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载祥治疗难治性发热三法*

2022-11-15 17:33刘妙顾焕柳翼史载祥
河南中医 2022年1期
关键词:三阳姜汤难治性

刘妙,顾焕,柳翼,史载祥

1.北京市丰盛中医骨伤专科医院,北京 100031; 2.中日友好医院,北京 100029

难治性发热又称顽固性发热,目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一般指经历各种退热治疗措施(包括抗生素、激素或中药等)超过7 d,发热仍难以控制,或发热不退、热退不显、退而复热。其所谓难治,是由于病情复杂,或经历失治、误治后,导致临床诊治十分困难,使用常规药物治疗手段难以奏效,十分棘手[1-2]。随着现代疾病谱的不断演变,临床证候亦变得更加复杂多样,这使中医对难治性发热的辨证更加困难[3]。

史载祥教授为国家级名老中医、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大内科主任,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50余载,学验俱丰,临床擅用经方治疗多种疑难杂症,特别是对难治性发热的治疗,多效如桴鼓,颇具特色[4-6]。笔者有幸师从于史载祥教授,今结合临床验案,总结史教授临床治疗难治性发热所创立的解热三法,即清解三阳退热法、培土生金宣热法、灌肠逐瘀导热法,以飨读者。

1 清解三阳退热法

清解三阳退热法是指发热病机涉及太阳、阳明、少阳三阳,针对病机所确立之法。《伤寒论》中,小柴胡汤治少阳枢机不利解三阳之热,白虎汤通治阳明病及三阳合病之热。史教授结合临床实际,用葛根汤加石膏与大柴胡汤合方创立清解三阳退热法,更加适合现代疾病谱中难治性发热的治疗。清解三阳退热法用药基本方: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生姜、大枣、柴胡、大黄、枳实、黄芩、半夏、生石膏。

典型病案:尉某,男,45岁,2013年7月1日初诊。患者于2013年6月4日诊断为胃黏液腺癌,2013年6月21日行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术后出现持续发热,体温39~40 ℃,予抗生素治疗后无明显好转。经会诊,予麻杏薏甘汤合六君子汤加味,服后患者发热仍不解,遂于2013年7月1日请史教授会诊。患者刻下症见:发热已近10 d,体温39~40 ℃,发热时伴有寒战、头晕、头痛、耳鸣、重听、口苦咽干、口大渴、无汗、腹胀痛、便干、舌暗红、苔白浊腻根厚、脉弦滑。中医辨证:邪在三阳,经腑同病。给予清解三阳退热法治疗,方用葛根汤加石膏与大柴胡汤合方:葛根30 g,生麻黄10 g,桂枝 12 g,赤芍15 g,生姜15 g,大枣15 g,柴胡15 g,生大黄(后下)15 g,枳实15 g,黄芩15 g,半夏15 g,生石膏(先煎)100 g。3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013年7月3日二诊:患者服药后热势已挫,体温降至37.8 ℃,恶寒渐轻却汗出不畅,腹胀好转,大便得通,耳鸣、重听已消失,口已不苦。刻下仍有气短,舌暗红,苔白腻微黄根厚,脉弦滑。依原意加量缓进,生石膏加至120 g,柴胡加至25 g,大黄加至30 g,麻黄加至15 g,继服3剂。患者服药后畅汗,热退寒罢,体温降至正常,后患者再次出现体温波动,症状同前,复以清解三阳退热法,投葛根汤合大柴胡汤,次日热退。2周后随访,患者诉病情稳定,未再发热。

按语:本案症见发热无汗,伴有寒战、头晕、头痛,提示证属太阳;口大渴、腹胀痛、便干提示,本证又涉及阳明经腑同病;而口苦咽干、耳鸣、重听又提示,病在少阳。故辨为邪在三阳,经腑同病。采用清解三阳退热法,予葛根汤加石膏与大柴胡汤合方。方中葛根汤发太阳营卫之汗为先,生津舒筋于后,不使热邪传入阳明,正如清代王晋三言:“仲景治太阳病未入阳明者,用以驱邪,断入阳明之路。”[7]方中大柴胡汤和解与通下并行,解少阳、阳明之邪,并重用生石膏喻白虎汤之意,以解阳明经热。诸药相合,共奏宣散太阳表邪、清泻阳明之热、运转少阳枢机以解邪热之功。

2 培土生金宣热法

临床上单纯的邪热壅肺发热较易辨治,可予麻杏石甘汤,此为清宣肺热以治发热的常用方剂[8-9]。若上焦寒热夹杂,本为虚寒肺痿而夹有肺热者,若不明经方合方之法,则往往令人束手无策。史教授针对复杂病机,采用《金匮要略》治疗肺痿“培土生金”的甘草干姜汤与《伤寒论》“清宣肺热”的麻杏石甘汤合方,即培土生金宣热法,临床用于治疗上焦寒热错杂之发热证,疗效明显。培土生金宣热法用药基本方:炙甘草、干姜、麻黄、杏仁、生石膏。

典型病案:部某,男,69岁,2014年9月3日初诊。患者2011年8月于北京某医院诊断为“右颊部鳞状细胞癌”,行右颊部颌颈联合根治术。2013年患者恶性肿瘤继发肺部转移行放疗治疗。自2014年7月11日行肺部恶性肿瘤放疗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5 ℃,发热一般为上午,下午和晚上减轻。又就诊于该院,给予抗生素及醋酸泼尼松治疗,症状缓解10 d后,再次出现发热,伴咳嗽、咳痰,仍服前药治疗后,症状缓解不明显,考虑放射性肺炎,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等抗生素以及糖皮质激素治疗,体温不降反升,最高达39.6 ℃,遂于2014年9月3日请史教授会诊。刻下症见:发热,昼重夜轻,发热时伴全身骨关节疼痛,汗出恶风,鼻流清涕,咳嗽,咯大量白色黏痰,恶心,纳呆,头晕,耳鸣,口干苦,右肋痛,失眠,大便日2次,质稀,舌淡,苔厚腻,右脉沉细微,左脉无(既往曾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辨证为少阳胆热兼太阴脾寒,予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3 d后,体温降至37 ℃,但第4天体温又回升至39.4 ℃,表现为弛张热,仍有汗出,恶寒,咯白色黏痰,夹有泡沫,痰量较前减少,但喘势加剧,足冷,小便清长,苔褐腻,部分灰黑,脉象同前。证属上焦寒热夹杂,本虚寒肺痿而夹有肺热。遂予培土生金宣热法,方用甘草干姜汤合麻杏石甘汤:炙甘草15 g,炮姜 8 g,麻黄10 g,杏仁18 g,生石膏(先煎)120 g。7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患者服药后高热得退,仅余低热(37~38 ℃),加用半枝莲30 g,白英30 g,白花蛇舌草30 g等清热解毒抗癌之品,以兼顾其原发病。2周后随访,患者诉服药后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范围,未再发热。

按语:该患者基础病是口腔癌肺转移,经多次放疗后,出现放射性肺炎,经多种广谱强力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治疗,但体温不降反升,其中医病机错综复杂。史教授先和解少阳、温脾化饮、平调寒热,予柴胡桂枝干姜汤,然后采用“培土生金宣热法”,方用甘草干姜汤合麻杏石甘汤。首诊症见发热,恶心,纳呆,头晕,耳鸣,口干苦,右肋痛,大便日2次,质稀等,辨为少阳胆热兼太阴脾寒之证,故予柴胡桂枝干姜汤。二诊症见发热反复,仍有汗出,恶寒,咯白色黏痰,夹有泡沫,痰量较前减少,但喘势加剧,足冷,小便清长,苔褐腻,部分灰黑等,遂辨为上焦寒热夹杂之证,本虚寒肺痿而夹有肺热。故予培土生金宣热法,方用甘草干姜汤合麻杏石甘汤。

甘草干姜汤见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此为上焦阳虚,肺中虚冷而痿。肺为娇脏,热则气燥,使肺脏燥热而痿,冷则气沮,使肺脏治节不用。该患经反复放疗,放射线属外感六淫之邪中热邪,但并不同于单纯热邪致病特性,具有杀伤性及攻击性,故属“火热毒邪”[10],反复应用,可灼液耗气伤津,气阴两虚,阴损及阳,升降失司,损伤肺络,致肺热叶焦而发为肺痿[11]。上焦阳虚不能化气,气不摄津,则见频吐涎沫;上焦虚寒,肺冷气沮,水液直驱下焦,故小便清长,此即“上虚不能制下故也”之意[12]。

甘草干姜汤中炙甘草甘温补中,干姜辛温散寒,辛甘合用,重在温脾阳以复肺气,即“培土生金”,此乃虚则补其母之法。本方取理中汤之半,虽主治虚寒肺痿,其根本在于胃阳虚衰。正如丹波元简所言:“此证虽云肺中冷,其源未尝不由胃阳虚乏。”同时配以麻杏石甘汤清宣肺热、开表散邪。如此,脾肺得温,邪热得散,上焦寒热错杂得消,其顽固性发热可除。

3 灌肠逐瘀导热法

《伤寒论》治疗外感热病创立土瓜根及大猪胆汁外导法,开“导法”之先河,被称为灌肠治法的始祖[13]。桃核承气汤治疗太阳血热互结,蓄于下焦之证。史教授认为,瘀血阻络,郁于血分,日久化热,则为瘀血发热[14],继承《伤寒论》外导法与逐瘀法,创立灌肠逐瘀导热法,即以桃核承气汤灌肠,适用于瘀血内阻,腑气不通之证,并可与辨证内服药合用,为临床治疗难治性发热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经临床验证,疗效显著。灌肠逐瘀导热法灌肠用药基本方:桃仁、桂枝、炙甘草、芒硝、生大黄。

典型病案:李某,男,57岁,2017年11月28日初诊。患者于2017年11月9日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术后回肠造瘘口排气排便良好。2017年11月19日出现轻度腹痛、腹胀,伴有呕吐,行胸部CT示:双下肺炎症病变,双侧少量胸腔积液。腹部CT示:小肠明显积气扩张。初步诊断为:麻痹性肠梗阻,回肠造口状态,直肠术后,直肠恶性肿瘤。2017年11月20日出现间歇性发热,体温最高38.7 ℃。血常规:白细胞18.47×109·L-1、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15.87×109·L-1、N% 85.9%。给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奥硝唑抗感染,及营养支持、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治疗3 d后复查血常规:白细胞10.48×109·L-1、N% 86.2%,但患者仍有发热,体温波动在38.5 ℃左右,仍需用非甾体类抗感染药退热,于11月28日请史教授会诊。患者刻下症见:间歇性发热,不恶寒,口干、口苦,舌质暗,有齿痕,苔黄腻,脉弦。辨证:病在下焦,气血瘀滞,寒热如疟。治疗:①灌肠逐瘀导热法,方用桃核承气汤加味:桃仁15 g,桂枝12 g,炙甘草10 g,芒硝(另包)8 g,生大黄(后下)20 g,黄芪 30 g,莪术15 g。3剂,日1剂,水煎后灌肠。②口服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20 g,桂枝15 g,干姜15 g,天花粉30 g,牡蛎(先煎)30 g,黄芩15 g,炙甘草10 g。3剂,日1剂,早晚分服。2017年11月30日复诊:患者采用前法服药3剂后,体温下降,未再服用退热药,监测体温最高37 ℃。灌肠方灌肠2剂后发现,瘘口引流袋排气增多。故效不更方,内服方将柴胡加至30 g,余药量不变,日1剂,分3~4次口服。

患者服新药1剂后,诉汗出较前方明显,体温基本正常,遂停药。12月5日随访,患者体温正常,可进少量流食。复查血常规:白细胞7.18×109·L-1、N% 77.3%。2周后随访,患者诉体温未再上升。

按语:本案患者病机复杂,虚实夹杂、腑气不通,瘀血内阻。史教授采用灌肠与口服并用的治疗手段。灌肠予桃核承气汤,此即灌肠逐瘀导热法;口服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阳,温脾化饮,平调寒热。

桃核承气汤见于《伤寒论》,“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此之下焦)……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桃核承气汤即调胃承气汤减芒硝用量,加桂枝、桃仁而成。方中桃仁活血化瘀,配伍大黄荡实泄热,祛瘀生新,更有桂枝辛温以温通血脉,血脉得温而通,瘀血得下,则热随血出而愈[15]。

本案患者舌质暗是应用本疗法辨证的要点,揭示出血瘀发热的本质,结合患者麻痹性肠梗阻之现状,其瘀血内阻,腑气不通之证确凿,故用灌肠逐瘀导热法,方用桃核承气汤灌肠。方中加莪术,意在破积聚、行瘀血以助退热;加黄芪,意在补气升阳,促进肠蠕动,以助力通腑泻浊。同时,患者以间歇性发热为主,伴口干、口苦等症,提示患者兼有邪伏少阳、脾虚不运、津液不化之证,故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内服,以和解少阳,温脾化饮,平调寒热,体现了《伤寒论》中“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的治疗思想。

4 小结

难治性发热中医病机较为复杂,这也是现代疾病谱的特点之一。肿瘤发热在难治性发热中比较具有代表性,本文总结史教授治疗难治性发热三法,针对复杂病机,并不局限于肿瘤发热。史教授认为,运用经方治疗难治性发热的关键在于精准辨证。临证时,当从整体出发,明确邪正关系,处方时当谨守病机,方证对应,既遵循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的基本特点,又强调更为精准的辨证与个体化治疗,方可显示出中医药治疗的优势。望本文可为中医药治疗难治性发热提供启示。

猜你喜欢
三阳姜汤难治性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难治性支气管炎的效果分析
慢病规范管理治疗对难治性高血压的效果观察
罪恶聊天群
“三阳”辉映党旗红
吲哚布芬片在难治性小儿肾病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我学会了煮姜汤
口腔溃疡喝点姜汤
台州姜汤面
黄帝内经:着至教论
冬病夏治,喝姜汤正是时,4款姜汤养胃驱寒、补血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