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育仪,吴波,傅诗书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宝安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及多种不明原因共同作用,造成患儿脑部异常发育的一种疾病[1],以社会互动交流障碍、兴趣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为核心症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感知觉和情绪障碍以及胃肠道症状[2]。2018年美国疾控中心最新数据示[3],ASD患病率高达1/59,成为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西医对该病尚无特效药治疗,针对患儿所表现出的精神异常症状,对症予抗抑郁、抗焦虑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且不良反应大[4]。早期发现和实施行为干预及教育对患儿的预后有帮助,但目前ASD诊断机制尚未完全完善,ASD的诊断存在至少1年的延迟[5]。因此严重影响ASD患儿的治疗进程。
中医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系统研究较晚,但近几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古代医籍没有与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相应的病名,但根据其主要症状,可将其归属于“呆病”“语迟”“胎弱”等范畴。该病病位在脑,与心、肝、肾关系密切,治疗多从宁心、疏肝、补肾入手,针灸主要以醒脑开窍与通督调神为主。有学者发现,ASD患儿常伴有胃肠道症状[6-7]。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病机主要为心肝肾失调,还与脾胃功能的关系尤为密切。周福生首倡“心胃相关”理论,认为脾胃功能异常会引起精神情志障碍[8]。
中医整体观念认为,五脏六腑皆为一体,脏与腑相互影响,因此脏腑之间不仅只有表里关系。心不仅与小肠之腑表里相关,还与胃腑密切相关[8]。心胃相关理论中,“心”之含义不仅指解剖上的心脏,其更多强调心主神志的功能,“胃”指的是脾胃及整个消化系统[9]。心与胃肠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脾胃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主运化、腐熟水谷,化生精微物质充养心神,则心主神志功能正常。若脾胃运化失常,心失所养;或脾胃运化不及,水饮痰湿内生,停聚扰乱、蒙蔽心神,均可发为神志疾病。而心主失常,可使五脏六腑皆受损,进一步影响脾胃功能,出现纳呆、痞满、便溏或大便不通等症状。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除了精神症状外,还常伴有胃肠功能紊乱,这种现象提示该病病因病机与心胃相关理论有相通之处。笔者从心胃相关理论分析儿童孤独谱系障碍病因病机,并根据心胃相关理论指导临床治疗该病的用药及选穴。
1.1 心神失常为致病之本
1.1.1 心主不明,任物失常《灵枢·本神》云:“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此句阐释了“心主任物”的认知过程和获得“处物”能力所必需的知识学习、积累、升华、生智的积慧过程[10]。处物即日常与人交往,人获得该能力需要保证心主“任物”功能的正常,所谓任物即是指接受周围环境的信息。孤独症患儿与人交往有障碍,表现为不擅长“处物”,实则为心主“任物”环节出错,与心神相关。
1.1.2 心气不足,目不含神目为五脏神华,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目中含神。中医望诊,首先望神,有神体现在双目灵活明亮。《灵枢·经脉》曰:“心手少阴之脉,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心之经脉上连目系,反应心神,《灵枢·大惑论》曰:“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伤寒明理论》曰:“火之精为神,目者心之使也,神所寓焉”[11]。双目为心与外界交通的窗口,若心气不足,神失所主,五脏精气不能上注于目,则目失所养,故心气不足会使孤独症患儿出现两目晦滞、目光无神、目不识人、眼神躲避接触、表情淡漠或呆板等症状。
1.1.3 舌窍失养,心声难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南方生热……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窍为舌。”《灵枢·五阅五使》言:“舌者,心之官也。”心开窍于舌,受心气充养,舌体方能转动灵活,构成言语。《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曰:“心气怯者,则性痴而迟语。心系舌本,怯则语迟也”[12]。《证治准绳·幼科》曰:“五脏有五声,心声为言,若儿稍长,应语而语迟,由在胎时,母卒惊怖,内动儿脏,邪乘于心,心气不和,舌本无力,故语迟也”[13]。若舌窍失去心之充养,转动无力,就会出现构音障碍,心气不足易致言语失常。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一大症状为言语功能障碍,表现为语言发展迟缓、语言重复、语音异常、代词混淆、语句结构混乱、缺乏感情色彩等。而舌头功能失常是言语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14]。由于舌为心之苗,言为心之声,因此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言语功能失常与心密切相关。
1.1.4 心神无权,形失所主《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所谓“神为形之主,形为神之宅”,中医学形神合一的整体观认为,形与神统一,但是神又统领着形。《素问·灵兰秘典论》载:“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强调了心神统一、形与神俱,把心神放在重要位置。《灵枢·天年》云:“神气舍心,魂魄必俱,乃成为人。”人禀受先天之精而生,而后有神。《灵枢·本神》云:“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心神得养,藏于脉中,行使统御形体之责,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言行有度。若心神蒙蔽,统摄形体无权,则行为怪异,反应迟钝。《素问·灵兰秘典论》言:“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因此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具有重复刻板行为及狭隘兴趣等表现,都与心神关系密切。
1.2 心胃关系为该病发展的关键
1.2.1 脾失运化,心神失养脾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滋养心神。脏腑形体官窍中充满了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在脏腑之气推动调控下,五脏各司其职,产生生命活动[15],即“神”。中医学中,神的概念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即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人体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16]。神就是生命活动的一个整体外在体现、高度概括。《素问·六节脏象论》曰:“五味入口,藏于胃肠,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饮食五味入口藏于胃,脾胃受纳饮食水谷、共同运化传输,产生精微之气输布全身,滋养五脏。”《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灵枢·本神》曰:“心藏脉,脉舍神。”脾胃运化饮食以生气血,气血充足,心神乃藏。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进一步阐释:“心之神,真气之别名也,得血则生,血生则脉旺,脉者神之舍”[17]。若脾胃功能运化失常,非但不能化生气血滋养心神,反而使谷食、水液停聚为痰,向上蒙蔽心窍。因此《脾胃论》中提出安养心神应以调理脾胃为先[17]。自闭症谱系障碍患儿少神、失神、神乱等症状皆与脾胃运化功能失常相关。
1.2.2 土不伏火,真阳外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所谓少火就是生理之火,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始动力,而壮火为病理之火,火势虽大却不能为人所用,徒伤正气。正常情况下,心火温润含蓄,不显露于体表,人身不可须臾失之,其能向下温煦中焦脾胃之土,若心火过亢,火势上炎,反成病理之火,戕害人体。相火之降,赖乎胃土,胃土不降,相火失根,虚浮惊怯,神宇不宁[18]。在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神志方面表现为烦躁、易尖叫、情感表达过分等。土生万物,中焦脾胃不仅生理上化生精华充养心火,病理情况下,尚能以厚土伏外越之邪火。正如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所作比喻:“如今之人将火煽红,而不覆之以灰,虽焰,不久即灭,覆之以灰,火得伏即可久存”[19]。此即以土伏火之妙用。
1.2.3 胃土不降,心神虚浮脾胃居中焦,为五脏气机升降之枢纽。气机升降理论源于《黄帝内经》。黄元御对于气机升降理论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和发展,关于脏腑生成,黄元御认为,人体气机以中气为枢,土左右而分脾胃,继而化生肝、心、肺、肾之四维,勾勒出了中气升降正常则四维运转顺畅的生理模式[19]。《四圣心源·精神》曰:“神胎于魂而发于心,而实根于坎阳;精孕于魄而藏于肾,而实根于离阴”[19]。阴升阳降,权在中气,阴阳气机出入有常,则人体神明得养。若是中焦枢纽失司,运化失常,五脏气机也易受其影响。胃土不降,则相火失根,心神虚浮而惊怯不宁,自闭症谱系障碍患儿可表现为郁郁寡欢,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等症状。气机升降出入之道路受阻,邪热内盛,则上扰神明[20],可表现为声高而呼、潮热汗出、腹满胀拒按、大便秘结等。此外,气机升降失司往往可导致情志不遂,反之情志失于条达对于脾胃气机升降也有重要影响作用。因此,治疗时应气机与情志兼顾,如彭子益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21]中所言:“人身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中医之法,运轴以行轮之法,运轮以复轴之法,轴轮并运之法而已。”
1.2.4 经络相连,感传相通《灵枢·经脉》云:“小肠手太阳之脉……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灵枢·经别》曰:“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牌,上通于心。”指出脾胃经与心经循行具有相通之处。《灵枢·经脉》云:“经络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脉行气,络脉行血,《灵枢·本神》言:“血者,神气也。”《素问·八正神明论》言:“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气血物质行于经脉之中,心神居于其中,为心经在体内经脉的传导之气。心经与脾胃经有多处相连,其经气相通,心神与脾胃通过经络互相影响。心神安宁则脾胃经气通畅,脾胃经调和则心神得养。若经络运行失常,造成气血阻逆,则引发神志疾病,如《灵枢·经脉》所记载胃足阳明之脉病候:“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向腹胀,是为骭厥。”记载脾足太阴之脉病候:“是动则病……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也有相关记载:“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涩则病积时善惊。”可见心胃在经络上相连相通,提示孤独症谱系障碍可依据中医经络学说进行诊疗。
2.1 内治法临床诊疗孤独症谱系障碍时,应以心胃相关理论为指导,安神是前提,调胃是基础。注意辨明是由神志异常导致的脾胃疾患,还是由脾胃功能失常导致的精神症状,分清主次缓急,更能执简驭繁,有利于诊疗。
2.1.1 健脾养心,补益气血若因脾胃生化不足,心神失养,而发为孤独症谱系障碍,症见:面色萎黄,睡喜蜷曲,腹喜摩按,吮乳无力,口角流涎,胃纳欠佳,小便较清,大便溏薄,便中或有不消化食物,并见神志疾患,唇色淡红,舌苔薄白,指纹多淡红。辨证为脾胃虚弱,心神失养。治宜健脾养心,补益气血,方选调元散加减,《全幼心鉴》曰:“调元散,主小儿禀受元气不足,颅囟伺解,肌肉消瘦,腹大如肿,语迟、行迟、齿迟,手足如痫,神色昏慢”[22]。方中人参、黄芪、白术、山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补血养心,石菖蒲开窍益智[23]。纳差甚者可加炒稻芽、炒麦芽、六神曲;口角流涎者加益智仁温脾益肾固摄。刘玉堂等[24]以调元散结合针刺治疗心脾两虚证呆病,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2.1.2 健脾化痰,理气安神脾为生痰之所,若因脾胃虚弱,体内素多痰湿,痰湿蕴积而生痰浊,痰浊扰心,发为孤独症谱系障碍。症见:神思涣散,沉默寡言,胸闷脘痞,喉间痰多,不思饮食,夜寐不安,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白腻,脉滑数。辨证为:痰浊蒙窍。治宜豁痰开窍、健脾化浊,方选涤痰汤加减。方中陈皮、半夏、胆南星化痰理气,远志、石菖蒲涤痰开窍,枳实豁痰宽胸。喉间痰多者加射干散水利湿、化痰利咽;纳呆腹胀者加莱菔子、神曲消食导滞。若痰湿蕴积,积而化热,痰热扰心而发为该病。症见:情绪躁扰不安,或哭或笑,多语哭闹,或易于激动,舌质红绛,苔黄腻或黄燥而垢,脉弦大滑数。辨证为:痰火扰神。治宜清热涤痰、健脾安神,方选黄连温胆汤加减。方中半夏、陈皮、枳实、茯苓化痰行气,胆南星、竹茹清热化痰,黄连、牡丹皮、连翘清热泻火,郁金、石菖蒲安神定志[23]。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泻火通便;夜眠不安者加珍珠末安神定志。王素梅[25]从痰论治儿童孤独症,认为由痰引起的儿童孤独症分为脾肾阳虚、寒痰凝滞证和肝郁化火、痰热内扰证,分别选用自拟附桂益智汤、礞石定志汤治疗。严愉芬等[26]以加味温胆汤治孤独症患儿异常行为,取得良好疗效。
2.1.3 清泻胃热,泻心安神若因调护失宜,喂养不当,患儿过食肥甘厚味或煎炸炒炙,中焦运化不及,食积蕴而生热,内火偏旺,躁扰心神而发为孤独症谱系障碍。症见:乳食不思,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疼痛拒按,肚腹热甚,口干口苦,口渴不欲饮,烦躁哭闹,夜卧不安,大便秽臭,舌红苔腻,脉滑数。辨证为:食积生热,胃热扰心。治宜清热胃热,泻心安神,方选竹茹汤加减。方中葛根清胃热生津,连翘、竹茹清解郁积之热,炒麦芽、山楂、神曲消食导滞,生姜、大枣、甘草健脾益气,调和诸药。脾胃虚弱甚者加太子参、白术培补中土;脾湿甚者加茯苓、半夏健脾化湿、消胀除满;火热扰心甚者可加朱砂、黄连清心火。
2.2 外治法
2.2.1 毫针针刺经络走势上,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四者脉络走向与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脉络走向均为从鸠尾以下至脐上二寸之脘腹、胃脘区域,这是心与胃肠之间密切联系的物质基础[27]。调治神志疾患时不单可用手少阴心经、督脉及头皮针区域的穴位,根据症状亦可选用足阳明、足太阴、手太阴、手阳明、手厥阴经上的穴位。通过针刺脾、胃、大小肠经穴位调理气机、通畅气血,精微物质输布无阻,心神得养则宁。临床常选用心经本经神门、少冲、少府及督脉神庭,以调神宁心,配合手厥阴经内关穴。内关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有调节中焦气机之功,可促进胃肠功能[28]。临床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若属心脾血虚之失神,临床除选用神门、内关外,宜配合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胃俞以补益气血、养心安神。李慧敏[29]以针刺治疗孤独症,除选用头皮针外,还配合足三里、内关、合谷等穴。若脾胃运化不及,聚湿生痰,痰蒙心窍之神昏,宜配合丰隆、足三里、阴陵泉、中脘等穴健脾化痰、开窍醒神;若阳明热盛,热扰心神,出现神乱,宜配合足阳明经井穴历兑、内庭、曲池,针刺放血以泻热安神。
2.2.2 灸法《灵枢·官能》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指出不适合针刺治疗的疾病,可用艾灸进行治疗[24]。《灵枢·五禁》曰:“形肉已脱,是一夺也;大失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下血之后,是五夺也,皆不可针泻。”当阴阳气血极度虚弱时,不可再行针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此时应当选用艾灸之法。艾灸不但可以治疗慢性疾病,起到温散寒邪、补益气血、温通经脉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抢救多种危急重症[30]。闻人氏在《备急灸法》中称艾灸之法为“救仓卒患难”[31]。脾胃遇寒则怠、得温则补,临床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因脾胃虚寒造成气血生化不足而少神时,常选用足阳明经之合穴足三里、大肠之募穴天枢、胃之募穴中脘、足太阴经合穴阴陵泉等穴进行艾灸,温补脾胃,化生气血以养心神。
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诊疗日益受到重视,目前西医对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对该病尚无特效药治疗。结合中医心胃相关理论分析ASD的病因病机,可知心神失常为致病之本,心胃关系为该病发展的关键,治疗应以安神为前提、调胃为基础,重视从脾胃辨治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有利于丰富和完善该病的诊疗思路,对临床诊疗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