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巧云,索丽霞,杨 玮
患者,女,20岁,因反复手麻、四肢乏力7年于2021年8月25日入院。患者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手麻木,于当地医院就诊,辅助检查提示低钾血症,予补钾处理后症状好转。2018年5月突然出现发热、恶心呕吐,次日再次出现双手麻木,至医院查血钾明显偏低,具体数值不详,予补钾处理后好转。2020年3月患者晕倒1次,伴有意识不清,时间较短,由家属送至医院查血钾2.4 mmol/L,经补钾治疗后,血钾恢复至3.15 mmol/L。2021年3月始患者每月至医院监测血钾,血钾波动在3.1~3.2 mmol/L,平时富钾饮食,间断予氯化钾1 g,1次/d口服。2021年8月24日至我院就诊,查血钾3.2 mmol/L,余血钠、氯、钙、镁、磷无明显异常;甲状腺功能正常。为明确低钾血症病因将患者收治入院。患者病程中无发热,无咳嗽咳痰,无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无呕吐腹泻,夜眠正常。否认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高血压病史。无利尿剂及化疗药物使用史。无酗酒史。否认家族中类似遗传疾病史。入院时体格检查:体温37.2 ℃,脉搏84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6/72 mmHg,神志清,发育正常,无突眼及满月脸,甲状腺正常,心、肺、腹查体无异常,肌力及肌张力正常,神经系统检查阴性。血气分析检查结果:酸碱度(测定)7.47,酸碱度(校正)7.48,标准碳酸氢根32.2 mmol/L,实际碳酸氢根32.9 mmol/L,剩余碱8.4 mmol/L,缓冲碱8.4 mmol/L。尿常规检查结果:尿比重1.013,pH 8.5。糖化血红蛋白5.5%。空腹血糖4.4 mmol/L。生化结果:血钾2.8 mmol/L,血钠139 mmol/L,血氯97 mmol/L,血钙2.65 mmol/L,血磷1.31 mmol/L,血镁0.55 mmol/L,肌酐42.24 mmol/L,肾小球滤过率正常。8月26日血钾2.9 mmol/L,尿钾19.5 mmol/24 h,尿钠60.0 mmol/24 h,尿氯60.0 mmol/24 h,尿钙1.0 mmol/24 h,尿磷2.7 mmol/24 h。8月27日血钾3.0 mmol/L,血镁0.56 mmol/L,尿钾25.94 mmol/24 h,尿钠67.2 mmol/24 h,尿氯49.0 mmol/24 h。8月28日血钾2.6 mmol/L,加强补钾后复查血钾3.2 mmol/L。肝功能、血脂、血尿酸、凝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甲状旁腺激素、生长激素、性激素六项无明显异常。醛固酮卧立位试验:醛固酮(卧位)252.0 pg/ml。卧位:血管紧张素Ⅱ 51.69 pg/ml,血管紧张素Ⅰ 10.32 ng/ml,肾素活性6.022 ng/(ml·h)。醛固酮(立位)885.6 pg/ml。立位:血管紧张素Ⅱ 74.29 pg/ml,血管紧张素Ⅰ 26.58 ng/ml,肾素活性19.11 ng/(ml·h)。心电图检查正常。腹部彩超、泌尿系彩超、心脏彩超、肾动脉彩超、甲状腺彩超、肾上腺CT均未见明显异常。垂体增强MRI:垂体异常信号提示垂体微腺瘤。结合入院后检查结果提示,患者低血钾、低血镁、低尿钙、代谢性碱中毒,且出现高醛固酮和高肾素活性,高度怀疑Gitelman综合征(Gitelman syndrome,GS)或Bartter综合征。2021年9月2日采集患者及其父母3人外周血送至上海市韦翰斯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后进行人类遗传代谢病基因组合高通量测序。基因检测结果:对受检者家系临床全外显子组及毗邻剪接区域进行基因变异分析,发现受检者携带SLC12A3基因上的2个杂合变异。一代及二代测序技术检测结果显示,受检者这2个变异真实可靠,分别遗传自其父母,构成复合杂合变异。患者确诊为GS。2个杂合变异,即M1:c.1010_1013del:p.D337Afs*32,M2:c.1456G>A:p.D486N,变异M1导致SLC12A3基因第337位密码子由编码天冬氨酸变为丙氨酸。变异M2导致SLC12A3基因第486位密码子由编码天冬氨酸变为天冬酰胺。参照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ACMG)相关指南,以上变异均为致病变异。见表1。治疗经过:住院期间给予患者静脉及口服补钾治疗,联合口服补镁,以及口服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对症治疗,患者血钾达到3.2~3.3 mmol/L,血镁水平约0.69 mmol/L。出院后继续维持口服氯化钾缓释片2 g,3次/d,螺内酯20 mg,2次/d,分别于1周、1个月后门诊复诊,复查血钾维持在正常低限水平,无乏力、麻木等不适症状,目前患者仍在随访中。
表1 基因检查结果
变 异基因染色体位置(h19)ACMG变异评级合子类型亲属检测结果父亲母亲M1SLC12A3Chr16:569061356906616致病杂合未检出杂合M2SLC12A3Chr16:56914054致病杂合杂合未检出
2
.1
本例患者儿童期多次因手麻、肌无力就诊,一直未获确诊。手麻、乏力常见原因为电解质紊乱、贫血、甲亢、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因此本例患者完善电解质、血常规等常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补钾、补镁维持正常血钾水平。本例患者平时规律饮食,无呕吐、腹泻及多汗等症状,不考虑消化道、皮肤途径丢失过多或消化道摄入不足引起低钾血症。甲状腺功能、血糖未见异常,不支持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引起转移性低血钾。患者24 h尿钾排泄增加,且否认利尿剂使用史,查皮质醇昼夜节律及24 h尿游离皮质醇在正常范围,无皮质醇增多症临床症状及体征。动脉血气分析提示代谢性碱中毒,不支持肾小管酸中毒。患者血压不高,但肾素高,不支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依据低血钾的诊断流程,经过排除及分析,总结出该患者出现低钾血症、低镁血症、肾性失钾、代谢性碱中毒,无高血压,且出现高醛固酮及高肾素活性等特点,提示可能为GS或Bartter综合征等罕见病。确诊此类疾病需要完善基因检测。患者及家属的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患者SLC12A3基因上有2个杂合变异,即M1及M2。因此,推测这2个杂合变异形成复合杂合子导致发病,M2为热点突变,以往有过多次报道,M1为基因新突变,在基因组聚合数据库中未见收录。2
.2
GS是一种由Na/Cl共转运体缺陷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远端肾小管缺陷疾病。1966年由Gitelman等首次报道,直到1996年发现致病基因为SLC12A3突变。GS是低血钾的罕见病因之一。国外有研究表明,欧洲人群的发病率约为1/40 000。据一项来自日本的研究显示,人群中GS杂合变异携带率可达3.21%。不同种族、人群的基因突变类型有明显差异。目前,已发现超过500种SLC12A3的突变位点,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剪切突变、框移突变、缺失突变、插入突变等。欧洲人群中杂合子发生率约为1%。我国人群中阳性异质突变的总发生率约为3%。我国患者最常见的氨基酸突变类型是D486N和T60M,而欧洲人群则以剪接突变IVS9+1G>T最为常见。2
.3
GS的发病机制主要为编码噻嗪类敏感性的肾远曲小管的Na/Cl共转运体的基因突变,导致远曲小管皮质部Na与Cl的重吸收障碍,一方面引起远曲小管髓质部Na重吸收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功能亢进使得K丢失及Mg重吸收减少,出现代谢性碱中毒和低镁血症;另一方面Cl大量流出,远曲小管细胞极性增强致Ca重吸收增加,出现低尿钙。GS常见临床症状为低血钾、低血镁在全身多系统的表现,常累及骨骼肌、肾脏、胃肠道、心血管和神经系统。儿童GS患者常见就诊原因为手麻、肌无力、生长发育迟缓、手足抽搐等。有病例报告发现GS患者同时存在至少3个系统的临床症状约占70%。GS患者还可以出现蛋白尿和肾功能损害。GS在生化水平上也有显著差异,血清钾水平<2.5 mmol/L的GS患者约占34%,47%的患者血清钾水平波动在2.5~3.0 mmol/L之间,57%的患者出现典型的低血镁,20%~40%的病例中血镁水平正常,甚至有5%的患者血镁水平偏高。由于这种基因突变疾病存在生化指标的多样性,加之对GS的认识不足,给该疾病的诊断带来巨大的挑战,故SLC12A3双等位基因突变是诊断GS的“金标准”。根据对该患者及其家系SLC12A3基因突变分析得出,该患者基因突变为复合杂合突变。该家系Ⅱ代共2例成员,其中GS患者1例,表型正常成员1例(患者弟弟),患者父母非近亲婚配,其父母各发现1个突变位点,其传递方式符合孟德尔遗传法则。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杂合状态时不表现相应症状,只有当一对等位基因是隐性致病基因纯合子或复合杂合子时才发病。该患者系复合杂合子,为育龄期女性。虽GS患者预后良好,妊娠期患者胎儿GS的产前诊断目前尚未开展。该类患者临床需要密切关注,争取后代出生后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早期治疗,较好地控制病情。2
.4
由于GS患者大多症状较轻,患者多不重视,治疗上也不积极。长期的低钾血症可导致远曲小管以外的肾小管损害,长期的肾小管间质病变和低灌注可累及肾小球,出现蛋白尿及肾小球硬化,可进展至慢性肾功能不全;另外,肾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也可能加重肾损害和纤维化。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显得极为重要。结合该患者的病史特点,住院期间给予静脉及口服补钾治疗,出院后予氯化钾缓释片联合门冬氨酸钾镁片口服补钾补镁,以及口服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对症治疗,出院前多次检测患者血钾水平达到3.2~3.3 mmol/L,血镁水平约0.69 mmol/L。分别于1周、1个月后门诊复诊,复查血钾维持在正常低限水平,达到GS患者血钾水平和血镁水平的治疗目标,未再出现乏力及手麻等不适症状。综上所述,本例患者病史长达7年,最终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诊断,低钾血症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同时也发现,受检者SLC12A3基因突变的一个新的突变位点,丰富了GS的基因突变谱。典型的GS患者常伴随“五低一高”的相关症状,即低血钾、低血镁、低血氯、低尿钙、偏低血压和RAAS活性增高。但临床中GS的临床表现也可不典型,如遇到慢性反复低钾、低镁,血钾水平难以补到正常范围,肾性失钾、代谢性碱中毒、无高血压且出现高醛固酮及高肾素活性的患者应考虑此类罕见病,建议完善基因检测,明确诊断的同时还可能发现新的致病基因,以推进GS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