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彦红,王亚军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 730000)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代谢性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和骨脆性增加[1]。最新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40~49岁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3.2%,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19.2%,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高达32%[2]。骨质疏松的发病率还会继续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其致死率和致残率。西医治疗骨质疏松症以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为基本方法,但西药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且长期服用会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骨质疏松症可以归属于中医学“骨痿”、“骨痹”、“骨枯”等范畴。灸法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传统中医学绿色疗法被广泛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通过查阅近10年灸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相关文献,本文将从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来两方面阐述应用于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各种灸法及其对骨代谢信号通路、骨代谢生化指标及内分泌激素等的影响。
1.1 温针灸 温针灸是集针刺与艾灸优势为一体的疗法。该法操作时先将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施针穴位处垫一纸片,针柄尾端插一长约2cm的艾条段或小艾柱,点燃艾条下端施灸的方法。温针灸可以通过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改善骨代谢生化指标及激素水平、缓解骨痛发挥治疗作用。如马华姣等[3]采用温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药物治疗,观察组施以温针灸,治疗3月后发现观察组腰椎、股骨颈、股骨大转子骨密度及血清雌二醇水平均显著高于单纯口服药物治疗。李莉等[4]研究补肝肾健脾温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骨量减少,药物组口服维D2磷酸氢钙片,温针灸组以补肝肾健脾为治则,辩证选取大杼、足三里、肾俞、悬钟施以温针灸,治疗前后分别测定骨密度及骨钙素(BGP)水平,并以视觉模拟法(VAS)评定骨痛情况,结果发现温针灸组患者BMD高于药物组,BGP及VAS评分低于药物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1.2 雷火灸 雷火灸起源于“雷火神针”,是用普通艾叶与中药粉末相混合制作而成的艾条施灸穴位的一种灸法。艾条在燃烧时药物分子可以迅速吸附在人体表面,在施灸腧穴周围形成高浓度药区,借助艾灸的温热效应渗透到深部组织,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5]。田阡陌[6]用雷火灸治疗以腰背痛为主症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基础治疗组与雷火灸加基础治疗组,4周后发现两组患者的骨痛积分、ODI量表评分、多裂肌杨氏模量值及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其中雷火灸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张勇等[7]将8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口服碳酸钙D3片与骨化三醇胶丸治疗,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雷火灸治疗,连续治疗3月,结果发现治疗组患者的骨密度值、骨痛积分、症状积分及血清白介素-6(IL-6)、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雷火灸治疗骨质疏松症可能与改善患者血清IL-6、IGF-1水平有关。
1.3 热敏灸 热敏灸疗法是由陈日新教授所创,该法操作时采用艾条悬灸热敏化腧穴,使敏化腧穴出现透热、扩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等热敏灸感和经气感传现象,使气至病所,产生“小刺激、大反应”的效果[8]。陶静等[9]将76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选取大杼、身柱、悬钟等热敏化腧穴施以热敏灸,对照组给予碳酸钙D3片口服治疗,治疗12周后发现两组的有效率分为别97.37%和73.68%,两组BMD值均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ALP、尿Ca/Cr均降低(P<0.05),提示热敏灸可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改善骨代谢生化指标。此外,相关临床研究[10]表明,热敏灸可以对参与骨代谢信号通路的骨保护素(OPG)产生影响,能明显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OPG含量,对骨代谢失衡状态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1.4 铺灸 铺灸是将灸药、生姜等隔灸物铺于督脉或督脉节段上的穴位,通过艾叶的温热刺激、隔灸药物及腧穴的治疗作用来发挥诊疗作用的一种灸法,是由我国名老中医罗诗荣先生在“长蛇灸”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新型灸疗方法[11]。该法具有施灸范围广、温热效应强等优点,治疗骨质疏松症临床疗效确切。如董春璇[12]将88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患者随机分为铺灸组与针刺组,通过骨质疏松症分级量化表及腰背痛积分(VAS)评价临床疗效,两组治疗后的有效率分别为92.8%、78.8%,两组的症候积分及疼痛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铺灸疗法治疗骨质疏松症腰背痛临床疗效确切。黄汉陵等[13]用铺灸联合针刺治疗骨质疏松症,将9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施以铺灸、针刺疗法,对照组予以维D2磷酸氢钙片口服治疗,治疗后发现治疗组症状积分、BMD、骨钙素(BGP)及骨性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LAP)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1.5 温和灸 研究发现[14],温和灸可以明显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骨保护素(OPG)水平,从而影响成骨细胞的代谢,此外还可以降低骨痛积分,缓解骨质疏松症患者疼痛症状。吴铅淡[15]温和灸背俞穴治疗脾肾亏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将60例确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选取双侧脾肾及肾俞穴施以温和灸,对照组口服钙尔奇D治疗,治疗3月后发现,两组患者VAS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温和灸中医症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温和灸可以改善骨代谢相关指标,与治疗前相比,血清BGP、BALP、OPG升高,TRACP-5b、DKK-1和RANKL含量较治疗前降低,提示温和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可能与改善相关骨代谢指标有关。
2.1 灸法对骨代谢生化指标及内分泌激素的影响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测定可以用于监测骨丢失的速率、预测骨折风险程度。实验研究发现,灸法可以提高骨形成标志物,降低骨吸收标志物,改善异常骨代谢水平。如范琳燕[16]将40只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随机分为艾灸组、西药组和空白组,艾灸组于肾俞穴悬灸治疗,西药组和空白组分别予以尼尔雌醇1mg/kg、蒸馏水10mL/kg灌胃,所有实验动物于治疗12周后取眼球血检测骨特异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和雌二醇(E2),其中B-ALP和TRACP5b分别是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结果发现艾灸组TRACP5b水平明显低于空白组,相比于西药组无明显差异,艾灸组B-ALP、E2明显高于空白组。另有研究发现[17],艾灸可以提高去卵巢大鼠血清E2水平,同时可以提高BGP含量、降低尿钙与肌酐的比值。
2.2 灸法对骨代谢信号通路的影响 灸法可以对骨代谢主要信号通路及通路的关键信号分子产生调节作用。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与破骨细胞表面的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RANK)相结合,经过一定的传导与转录后,最终可以增强骨吸收活性,骨保护素(OPG)可以竞争性地与RANK相结合,其结合能力强于RANKL,能够阻断引起破骨细胞链式反应的信号传递,抑制骨吸收[18]。钱康等[19]研究温和灸联合左归丸对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OPG/RANKL的作用,将4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左归丸+温和灸组、左归丸组、对照组、模型组,除对照组外其余3组均造模为骨质疏松症,前两组分别予以左归丸灌胃+长强穴艾灸治疗、左归丸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均予以0.9%的生理盐水灌胃,治疗90天后发现,左归丸+温和灸组大鼠RANKL mRNA显著降低,OPG mRNA表达显著上调,提示左归丸+温和灸可以通过提高骨密度、上调OPG mRNA、下调RANKL mRNA的表达实现治疗骨质疏松的目的。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是成骨细胞的前体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BMMSCS分化为成骨细胞过程中的信号通路。研究发现[20],艾灸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关元、三阴交可以增强BMMSCS活性,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BMMSCS分化为成骨细胞。
2.3 热敏灸治疗骨质疏松症机理研究 热敏灸在临床上已有效地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并有关于其可能机制的相关实验研究,如欧阳厚淦等[21]从筋膜结缔组织的角度发现,在正常筋膜结缔组织中ERK1/2、P38均有少量表达,热敏灸和普通艾灸可以使上述两种蛋白的表达增加,且热敏灸组增加更显著。其中,ERK1/2、P38是MAPK信号通路中的两种蛋白,可以参与细胞内信号通路对多种刺激的反应调节。上述研究揭示了热敏灸作为一种外来刺激,能实现“小刺激、大反应”的可能与提高敏化腧穴周围筋膜结缔组织中MAPK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有关。
灸法治疗骨质疏松症,可以提高患者骨密度,降低骨痛积分,改善骨代谢生化指标及内分泌激素水平,其疗效确切,且优于单纯口服钙剂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的中医绿色疗法。但尚存在一些问题:①关于灸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机制研究较少,灸法治疗该病作用机制的研究将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及支持,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应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并举。②临床运用灸法治疗骨质疏松症其疗程相对较短,而骨代谢周期至少为3至6月,因此灸法治疗该病的远期疗效难以肯定。③灸法治疗骨质疏松症在中医辨证分型的基础上选穴论治,随证加减治疗的研究相对较少。④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医防治原则特别强调“防重于治,防治结合”,因此,应开展灸法预防骨质疏松症的相关研究,将中医“治未病”的特色运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