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天姿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年均增长率长期保持在7%~8%,甚至2位数的高位上,被称为“中国速度”“中国奇迹”等。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主要是靠资本、能源、资源、劳动力投入的推动,资源产出率较低,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围绕着如何提高经济增长效益,如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我国开始了逐步探索。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和中国国情相结合,提出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发展思想,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空气、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因素。要加以小心保护,进行合理使用。”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提出“协调发展”的绿色理念。1987年党的十三大指出“必须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协调发展、稳定增长的战略”;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召开,会议指出要实现“九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其中一个根本转变是经济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此后,在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的报告中,多次强调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逐步强调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2007年党的十七大更明确地强调要实现“三个转变”,其中一个转变是从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经济发展中的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又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建立一系列推动绿色发展的制度,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我国更高战略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目标。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理念经历了萌芽形成、深化、成熟的发展历程,并且最终上升为国家的发展战略,使绿色发展理念成为我们走向美丽中国愿景的国家战略。创新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绿色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点。
熊彼特(Schumpeter 1912)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原料创新、组织创新。如今国内外对于“绿色创新”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与“绿色创新”概念相似的有“环境创新”“绿色技术创新”等。较早之前,学者较多的使用“环境创新”这个概念,James等将“环境创新”定义为能够给带给企业或顾客价值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的新产品或新流程;Braun和Wield(1994)率先指出某项工艺或技术能够减少环境污染和提高能源利用率,则被称为绿色技术创新;同时Antonioli et al(2015)认为企业组织管理和对产品的设计也是绿色技术创新的一部分;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研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定义进行扩充,郭进(2019)[1]将社会发展和制度的创新都纳入绿色技术创新的定义中。国内外对绿色创新的内涵做了大量的研究,Fussler和James(1996)[2]率先提出绿色创新是通过生产新的产品和技术的方式,产生经济价值同时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Blattel-Mink(1998)认为绿色创新包括新产品、新市场和新系统的开发中引入生态思想; Beise和Renning等指出为了减少环境破坏而产生的一些技术、工艺、系统和产品都可以被称为绿色创新。Mirata(2005)认为绿色创新是顺应环境改善趋势而做出的创新活动。Chen(2006)等认为绿色创新不但是与绿色产品或绿色流程相关的硬件或软件的创新,还是与能源节约、污染预防、污染回收、绿色产品设计以及企业环境管理相关的技术创新;陈华斌、应瑞瑶和周力[3]等认为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而开展的创造性活动都可以称为绿色创新;肖仁桥等指出绿色创新是以降低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来提高生产效率的创新活动。综合来看,绿色创新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张钢和张小军在《绿色创新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中指出的3种定义:绿色创新是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引进环境绩效,对环境绩效的改进。
绿色创新效率是基于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演化而来的一个衡量经济绿色发展的评价概念。吕岩威等认为绿色创新效率是基于投入产出角度,将环境负效应考虑在内的一个综合效率;乔元波等认为绿色创新效率是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较少的投入能够获取更多的创新产出;宋秋月等认为绿色创新效率是创新要素、资源要素的投入与考虑环境因素的产出比例关系;钱丽等表示在计算绿色创新效率时,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要素投入的指标体系;冯志军等在测算绿色创新效率时以研发投入、能源投入、创新产出、环境产出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
根据现有研究,绿色创新效率测算方法以传统技术创新效率测算方法为基础,考虑环境指标测算效率值。测算方法分为非前沿分析法和前沿分析法。非前沿分析法又分为生产函数回归分析法和指数法,前沿分析法又分为参数分析法和非参数分析法。
学者们较多采用前沿分析法计算效率值,其中的参数分析法是在假设投入产出函数的基础上,运用技术分析估算参数,开展效率测算。参数分析法主要有以下3类:随机前沿法(SFA)、后边界分析法(TFA)、自由分步法(DFA)。 由Aigner、Meeusen、Battese等(1977) 提出的随机前沿分析法(SFA)较多运用于效率测算。该方法的优点:同时考虑技术非效率和随机冲击,通过对面板数据的统计分析,考察不同个体间的差异以及同一个个体在不同时刻的差异。缺点是生产函数设定缺乏严格的理论依据,设定随意,对无效率项的分布有严格要求,降低随机前沿分析法的有效性。厚边界分析法(TFA)和自由分步法(DFA)的基本原理和随机分析法相似。非参数分析法有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自由处置壳方法(FDH)。目前学者较多的使用Charnes、Cooper(1978)等人提出将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池仁勇(2005)[4]、周力(2010)等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效率值。其原理为:将多个输入和其对应的产出作为一个评价决策单元(DMU),运用特定的计算方式,评价该决策单元是否有效以及是否位于生产前沿面上,对相同类型的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元(DMU)评价较为有效。区域及企业的绿色创新活动多为多投入和多产出,生产函数关系较为复杂,较适合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学者主要运用四种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进行效率测算:(1)Charnes(1978)等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原理,提出以规模收益固定为前提的CCR模型,李婧等(2010)[5]运用DEA-CCR方法对省际区域创新效率开展测评。(2)由于CCR模型是建立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基础上的,在现实生产过程中,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和规模报酬递减等情况,于是Banker(1984)扩展了Charnes(1978)的工作,提出了BCC模型,韩晶(2012)运用DEA-BCC模型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污染创新能力进行了测度和分析。(3)CCR模型和BCC模型都是从径向角度来分析(径向指投入和产出按同样的比例缩小或扩大从而达到决策单元有效率,角度指从投入或产出角度来分析),存在投入、产出的松弛性问题(决策单元投入过多或期望产出不足的情况),Tone(2002)[6]在CCR模型和BCC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可以处理投入产出松弛性问题的模型,即SBM模型,冯志军(2013)同时用DEA-CCR和DEA-SBM模型测度中国30个省级区域及八大经济区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4)由于投入值和产出值存在较大的差异,Cooper(1999)等提出了RAM模型,任耀、牛冲槐等(2014)[7]运用DEA-RAM模型对山西省工业绿色创新效率进行了测算。方法方面,Banker和 Morey(1986),Timmer(1971),Fried、Schmidt和 Yaisawarng(1999)[8]、Fried 和Lovell(2002),分别提出了一阶段DEA方法、二阶段DEA方法、四阶段DEA方法、三阶段DEA方法。肖仁桥等(2012)[9]运用二阶段DEA方法测算高新技术行业效率;张江雪、朱磊(2012)运用四阶段的DEA方法对我国2009年各省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王飞航,李友顺(2019)运用三阶段DEA方法测算了我国西部地区国家级高新区创新效率。
综述文献发现,第一,目前绿色创新的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与“环境创新”“绿色技术创新”的概念相似。第二,有关绿色创新效率的定义是基于技术创新效率,绿色创新效率是指一个区域或者行业创新效率的“绿色化”程度,是在考虑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后对创新发展质量的一个测度,可理解为区域或者行业创新发展的绿色指数,其数值越大,说明创新发展的质量越高,其值越低,说明创新发展的质量有待提高;在绿色创新效率测算方面,任何的创新过程,都可以理解为一个投入与产出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可能会存在污染投入和污染产出(非期望产出),如“工业三废”,通过一定的计算方法对投入和产出两个阶段开展逐步测算,在测算过程中,逐步将污染部分剔除,最终得到排除了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后的创新效率值,这个值就是“绿色创新效率值”,该值越高,表示创新的的质量越高,反之越低,表示创新质量较低。第三,在绿色创新效率的测算模型和方法上面,较多的采用传统模型——DEA-BCC模型和DEA-CCR模型,这2个传统模型只考虑了经济效率,未关注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同时这2个传统模型没有考虑投入产出过程中的要素“松弛”问题,无法处理存在非期望产出下的效率测算问题,基于此,部分学者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和基于松弛变量的非径向、非角度的DEA-SBM模型以及非径向、非角度及加性结构特点的DEA-RAM模型开展效率测算。绿色创新效率的测算一般是基于参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和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DEA)这2种效率测算方法,由于DEA方法能处理多投入和多产出变量的效率测算问题,并且事先可以无需设定前沿生产函数,规避了参数方法的限制,具有效率测算的优势,所以绿色创新效率测算主要是采用DEA方法。学者们较多采用一阶段DEA方法和二阶段DEA方法开展绿色创新效率测算,少部分学者运用三阶段DEA和四阶段DEA开展效率测算。第四,国内学者用以上的模型和方法对我国区域、产业等方面开展效率测算,尽管有部分文献梳理了绿色创新效率的研究,但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绿色创新效率测算的研究较少,高新技术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高新技术水平的高低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的绿色创新效率高低代表了该地区创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渗透能力,故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绿色创新效率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