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好“齐心绳” 织就“安全网”
——透视新形势下创业园区的多方融合互动体系变化趋势

2022-11-15 09:57:02牟晓珀
活力 2022年14期
关键词:创业者小微导师

牟晓珀

(中共大邑县委党校、大邑行政学校,成都 611330)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业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创业是国家进步的“推进器”,而小微企业作为创业者的首选企业、吸纳就业创业的主力军,已迅速成为市场主体,特别是消费品创业的主渠道。以四川为例,始发于2015 年的《四川省小微企业创新创业行动计划》等一揽子扶助政策陆续实施,各地孵化园和创业园区快速吸纳小微创业企业,至2019 年,孵化器就位居全国第十名,达到168 家,国家级孵化器达到35家,众创空间175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74家。2021 年12 月21 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本年度四川省小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名单的公告,授予天府新谷创业基地、成都海峡科技中小企业创业园、盛华企业园等21 个基地“四川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称号。

2022 年6 月起,面对经济和就业新形势的变化,同步防范突如其来的“黑天鹅”“黑犀牛”事件的冲击,各创业园区的责任分量越来越重。就现有统计数据看,各园区的企业数量、在岗人数、产值均量部分指标均有所下滑,但整体稳定,扛住了下行冲击。各园区坚持党建引领,未雨绸缪,特别是近年来相继成立了各级园区党委,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一些园区还建立了党建工作指导站、辅导站,推进园区非公企业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综合推进园区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各园区党工委认真贯彻“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注重发挥园区企业党组织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作用,不断强化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在推动园区企业党组织发挥实际作用的同时,立足新形势的大环境与本地实际,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园区企业党建新模式、新方法、新机制,在“红色孵化”下将党建工作有机融入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优先融入创业就业指导,创新融入思想教育和人才培养,这些正在形成的多方响应体系在新形势和新挑战下有效发挥出了“齐心绳”和“安全网”的作用,不仅能持续断推进原有机制体制裂变,还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趋势。

一、“红色孵化”的宏观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促使基地管理层的红色身份叠加在底线思维的要求下提速

首先,党建引领是鲜明的、第一位的政治要求,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就业形势紧张的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小微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因实力不够雄厚、可变因素大(资金紧张、供需失衡、交通成本增加、群众购买意愿降低、货物滞留等多种因素)等原因,先天性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受到的影响更大,面临的困难更多。因此,迫切需要强化党建引领,以帮助小微企业创业就业者解决诸多实际问题,切实帮助其生存,助推其发展,这是保经济、保就业的底线思维。目前,各地政府部门的主要工作是简化程序、政策倾斜,如在社保费缓缴、失业保险金返还、房租减免、培训补贴、申请创业担保贷款等方面帮助创业者渡过难关。就实施效果看,确有明显的援企稳岗作用。

其次,党建引领正在作为各孵化园在相关困境下最好的“凝聚剂”和“助推剂”。从调研的孵化园区管理层现行做法看,主要集中在现实和长远两方面:一方面,着眼现实,孵化园具体承接较多的政策倾斜红利,把小微企业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充分收集起来,并考虑提交,起到对创业者和初创企业进行统一的“帮扶申领发放”的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着眼长远,持续引导企业从被动的“被引领”转化成为“党建引领”的主推者,把坚持党建引领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小微企业的发展实践中,突出抓好政治引领、方向引领、组织引领等,配合整合各方资源,大力推动产业链修复完善,推动产业链延链、补链。

在党组织的凝聚力上,通过对四川各知名创业孵化园区的调研来看,其基本的政治任务分量是一致的:对于员工达到100 人和党员人数至少达到3 人的企业,全部采取单独组建党支部的方式;在农村的企业,采取的是挂靠组建特色党支部的方式;贸易类企业从业人员少的情况多建立“楼宇党支部”,对小微企业进行全覆盖。那么,已建立的党组织如何围绕园区有效开展工作并助推创业?园区自然就把目光和着力点投向了创业和合作的人才队伍身上,通过管理制度、选人用人、作用发挥三方面来推动其主动围绕党建引领这一指挥棒,快速完善自身身份叠加,加快传统角色嬗变。这是“红色孵化”推进的多方响应体系在政治站位、综合成本和挖掘固有优势上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走向。

二、增量保质的“两新”党建工作、非公党务培训等,持续推动创业者和导师等人才集群角色嬗变,从而倒逼相应机制裂变

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出台针对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的导师管理办法,自2016 年10 月就建立了省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服务联盟,整合集聚250 余家龙头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服务机构、行业协会资源,设立了企业需求挖掘、创业孵化、管理咨询、技术创业、“互联网+”等9 个专委会,为企业提供高效、便利和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服务。另外,四川省还先期搭建了由100 名成功创业者、知名企业家、天使投资人、专家学者组成的创业导师库,再加上各园区自主聘请的合约导师、辅导员、客座讲创人员,据2020 年底的不完全统计数据,各类人员已达2400 余人。而作为意识形态植入的党建引领,除了直接促成管理者多重红色身份叠加,也间接导致相应的园区人才选拔标准发生制度化更迭,有代表性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创业导师人群上,特别是以技能辅导类为主的长期驻场人群。

创业导师自身通过各种思路引导,利用多种渠道来帮助青年主体创业就业,指导就业上岗,作为创业者的导师还可以成为朋友甚至伙伴,属于重要的“桥梁纽带型”人才。在服务园区创业就业上,他们先天具有专业的身份与角色优势,是园区极具吸引力的“人才招牌”。创业导师之前主要通过自身创业经验为创业者提供智力或物力支持,可为就业联系、提供岗位,为创业提供项目合作等。而同步作为组织形式介入的党建引领,迅速促成很大一部分创业导师角色不断转换、复合到党建党务工作中,以配合适应园区培训整体的重心转移趋势。

在围绕重点服务小微企业的孵化基地的调研中发现,以创业导师为代表的园区人才集群的角色快速嬗变,主要表现形式为新型创业辅导和党建常规培训同步,即自身角色在条件符合的前提下被赋予“党建党务指导员”“党建党务辅导员”等系列红色角色,这一发展趋势陆续在多重环境下成为各孵化园、创业园区的人才引进培训、管理引导提升的“升级配置”,嬗变加速的趋势日益显著。

以位居2021 年度四川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之首的天府新谷为例,园区“双创”联合党委反映了“红色孵化”的特殊性,在打造融创茶馆—激发创新思维平台、创业苗圃—思维转化成果平台、众创空间—成果孵化企业平台、专业楼宇—企业不断壮大平台这一过程中,明确要求充分发挥政治引领和典型先导作用,优先为“党建党务水平高、企业管理经验丰富、创业培训本领强”的“三合一”身份的导师创造入场“全绿灯、快车道”的条件。

又如,2022 年7 月1 日,由天府软件园、菁蓉汇等产业社区联合主办的庆七一主题系列活动举行期间,创业导师人群主导“党建邻里节”“红色英语角”等党组织活动50 余次,深受年轻党员和企业白领欢迎。而且,在“两新”组织党建落地生根持续推进,特别是非公党建遍地开花后,成功民营企业家、(优秀)党员、党支部书记或党务工作者队伍不断壮大,他们正以导师身份带出一个复合类的成功典型+观念引导的鲜活发展形态。

一方面,创业导师们通过消化吃透党史党建正能量,结合企业家的智慧,把党的政策和形势对策“讲学到位、帮用到位”,传达出良好的创业发展愿景,引导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坚定创业信心;另一方面,不少园区孵化小微企业很多,每家企业人员少、流动快,建立联合党支部是必由之路。有了党组织,从事专业技能培训的队伍中就不断增加党务培训工作者的角色,日常培训可以定期与“三会一课”组织生活和团建活动结合起来,久久为功。

例如,做“学企通”项目的杨海海在培训过程中,发现很多大学生创业者的思想和价值观很不成熟,就把党建工作和教育学习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一位创业者反馈说,参加党建活动时对他影响最深的是“红色创业”所讲的不忘初心才能创业成功;另一位创业者说,党建活动中提出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一种创业精神,在创业的过程中激励着他不断前行。创业团队中出现的矛盾也能通过党建活动,特别是定期的组织生活妥善解决,大大减小了内耗成本,使创业队伍更加团结有力。很多的创业者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反哺社会,这无疑与党建的目标达成了高度一致,这些都促进了相应的机制体制在党建大旗下的不断裂变。

“一般人看来,科技型公司没有做党建工作的必要,但是我们发现,党建工作非但不能丢,而且还要重视,企业才可能创业成功、良性发展。”党员创业导师、美幻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由衷地现身说法,唱响“党建强、企业强、有核心凝聚力才有发展辐射力”的“双创”红色经验。

三、“党建+产业”的多重良性互动融合体系,助力拓展孵化园区的人才项目引进制度、产业扶持渠道等活力空间

由前述可见,园区管理层、创业者及各创业导师等主体队伍的身份叠加和角色嬗变正在新形势下加速演进。一方面,通过党建引领创业孵化,赋予园区管理者、创业者、导师人群这一特定语境下各方话语权的良性拓展,博弈互动,共达“三赢”。特别是在联动发挥党建指导员作用,指导企业做好党员职工招聘、党务工作者培养、党员发展等工作,为组建党组织创造积极条件,扩大党在新经济企业中的“三个覆盖”,提升组织力,从而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时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深度参与打造党员示范平台,以“党员先锋领航”等活动为载体,深入挖掘园区党员先锋,发挥党组织的动员激励作用,以榜样的力量推动园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各先进典型园区的实践证明,这一多重互动融合体系在发展演进的过程中确实不同程度地起到了推动实现孵化园区“以人为本”和“党建+产业”的双赢作用,彰显了“红色孵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创新精神。

多数孵化园的人才和项目引进制度、产业扶持方式和渠道也随此良性拓展发生相应进化,以“一站式服务机制”为阶梯的党建与产业融合新模式,推进党建与产业发展同向发力,党组织与小微企业同频共振,打造互促共融生态圈。一方面,大大增加了上述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率,园区党委的影响力也持续增长,表现为“引进人才+党员双报到、小微企业+支部全覆盖、产业提升+导师深融入”,既有三方面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又真正在党建旗帜下持续完成创业团队、党委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的提升。“数联铭品执行总经理、中科大旗的战略部经理都是在党组织的凝聚和号召下发展成为党员的,”成都天府软件园党委相关负责人说,“‘红色明星企业’卓影科技党支部书记也是在党组织的培育下成长为公司的董事会秘书。”

当然,还应该看到的是,部分县级园区和中小微企业仅从完成党建目标任务、压缩运营成本等目的出发,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以党建活动要工作补贴”,让明知不符合党建标准的部分外聘导师“不定时兼任”企业党建工作的“场外指导”,抑或是“假典型现身说法、伪导师空谈党建”,既暗地里妨碍党建工作的扎实深入,又给创业者、小微企业带来“听套话、搞空转、帮假忙、上大当”的实际危害。这些问题应该在发展中以升级完善相关管理办法、理顺各方利益机制的方法来予以解决,

牢牢把握“孵化企业的同时,同步孵化企业党组织”这根红色“齐心绳”,“双孵化”的工作模式便是让企业和党组织从源头建立共生关系,使园区织好抗突发事件、抗经济下行、抗就业滑坡的“安全网”。相应的,在新形势下加速身份叠加和角色嬗变的各类人才集群,和园区创业企业、小微企业的指导介入方式、互动合作方式也正在“双孵化”一线,持续作用于原有的孵化管理制度。在孵化的人才引进、项目引进、产业扶持、渠道方向这四个方面,除了从市场和企业的角度发挥固有作用,又可以从党建引领、组织建设方面协调对接,更好地与小微企业在园区创设生存、定向发展方面成为“又专又红”的纽带和桥梁。

党建引领聚合力,园企共建促发展。在这一“四川版本进行时”中,从园区到创业、从互动到提升,各种管理者的身份叠加和人才集群角色嬗变,给予了创业者和孵化者多重新启示。这样一个发展趋势整体上看是可喜的,能够确保在党建引领的大旗下,真正在新形势下解决好、实现好园区企业生存发展,助力保经济、稳就业的重大目标,达成新形势下园区对小微企业和创业者的健康孵化、优质孵化、长远孵化。

猜你喜欢
创业者小微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小微课大应用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今日农业(2021年13期)2021-08-14 01:38:04
V eraW an g
小微企业借款人
导师榜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中国商界(2017年4期)2017-05-17 04:36:43
互联网创业者
小微企业经营者思想动态调查
爱情导师
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 08: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