁以上女性和男性存在椎体变形,而椎体变形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性,且女性发病率要高于男性。其中50%的女性或者20%的男性在一生中至少发生OPF 1次,最常见的骨折形状为楔形骨折,有轻微爆裂情况(向四周),其他骨折类型极为少见[9−10]。
日常生活中各种活动均会引发OP,为此绝大部分患者无明确外伤史,症状出现前可能进行颠簸动作,主要表现如下。⑴疼痛感:OP后引发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出现不同程度腰背酸痛、周身疼痛,一旦负荷加重后,患者的疼痛感增加,少数患者存在翻身动作受限的情况;⑵脊柱改变:OP的特异性症状为脊柱改变,主要与脊柱发生生理曲度改变,如驼背、后凸、侧弯等,一旦脊髓受到压迫后,腹部受压、截瘫等症状,严重者影响其心肺功能[11−12];⑶急性骨坏死:OPF患者骨折坏死率较低,由于早期无特异性表现,往往症状轻微,被忽略。通常情况下椎体骨折坏死通常发生在创伤之后,在外伤的影响下导致患者发生微骨折,因血供系统受到一定的影响,进而发生骨缺血,引发骨坏死。原因为OP患者自身骨量低下,骨能力较低,为此骨折愈合存在难度,增加骨坏死风险。另外,OPF患者最常见的骨折区域为胸腰段椎体,主要与其应力集中、活动范围大等有关,在此基础上亦能诱发骨折后骨坏死[13]。
骨折位置多于腰椎部位、胸椎部位,影像形状多为扁平型、楔型,双凹型主要特征表现为临近椎间盘出现膨大影像,且膨突在椎体成像凹陷图像。尤其在L1或者T12位置,呈现单独椎体或者多个椎体受累情况,而椎体前缘骨皮质存在明显的中断、皱褶等情况,但边缘影像较为模糊[14]。骨折类型可分为骨折脱位型、混合型、鱼椎样变形型、楔形变形型等,其中以骨折脱位型最为严重,常伴有下肢神经症状,而椎体则变形为骨皮质变薄、骨密度降低、骨小梁减少等一系列OP表现。X线检查的优劣势归纳:检查费用经济、操作便捷,但是采集的影像会受到脊柱结构(复杂)的影响,平片上呈现结构相关重叠的情况,且在密度平片中分辨率较低,为此对于细微的病变无法被及时筛查出,故临床漏诊、误诊情况时有发生[15]。
OPF的CT主要特征表现为骨质疏松密度明显降低,获取的图像中在中央区域、椎体区域呈现均匀低密度影像,主要为蜂窝状、斑点状、小条片等一系列低密度改变。此外,图像中椎体骨皮质明显变薄,且其周边、后角部位呈现增生性质的骨赘,并呈高密度突出,通常情况下该突出部位的两侧呈不对称表现。倘若患者存在椎间盘突出或者椎间盘膨出,在获取图像中椎间盘表层会呈现环形或者突出的软组织,同时组织密度影像向椎管内突入。而椎体滑脱或者压缩性骨折则表现为椎缘双边征。总结CT优劣势:CT能够规避X线结构重叠影像,在辨别骨密度分辨率中清晰度高,同时能够发现X线不能筛查的微小病变,同时在检出附件损伤程度、椎弓根受损程度、椎体受损程度中灵敏度远远优于X线。对于椎体水平骨折线检查中,常规CT检查存在难度,为此需要进行后期处理(三维重建)[16−18]。
MRI在诊断陈旧性脊柱骨折或者急性脊柱骨折中效果突出,主要原因为骨折周围会出现水肿情况,通过MRI检查在T1W中会呈现低信号,反之在脂肪抑制影像、T2W中则出现高信号。而陈旧性骨折的信号因为与正常椎体信号相似,故临床将其作为鉴别新鲜骨折、陈旧骨折的主要方法。由于椎体内呈现真空征,而不能确定其引发机制。但与椎体内缺血后引发坏死,导致其生物力学出现不稳定情况,通过MRI检查可以明显发现其积液征,以病灶病变、三角形病变图像为主。由于脑脊液与其信号呈现一致性,一旦出现该种情况则代表患者骨折出现不完全愈合,且已经出现骨坏死情况。作为诊断OP中检查骨密度是其有效的手段之一,虽然不能预测脆性骨折发生,但可以作为评估骨折风险的重要方法。总结MRI优劣势:MRI检查具有安全性高、有效性和可靠性强的优势,且不会给受检者带来损伤[19];在软组织分辨中效果突出,多轴位成像;并可以根据患者的压缩椎体信号改变,准确区分其愈合程度,辨别陈旧性骨折与新鲜骨折,该优势是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不具有的。
该种检查方法不仅能够确诊OP,且能够预测脆性骨折。尤其在预测骨折、高血压预测脑卒中、血清胆固醇预测心脏病中效果更理想。当BMD每减少一个标准差,则代表患者发生骨折的风险增加2倍左右[20]。对于OP女性患者而言,骨折风险是同龄人群的3倍之多,故临床将其广泛应用于预测骨折风险当中,其得到的信息准确性远远高于其他指标,为此被WHO认定为是诊断OP的“金标准”[21]。
因OPF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腰背部疼痛。临床对能够耐受疼痛,且体征、症状较为轻微的患者,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轻度压缩骨折,或者患者不能耐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多采用保守治疗。新鲜骨折患者首先采用手法复位,对于就诊时间长、年龄较长、不能耐受手法复位的患者,通常情况下指导患者仰卧于硬板床,时间在4周左右。对挤压部位用软垫垫好,对腰背部采用软垫固定。起床后应佩戴支具。但是长期卧床极易导致患者肌肉萎缩,并加速骨组织的流失速度,进而增加患者的疼痛感。此外亦能够引发下肢静脉血栓、褥疮、坠积性肺炎等,为了降低以上多种并发症,术后3 d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功能康复训练,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随时调整训练强度和训练时间。患者在6周左右应在佩戴支具的保护下,逐渐下床进行地下活动,在恢复期内禁止负重、弯腰等活动[22−23]。日常中多摄入含钙量高的食物,并加强生活能力,严格遵医用药。对于疼痛非常严重的患者而言,必要时可以给予镇痛药物。而降钙素在控制和抑制骨丢失、缓解骨痛方面效果理想。
该种术式属于微创手术,是临床中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主要方法,其治疗机制为:利用C臂机的支持,将骨水泥经椎弓根向患者病变椎体注入,目的是稳定伤椎、缓解疼痛。起初PVP是由Deramond发明,在1984年被首次应用至椎体血管瘤当中,该技术经过不断优化,被逐渐应用于因OP所引发的脊柱骨折治疗当中,但是在入路方式(单侧/双侧)上仍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单侧与双侧入路PVP均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单侧PVP在手术用时、X线辐射暴露用时、注入骨水泥量方面要优于双侧PVP。另外一部分学者认为,双侧PVP能够降低骨水泥渗透率,再发骨折数据,并提升远期疗效。在不同剂量骨水泥注入中也有相应研究,指出不同剂量的骨水泥注入量+PVP治疗OPF能够稳定伤椎,缓解疼痛,但小剂量骨水泥渗透率更低。不同黏度骨水泥+PVP治疗OPF中,高黏度骨水泥的有效性、安全性更优,表现在手术用时短、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功能障碍知识评分更低[24−25]。
该术式是以PVP为基础改进而来,操作方法:首先,实施常规穿刺,并将球囊自椎体内置入,实施球囊扩张后,将伤椎终板抬高后,使其恢复正常椎体高度,再压实松质骨,为留置骨水泥提供空间[26]。PVP与PKP两者相互比较,在疼痛改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后者因球囊置入后,在恢复患者正常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方面效果更加理想,但是在X线暴露时间、手术用时方面要高于PVP。由于注入的骨水泥,导致硬力更加集中,硬力分布不均匀,相应增加临近椎体骨折风险概率,但骨折的发生亦与骨质疏松程度有关[27−28]。
开放手术适合严重OP发生神经压迫症状、截肢矫正、骨折不稳定等患者,术中根据具体情况,必要时在其周围将骨水泥注入。该种治疗方案对患者的损伤重,不仅增加患者的恢复用时,亦增加术者家庭经济负担。
在不同种类椎体成形术中应用最广泛的材料——骨水泥,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应用后有利于手术的成功、不利于患者预后。骨水泥的质量要求:无毒、容易注射、凝固时间适中、显影佳、生活活性佳、骨传导性佳、调制便捷、价格经济。其中一种骨水泥材料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该材料为不降解材料,为此显影效果差,且有一定的毒性,极易引发患者中毒,甚至猝死[29−30]。另一种材料为磷酸钙骨水泥;该材料属于生物降解材料,在组织相容性方面表现突出,且塑性极为简单,整个固化过程中不会产生热量,其劣势为流动性差、注射性差。
OPF是当前影响中老年人群健康、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临床中如何提升治疗疗效已经成为临床研究课题。为此在实际治疗OPF中,应于骨折局部治疗与OP相结合,方能提升治疗疗效,降低骨折不愈合、临近椎体再骨折发生概率。
就当前治疗技术,临床治疗OPF的方法众多,由于患者的病情具有复杂性特点,为此增加了治疗难度;由于青壮年脊柱骨折与OPF骨折的差异性大,对于OP患者而言,临床中不建议采用保守治疗,主要因为需要长期卧床,加之患者的年龄较高,极易在卧床期间发生一系列并发症,为此给患者的健康、疾病恢复造成影响。而内固定治疗,既能够让患者尽早活动,亦能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内固定与保守治疗相比较,极易在内固定后发生骨折端松动、脱落等情况。而PKP是当前治疗OPF的主要方法,PKP与PVP两种不同手术方案存在一定的差别;为此在临床治疗中,应根据OPF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手术方案,以此来保障手术疗效、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总之,临床治疗OPF应需要个性化、系统化的治疗方案,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疗效。基于此,在日后工作中需要每一位相关研究工作中的共同努力、共同探索、共同寻找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