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巧玲,谭华儒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宝安中医院,广东 深圳 518100
《周易》以乾坤为首,乾为天,坤为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象征着世界万物始于天地阴阳。医易同源,古代哲学的发展,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传承,为中医经典及理论基础奠定了基石。
脾在五行属土,位居中州,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可安五脏,生血肉,养四肢。《素问·刺法论》中描述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1]”。《类经》对其进行解释说:“脾藏意,神志未定,意能通之,故为谏议之官,虑周万事,皆由乎意,故智周出焉。[2]”《医碥》有言:“脾脏居中,为上下升降之枢纽……于卦为坤、为艮[3]。”当中坤卦多以解读脾脏“仓廪之官”的特性,少见坤卦对“谏议之官”的理解,故而笔者拟从坤卦的角度对“脾为谏议之官”进行论述,以探讨其中蕴含的中医内涵和意义。
谏议者,谏诤也[4]。《说文解字》中说:“谏,证也,多别善恶,以陈于君”。故而,“谏”有直言劝诫,改正缺失之意。议,议论、讨论,是广泛采集意见之意。谏议之官,即古代的谏议大夫,职责为监督、劝诫,匡正君失。它的存在,对一个国家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儒家思想文化重视“忠”“孝”,同时也重视“义”。荀子说“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5],认为民贵君轻,“君不明,则诌谏为忠”[5]。唐代魏征多次苦谏屡逆龙鳞,北宋包拯七劾权贵直指宋仁宗,明朝海瑞执笔疏文以谏明世宗。古代士大夫以中正直谏的实例,生动地为后世阐释何为“谏议”、何为“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黄帝内经·素问》以官位类比五脏六腑的职能功效,描述“脾为谏议之官”。这一描述将脾脏从“仓廪之官”的共用职能中解放出来,放到更为广阔的视野之中,认为脾作为“具坤静之德,有乾健之运”[6],如忠谏之臣,可觉察周身上下气机升降的异常,并反馈、表现、调整自身以求阴阳调和,即“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7]。
坤卦,是周易六十四卦的第二卦,与乾卦一起统领全篇。坤,至阴至柔,以“厚德载物”为核心,承载万物。《宋书·乐志》言:“山岳河渎,皆坤之灵。”坤土柔软宽厚,绵延万里,山川海岳、万里江河均由其资生。其至柔而力刚,宽厚安静,容载万物的同时亦有发露之德。天人合一,脾胃在五行属土,脾为阴土,正合坤卦,脾在志为思,意为脾所主,为君主之官“监察”周身,及时反馈异常所在,即“谏议”之功。
2.1 脾主运化暗合坤厚载物之意,为“谏议”的基础坤象征地,地道柔顺,性顺而体厚,含弘内敛[8],“万物资生,乃顺承天”[9]。坤元为母,宽厚柔顺,容载万物,顺应天时,化育万物。《说文解字注》中描述:“坤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
《素问·经脉别论》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1]。脾运化水谷,上归于肺,借助肺主治节之功,将水谷精微布达周身,使得人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筋脉肉皮骨等得到充分的营养。气血充盛,则四肢百骸、经络筋脉可敏锐地感应到气机升降失调、阴阳不和,及时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反馈出来,如疼、痒、麻、酸等,以警示机体适当调整,必要时借外物进行干预,可见脾运化之功可助生“谏议”之力,正如《三三医书》中有言:“谏议之官未邀升斗之禄,何以施其膏泽乎”[10]。脾运化功能康健,为脾藏意主思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气血充盈才能“知周乎万物[7]”,以“道济天下”,实现“脾为谏议之官”的职能所在。当脾运化无力,则脾藏意失调,气血不足,“谏议”之功失常,临床上可见各种病证,如以机体活力下降为主症的抑郁症[11],当以健脾益气、温中补阳为法辨证施方[12]。
2.2 脾主气机升降合直方端正之意,智察周身变化“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是坤卦的六二爻辞,六二爻辞居位中正,不偏不倚。坤地至柔,柔则不直,但因其承天之动,顺天而行生长化收藏之功,则显“直”,故具发露之德。阴中有阳,坤地包容含藏万物,化育而使之光大[8]。方者,端直也。故“直”与“方”皆指中正,不偏不倚。
脾为阴中之至阴,主升清,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左升右降,阴中有阳,合坤土发露之德,气机升降有常,情志调衡,中正平和,才能“多别善恶,以陈于君”,以助君主之官调和一身。脾输布精津于头目心肺、人体四旁,濡养四肢九窍,在体合肉,在窍为口,其味甘,其色黄。脾气健运,营气充盈,奉心化赤,气血环流,荣养五脏,则口可辨识五味,研磨谷食。脾主统血,除了化生血液之意外,尚有约束、统摄周身血液行于脉管之内而不溢出脉外。“虑周万事,皆由乎意,故智周出焉”[2],脾在志为思藏意,明代李梴认为:“饮食人之大欲,凡生冷坚硬之物,心所欲食,而脾不能化则不敢食”[13]。故而脾为谏议之官多体现在意志、欲望、感知上。中医学在强调局部是整体一部分的同时,同样从局部对于整体的意义也作了辨证的认识,故而机体阴阳气血变化、脾之强弱可由患者的食欲、口味、肌肉变化等反馈得知。如食欲不振,口不知味,肌肉瘦削无力,肢体倦怠,面色萎黄多见于脾气亏虚;痞闷难舒,口中黏腻,恶心欲呕,周身困重乏力,身热肤痒多见于脾胃湿热等。
2.3 因果相应,纠偏返正,见微知著,辨证之能《周易·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9]。臣弑君,子弑父,这个无论是在哪个时期都是非常严重的社会事件,而出现这样严重的社会事件绝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长期逐渐积累的。世间万物、事件的发生都不存在突然而至,都是日积月累、时间的沉淀才能发生的,近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远如气候变暖,冰山融化种种。种是因,得是果,因果相应。要避免严重恶劣的事件发生,还需早日辨明,方能纠偏返正。
之于人身,辨别之能在脾。主要体现于脾主四时、“脾为之卫”上[14]。《素问·太阴阳明论》言:“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不得独主于时也”[1]。脾位居中央,五行属土,为孤脏,灌溉四旁,无时不在,兼木、火、金、水之气,旺四季而不独主于时,以长养肝、心、肺、肾四脏,因而《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明言“四季脾王不受邪[15]”。“脾为之卫”出自《灵枢·五癃津液别》,脾化生水谷精微,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护卫机体,抵御外邪,保全周身。
脾主四时则无处不在,觉察变化,“知周万物”,及时止损。“脾为之卫”则见微知著,适时调节。现代人思虑甚多,多饮凉食冷,或暴饮暴食,或节食熬夜,种种“逆于生乐,务快其心”的行为都会对脾胃造成伤害。平素体健之人由于脾胃健运,正气足,身体恢复能力强,故而短时间内可不出现症状,但是长久以往,易出现严重后果,百病丛生,正如《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所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16]。以糖尿病为例,多项研究[17-19]表明,近年来,糖尿病患病人群逐渐趋向年轻化,其中饮食习惯、情绪不佳、睡眠时间短等生活习惯成为致病的重要因素。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乃至肿瘤,对人体而言莫不若“臣弑君,子弑父”类的恶劣社会事件,这些疾病反应于人体并非偶然,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故而现代中医一直探寻以健脾运脾为核心治疗肿瘤等疑难疾病的方式[20]。但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1]”,适时养生,规律生活,适当运动,脾胃健运,“谏议”职能得以发挥,方能及时止损,防患于未然。
司外揣内是中医一大特色,人体以五脏六腑为核心,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相互联系、彼此制约。脾脏以谏议之能“监察百官”,故而四肢九窍、五官(目、舌、唇、鼻、耳)五体(筋、脉、肉、皮、骨)均可反映机体阴阳的机能或病变,综合而成望、闻、问、切诊疗系统的结果,辨证施治,方能调和阴阳。当脾脏虚弱,则运化无力,水谷精微难生,脾藏意失调,“谏议”之功下降,百病由生。因而可认为,“脾为谏议之官”与现代医学的免疫系统相关。苗兰英等[21]发现,脾虚型哮喘大鼠肺组织中TLR4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运用补脾益气方治疗后TLR4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梁绮婷等[22]对胃癌前病变细胞焦亡机制进行研究,认为细胞焦亡是“谏议之官”作用体现,运用健脾法治疗可明显改善细胞焦亡进程。脾虚营卫气弱,正不胜邪,免疫失责,故而焦亡细胞逐步增多,且脾虚易生痰湿,久则成瘀,各种病理产物又会阻碍气机升降,愈发加重脾虚,形成恶性循环。
杨晔等[23]认为,中医学的脾与现代医学的线粒体有着极大的关系[23]。李文慧等[24]通过对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及抑郁症的研究,认为脾虚可致线粒体结构、功能出现异常,不排除其为引起抑郁症的病因之一,治疗上以健脾益气之法,可明显改善抑郁症症状。王林谭等[25]从脾虚立论,观察健脾养心汤对抑郁症的临床疗效,以盐酸舍曲林片作为对照组,发现健脾养心汤治疗组汉密尔顿评分降低幅度较对照组大(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千百年来,《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华夏民族五千多年思想和智慧的结晶,而中医的发展与《周易》密不可分。虽然本文将“脾为谏议之官”与坤卦的联系分开描述,但实则密不可分。“厚载万物”,运化水谷为“谏议”提供物质基础,为一切的开始,才能舍营藏意、直方端正、中正平和,气机升降有常,如实反馈,才能感受四时变化、周身疼痒。“辨须早辨”,以察全真养神之真谛,告诫切勿“务快其心,逆于生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现代人在驰竞浮华的同时将身体康健的调控权彻底交给了医院、医生、先进的设备及多样的药物,认为现代医学如此发达,总能治好疾病。殊不知最好的医生是自身,学会倾听自身机体的声音,感受气机阴阳的失调,不再肆意妄为,不再“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调神养心,健运正气,中正平和,才能减少罹患疾病的概率,使身体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