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苏杰
经济新闻属于一种常见的报道类型。在媒体行业格局不断调整中,作为主流的省级电视媒体,要大胆尝试。结合多年经验积累以及经济新闻的特点,注重报道方式等创新,打造有本地特色的电视经济新闻节目。
媒体行业发展至今,电视媒体占据着主流位置,特别是省级的电视媒体,已是本地党委、政府传达政策及引导舆论的重要平台,反映真实民意,提供信息服务,显现出主流媒体的价值。单就经济新闻来说,质量还有待提升,形式单一、缺少新意,多运用“一事一报”的模式,新闻内容之间缺乏内在联系。特别是地方媒体,因为缺少对本地乃至全国经济全面性及前瞻性的分析,未能针对经济新闻事件进行多层面的深度分析,造成经济新闻报道深度及广度不足、影响力不大、报道模式陈旧等问题,实际传播效果并不理想。
省级电视媒体若想切实扩大经济新闻信息含量、提升新闻内容的传播广度和社会价值、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必须走创新之路。如果未能有效创新,则难以拥有长效运行的活力。传统电视媒体经济新闻的采制及发布等各个环节均需优化,调整报道思路,不断拓展报道视角。
可以说,只有实现创新,才能使新闻报道更有新鲜感,以持续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提升媒体竞争力,拓展生存空间。
经济新闻报道不同于其他内容,其主要报道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为人们的经济生活提供服务。在传统的运行思维下,经济通常被视为政治的“附属品”,并且为政治服务,而经济新闻报道也仅是为了报道当前政治环境下的经济生产成果及发展形势。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社会中,政治新闻报道也涵盖了一些经济内容,大众感受到综合新闻节目中经济内容比重加大。电视媒体上,经济新闻板块不断增加,各类大众媒介对经济新闻表现出更大的关注度。
在此种背景下,省级电视媒体的经济新闻报道创新,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经济新闻报道要想实现创新发展,首先得有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多个层面上进行优化调整。
首先,题材要创新。市场经济条件给经济新闻的采制报道提供了大量素材,相关工作人员应从大量选题中寻找具有新颖性的题目。
其次,角度要创新。省级电视媒体若想增强经济新闻的可传播性及可视性,需重视报道角度问题。要善于从经济新闻事件中,提炼出符合受众偏好的视角。比如黑龙江省某台《一样的耕地,不一样的效益》报道采取设置悬念和对比的方式,勾起受众的好奇心。
最后,新闻手法要创新。省级电视媒体在追求创新中需打破原本程序化的报道模式,可选择直播等报道手段,巧妙使用不同手法,让报道内容更贴近民生,增强新闻报道的贴近性。要善于捕捉经济新闻事件的形成原因,深化主题。
经济新闻的专业性比较突出,传统电视媒体报道时,一般仅关注内容的可信度与真实性,未能凸显更具表现力的细节,这会导致经济新闻报道缺少吸引力,无法使受众留下深刻印象。所以,需对采访素材进行精细筛选,发掘可用的细节,加以放大,使报道更具感染力。
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说,“情节”一词比较容易理解,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它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所以说,情节和事件、情景、人物有关。而“细节”则是指具体的某个情节,运用在新闻报道中,其可能会成为“点睛之笔”。在寻求创新发展机会的过程中,应重视网络自媒体素材,从中获取更多可用的细节。
比如在提倡自主创业的市场大环境中,近些年掀起创业热潮,其间涌现出很多精彩故事。省级电视媒体可以创业故事为主线进行报道,重点挖掘细节内容,提高经济新闻内容的丰富性,普通人的创业故事与社会大众的生活更加接近,容易引起受众的广泛共鸣,并给正在创业或者有创业想法的人提供思路,不仅能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还能产生较为积极的社会效应。
首先,标题语言需精练,注意措辞的严谨性。一般来讲,标题是新闻主要的吸睛点,对电视媒体而言,标题与新闻的传播率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新闻内容通常包括财经、科技、经济政策、保险与金融等,专业性内容较多,所以,此类标题语言要严谨凝练,也要通俗易懂,与报道内容契合。这就对经济新闻记者创作功力提出较高要求。对此,需增强对标题制作能力的培养,注意文字的精练,确保语言表达的深入浅出。
其次,注重语言的形象性和贴近性。经济新闻的内容一般来说具有一定深度,报道中可能会出现专业术语。但此类词语对普通大众来说,理解难度较高。因此,记者应认真分析文稿语言,确保准确生动,并强调语言的可理解性。可采取打比喻的处理手段,让专业性很强的内容显得更加生动形象。与其他媒介不同的是,电视媒体采集的信息能以同期声的形式出现。同期声一般是受访者的叙述,更加自然,贴合日常生活。
最后,注重画面语言的丰富感。电视媒体的经济新闻报道是通过电视屏幕传达新闻信息,所以不能仅考虑文字语言叙述,还需注重声音及图像与文字语言的协调性。电视媒体报道经济新闻,要发挥画面表现优势,尤其是各类较为抽象的统计信息及方针政策等,画面不太好搭配,可以借助动画、漫画及图表等方式呈现,丰富画面,让受众更容易了解经济新闻内容,实现报道意图。
在经济发达地区,当地电视台应提高经济新闻的比重,并丰富经济新闻的形式,保持经济报道的高强度,打造经济新闻特色。
此处所指的切入点,相当于上文提到的角度。经济新闻报道中,应从不同角度着手,揭示出某种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
首先,可以文化为切入点,部分经济活动和文化有关,如企业承办的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既是文化活动,也是经济活动,文化搭台唱戏为地方经济运行发展服务。因此,从文化角度切入进行经济新闻报道,也是一种新的视角。
其次,从科技角度切入。技术就是经济生产力,是新的效益增长点,所以即使是普通群众,也会对前沿科技成果有较大的兴趣和较多的关注。电视媒体经济报道可以从科技角度入手,如数字技术在赋能实体经济过程中有三个主流方向:一是基于数字化手段形成统一的平台化管理,如雄安的政务云平台、青岛的城市云脑集群等;二是在解决一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突出问题方面形成突破,如香港国际机场的无人驾驶应用等;三是基于数字技术创造一些行业的新模式、新场景,如三只松鼠的VR云店、贝壳的家装平台等。从这些角度报道经济新闻,可以有效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传统经济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最后,增强亲民性及服务性。如果记者只把经济新闻报道当作工作任务,忽略报道的亲民性和服务性,则完全没有价值。接地气的经济新闻才会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所以,电视媒体报道经济新闻内容时,需尽可能接近群众生活,满足群众诉求。在选定角度后,便应按照策划思路,认真执行,努力找寻经济新闻与群众生活的关联性。
第一,设置大小屏联动。电视媒体传播的突出特点为直接与形象,但对抽象化的信息报道与逻辑分析等层面,存在先天不足。因此,电视媒体可尝试运用新的报道形式,弥补自身不足。对事件类和调查类报道,可主要借助电视大屏进行传播,使受众对整个事件有大致的了解。对一些经济数据的剖析与推理等,可通过新媒体进行报道。大小屏二者报道的内容并不相同,形成互补。在电视大屏的报道中,主持人可对小屏报道内容进行预报。
第二,加强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互动。省级电视媒体可尝试运用新媒体端与受众进行交流,从受众意见中寻找选题灵感。例如列出几个热门新闻选题,鼓励受众通过新媒体端留言及投票,以票选的结果决定下一期栏目的选题,此举有助于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增强受众黏性。
第三,运用好大数据技术、机器人播报等智能手段。例如央视财经频道就曾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报道。智能机器人梳理繁多的数据资料,迅速分析,作出科学判断。这种手段比较适合经济新闻报道,例如可用于点评股市收盘情况等。智能机器人充当主持人,也为电视经济新闻报道增加了特殊看点,容易调动起受众的观看兴趣。
第四,运用新颖的传播方式。目前,短视频平台迅速崛起,诸多省级电视媒体均在不同的短视频平台上开设官方账号,打造竖屏的新闻报道形式。从当前状况来看,比较适合在短视频平台上报道的经济新闻有:经济专家的重要讲话、新的商业现象等。此外,运用移动网络技术扩大经济新闻传播途径,也是当前电视媒体开拓大屏之外业务的主要方向。
除了打造优质的经济新闻作品,还需开展特色活动,打造节目品牌,以提高节目的影响力。
首先,开设线下经济课堂。例如定期举办理财讲座等,邀请理财专家莅临现场,向受众讲解基础的理财知识与技巧、识别金融诈骗的方法等内容。不仅可以增强电视媒体的服务性,还可进一步和受众展开互动,发挥品牌效应,提高节目号召力影响力。
其次,开展创业等主题活动或开办类似主题的节目,扩大媒体或节目的知名度。例如由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众创英雄汇》已经有较大的影响,这档与广东“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线上线下联动的电视节目,在前两季播出后,凭借高功能性、强时代性、立体化及综艺化的形式赢下“创新榜”2020年度创新力节目、最受观众青睐节目等奖项。在《众创英雄汇》第三季,微表情专家姜振宇、心理咨询专家雷明就座于“创业助力官”席位,他们利用擅长的专业知识,通过表情与动作洞察创业者的心态与性格,助力选手完成项目阐述,为节目增添新看点。知名主持人、演说家寇乃馨延续“观察团团长”的身份,带领多位机构和企业代表,在第二现场体验各款创业产品,妙语连珠地为现场及电视观众提供最直接、最真实的买家秀与用户体验。“众创导师团”助推创业项目孵化成长,助力创业者实现梦想。导师们各个角度的观点交汇,也带领观众从多维度看懂创业圈的门道。像这样的特色节目和活动,不仅能增强节目品牌的影响力,还可吸引商家冠名,增加节目的收益。
经济新闻工作者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视角向下,把报道的焦点对准普通群众,以受众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来报道经济新闻,用平实的手法、群众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报道经济现象、经济政策、经济信息等社会经济生活。这既是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市场化环境下媒体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要创新理念,凸显民生视角。要善于从民生的角度考虑经济问题,多在普通群众的住房、交通、就学、就医、就业及柴米油盐酱醋茶问题上做文章。经济生活、经济信息和经济现象等都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生活中的人。经济新闻报道要把人的生活、人的活动、人的思想和人的情感与经济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增强报道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不仅可以更全面、准确地反映经济社会生活,而且能给经济新闻注入活力,增添人文色彩,既贴近生活又有人情味,为严肃的经济报道增添轻快的色彩,为晦涩难懂的报道内容提供形象的解读。更多关注经济社会生活中普通人的生活和感受,以鲜活的“人”和“事”为载体,通过对普通群众的经济活动进行扫描,才能让经济报道“有血有肉”,才能使枯燥的经济报道“活蹦乱跳”起来。
创新是媒体实现长足发展的根本依托,改进报道角度,优化新闻语言,实现新的报道传播格局,基于经济形势,传达出“超越”经济的报道,是省级电视媒体的经济新闻报道发展条件,应在保证自身社会功能的前提下,及时回应大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