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念志“以温药和之”辨治慢性咳嗽经验探析*

2022-11-15 16:27芮红丽张念志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2年5期
关键词:气喘肺气阳气

芮红丽,张念志

1 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合肥 230038

2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合肥 230031

慢性咳嗽以咳嗽为唯一或主要临床症状,若持续8周以上可诊断为慢性咳嗽,胸部影像学检查常无明显异常[1]。在全球普通人群中慢性咳嗽的患病率为9.6%,在专科门诊中高达10%~38%[2]。慢性咳嗽的病因复杂,具体病机尚未明确,现代医学认为慢性咳嗽的发生主要与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有关,药物(ACEI)、心理等因素亦可引发,不明原因咳嗽约占8.4%[3]。研究指出,75%患者因咳嗽迁延不愈而反复就诊,明显影响其工作、学习及生活质量[4]。现代西医对咳嗽的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对症治疗以阿片类镇痛药、神经病理性疼痛镇痛药等药物治疗为主,病因治疗指对慢性咳嗽的原发病因针对性治疗,如慢阻肺、咳嗽变异性哮喘、支气管哮喘等[5]。

古代医学对咳嗽的记载由来已久。《黄帝内经》首现咳嗽之病名,《伤寒杂病论》始立咳嗽之方药。历代医家在《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并完善咳嗽病因病机理论、治疗原则和方法,使中医药治疗咳嗽独具特色且疗效可靠。在长达千余年的医疗实践中,咳嗽之方书辈出,中医药辨治咳嗽之体系逐渐完善,并日益受到现代医学的肯定。2015版《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首次增加了中医药治疗咳嗽的有关内容,是对中医学的充分认可[6]。

张念志教授是安徽省首届名中医,安徽省中医药领军人才,第二届江淮名医,全国第二批优秀中医研修人才,安徽省第7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省“最美中医”。张师从事临床、教研工作30余年,致力于肺康复和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发展和传播。张师一直从事中医药防治肺系疾病的临床研究工作,对于慢性咳嗽的治疗具有独到见解,尊崇肺喜温而恶寒之说,喜用温法辨治慢性咳嗽,学验俱丰。笔者有幸师从张念志教授,现将张师辨治慢性咳嗽的经验介绍如下。

病因病机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常见症状亦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根本病机在于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慢性咳嗽病程迁延,病因繁多,病机复杂。古代文献中无相对应的“慢性咳嗽”病名,一般将其归属于“久咳”“久嗽”“顽咳”“内伤咳嗽”等范畴。

慢性咳嗽多于冬春季节感受寒邪而诱发,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慢性咳嗽的病位主要在肺,《景岳全书·咳嗽》指出“咳证虽多,无非肺病”,即咳不离乎肺。然五脏六腑是统一的整体,咳亦不止于肺,与肝脾等脏关系密切,久咳更可伤及肾脏,正如《素问·咳论》所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咳嗽是由于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气机逆乱,肺之宣降失常,气上逆作声,发为咳嗽[7]。张师认为慢性咳嗽的病机关键为肺阳亏虚,阳虚阴盛,津液不归正化,痰饮内伏。机体阳气虚衰,气不化津,寒饮内生,若再次感受外感寒邪,内外相合,肺脏受损,宣降失职,气逆上作,则咳嗽频作且易反复迁延。《素问·咳论篇》云:“皮毛者,肺之合也……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肺外合皮毛,且肺清虚而娇嫩,不耐寒热,外感六淫侵袭人体,首犯皮毛腠理,肺脏最易受损。《黄帝内经》提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意在表明人体之阳气如同太阳,在人体阴阳平衡中占据主导地位,具有推动气化、温煦脏腑、抵御外邪的重要作用。若阳气亏虚,气不布津,津液不化,津聚成痰,则痰饮内生,宿留于肺,致肺之宣发肃降失常;且肺喜温而恶寒,同气相求,感寒居多。内外因相互影响,外感寒邪引触内伏痰饮,胶着难去,故咳嗽反复,缠绵难愈。

辨证论治

汉代张仲景在其著作《金匮要略》中提出“病痰饮者,当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温药和之”属八法中温法范畴,“温药”指温热性质的方药;“和”即调和脏腑阴阳之法,组方应平和,用药忌温补太过。“温药和之”以祛散寒邪和温煦阳气为最终目的,亦即所谓“寒者热之”。

张师认为慢性咳嗽迁延不愈的根本原因是阳气亏虚,痰饮内生。阳气虚损,气化不利,水液代谢失司,停蕴成痰,聚积为饮,寒邪外袭,则引动内伏痰饮,影响肺脏正常功能。肺主气司呼吸失常,宣降失职,则咳嗽易发。痰饮为阴邪,胶着粘滞,易缠绵难愈。然痰饮之阴邪遇阳则化,得温则行。痰饮咳嗽若以温药和之,则肺气得养,通调水道功能正常;脾阳恢复,水液运化如常;肾气渐充,水液代谢正常。肺、脾、肾三脏功能协调,痰饮温化自去,并可阻止水液停蓄形成新痰饮,故而咳嗽自消。张师秉承“温药和之”之准则,承旧而扬今,在治疗慢性咳嗽时,常以“温药和之”,且根据疾病特点,或辛温散寒,或甘温补虚,或苦温和中。现代药理学研究亦表明,辛温类药物可抗炎,缓解呼吸道分泌物过多引起的症状;甘温类可调节免疫、镇咳;苦温类可祛痰[8]。另外,张师强调人体是统一的有机整体,五脏六腑关系密切,任一脏腑失调,均可引起咳嗽;一脏有病,常会影响他脏,因此治疗慢性咳嗽时强调随证化裁,常配伍调理其他脏腑药物,以求佳效。

1 温肺散寒解表蠲饮

咳嗽之病位主要在肺,肺主气而司呼吸,外感六淫或内邪干肺,均可引起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咳嗽。肺清虚且娇嫩,不耐寒热,且五脏之中,肺位最高,风寒之邪易袭阳位,经由口鼻最易侵犯肺脏,而导致肺气不利,上逆作咳。慢性咳嗽多于秋冬寒冷季节诱发或急性加重,主要是由于肺气虚而卫外功能减退。张师认为临床上咳嗽反复发作大多是由于外感寒邪引触内伏痰饮,治疗上张师兼顾散寒而化饮,常用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经典方剂加减化裁,以求佳效。此外,形寒饮冷则伤肺,寒邪是诱发咳嗽反复发作的重要因素。肺喜温而恶寒,同气相求,肺脏感寒居多。再者肺为水之上源亦为贮痰之器,喜宣散而恶郁闭,寒邪深伏,郁闭于肺,肺气欲宣而不通,欲上而不达,则肺气不利,津液停蓄,凝聚为痰。“饮为阴饮,非阳不运,非温不化”,故以温热之品温肺散寒,阳气得振,痰饮得化,则咳嗽自止。张师临证多用辛温开肺气,或苦温以燥脾土,或甘温以补肾阳,喜干姜、细辛、五味子三味配伍同用,相反相成,干姜、细辛温化寒痰、辛散寒饮,五味子收敛肺气以止咳。一化一散一收,痰饮得除,咳嗽自止。

2 温中健脾培土生金

《杂病源流犀烛》曰“盖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指出肺伤则咳,脾虚则久咳不愈的发病机理。中医五行关系中,脾肺为母子关系,脾为肺之母,母病易及子,即所谓“脾胃一虚,肺气先绝”;肺为脾之子,子盗母气,久则肺脾两虚。肺主气司呼吸,肺气亏虚则宣降功能失职,气逆上干于肺而咳作不止;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正气亏虚,卫外不固,抗邪无力,故久咳不愈。

脾为生痰之源,若脾失健运,气化不利,水湿停滞,痰饮内生。痰饮为水邪,脾土旺则能胜湿,若脾阳不足,则痰饮之邪难以祛除。《证治汇补·咳嗽》曰“因痰而致嗽者,痰为重,治在脾”,故临床治疗咳嗽常兼顾调理脾脏。张师临证用药,灵活加减,效如桴鼓。“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张师认为肺脾两脏关系密切,故临床治疗咳嗽时,亦注重顾护脾胃,强调补而不燥、补而不腻,多用党参、白术、黄芪之类。“治痰必先理气”,张师临床辨治常配伍陈皮、砂仁、枳壳、厚朴等理气行气之品,寓补于运之中。

3 温肾化饮纳气止咳

痰是水液代谢障碍的产物,与诸多病因、诸多脏腑相关,正如《医学从众录》所言“痰之成,气也,贮于肺。痰之动,湿也,主于脾。痰之本,水也,原于肾”。但其根源于肾,王节斋首先提出“痰之本肾也,原于肾”。肾为脏腑阴阳之本,且肾主水,肾中阳气的蒸腾气化,主宰着整个津液代谢的过程。若肾阳亏虚,则蒸腾气化失常,气不化水,水液代谢失常而凝聚成痰。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肾功能正常,则呼吸调匀。反之,若肺主气司呼吸失常,肾不纳气,则气机逆乱,容易引发咳嗽、气喘等常见的呼吸道症状。张景岳云“内伤咳嗽则不独在肺,盖五脏之精皆于肾……肺金之虚,多由肾水之涸”,久咳根源于肾阳虚,久咳亦致肾阳虚益甚。肾阳不足,温煦功能减退,气化不利,津液输布无权,水湿痰饮内停;肾阳亦一身阳气之根本,肾阳不足则卫外不固,故机体易感受外邪,则咳嗽日久不愈。反之,久咳耗气,气损及阳,也会进一步加重肾阳虚衰。

张师认为咳嗽日久耗伤正气,肺气不足,金不生水,日久伤及肾阳。临床治疗慢性咳嗽常以温肾纳气为大法,选用肉桂、山萸肉、制附片、补骨脂等温肾阳、纳肾气之品。

病案举隅

患者,女,49岁,2020年8月30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嗽咳痰6月余,加重伴胸闷气喘1月。现病史:患者6个月前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白色泡沫痰为主,伴有胸闷气喘,就诊外院诊断为:咳嗽变异性哮喘,予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1次bid吸入”,咳嗽症状控制不佳,1个月前因受凉后导致咳嗽频发,胸闷气喘加重。听诊两肺呼吸音粗,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中医望闻切诊:神志清楚,动作协调,面色㿠白,呼吸平静,体形适中,言语低沉,纳可,眠安,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滑。刻下症:阵发性咳嗽,活动后、遇刺激后较甚,咯少量白色泡沫痰,偶有咽痒。治法:补益温阳化饮,祛风解表散寒。处方:党参10g,炒白术 10g,茯苓 20g,干姜 6g,细辛 3g,五味子6g,浙贝母 10g,百合 20g,枇杷叶 10g,僵蚕 10g,地龙10g,炙甘草10g。7剂,1剂/d,水煎服,早晚两次分服。

二诊:2020年9月13日。患者诉咳嗽、胸闷、气喘症状明显缓解,仍咳少许量痰,偶有口干,无咽痒咽痛不适,纳寐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原方去浙贝母、僵蚕、地龙,加厚朴6g,黄精30g,旋覆花10g。14剂,1剂/d,水煎分早晚两次服用。

三诊:2020年9月27日。患者诉偶有晨起咳嗽,咽部不适,咳痰量少色偏黄,无胸闷气喘,纳寐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上方加射干10g,薄荷6g。14剂,1剂/d,水煎分早晚两次服用。

四诊:2020年10月11日。患者咳嗽咳痰、胸闷气喘症状均缓解,未诉其他不适,继以上方加减治疗3周。随访至今,症状未再复发。

按:患者感风受寒后因失治误治导致风寒之邪留伏于肺,痰饮与之相合,久则脾肺气虚,外邪再袭,气机升降失调,见咳嗽、咳痰、胸闷、气喘、咽痒之症。张师顾及虚、痰、风、寒,从补虚、化痰、治风、散寒等角度入手,内外同治,脏气升降有常,则咳嗽自止。方中党参、白术补益脾气以培本生金;浙贝母、枇杷叶化痰止咳;干姜、细辛温化寒痰;五味子上敛肺气以止咳;百合养阴润肺,僵蚕祛风解痉,地龙活血通络,以改善咽喉不利;再加茯苓以健运中焦以杜绝生痰之源,炙甘草调和诸药之性。二诊时,仍有咳痰,加厚朴苦燥辛散以燥湿化痰,旋覆花苦降辛开以降气化痰而平喘咳,黄精甘平以补益肺气。三诊时,患者晨起咽部不适,痰色偏黄,加射干、薄荷以清热消痰利咽。

结 语

慢性咳嗽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或伴咯痰等症状,经止咳化痰药、抗生素治疗后常效果不佳,迁延难愈。中医药治疗慢性咳嗽效果持久而稳定,可根据个体化特点而辨证施治,且毒副作用小。张师以“温药和之”治疗慢性咳嗽,大意有三:一者辛温,开玄门而通水道;二者苦温,温胃暖脾;三者甘温者,温煦肾阳,涵养真阳。此外,张师不专温补,临证用药常配伍行消之品,或行其气,或消其痰,或导其水,使邪有出处。张师认为,慢性咳嗽的发生根本在于阳气虚衰,痰饮内生,尊崇仲景“温药和之”之说,然尊古却不泥古,在古代医家基础上,结合30余年的临床、科研经验,求实创新,独出机抒,形成了独特的学术见解及治疗方法。

猜你喜欢
气喘肺气阳气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人到中年补肺气
6种食物能补肺气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调肺气先要通鼻窍
养肺要避开六怕
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的临床治疗分析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早上洗澡伤阳气
Smog in Los Ange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