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场对抗球类项目发展和运用战术创造力研究

2022-11-14 21:35:40冯玮江澍
当代体育 2022年40期
关键词:同场战术创造力

冯玮 江澍

战术创造力是运动员主动运用发散思维创造场上优势的一种重要竞技能力,对于同场对抗集体球类项目有非常关键的意义。我国这一类运动项目的总体水平一般,战术创造力的不足可能是制约项目整体发展的因素之一。改善战术创造力的培养环境需要教练从训练出发,转变固化的战术指导思路,积极引导运动员主动思考和应变,注重少儿时期的多样化思维方式培养,关注战术训练过程中的信息传授效率和贴合实战的训练强度。本文将先从战术创造力的介绍开始,结合分析我国同场对抗集体球类项目发展特点,探讨该类项目运用战术创造力的办法和要点。

1 同场对抗球类项目与战术创造力

同场对抗球类集体项目属于典型的技能主导类竞技项目,技战术是最为关键的制胜要素。由于其整体协同性强,对抗激烈,竞技能力要求全面,整体、小组及个人战术设计就需要十分考究。目前在高水平比赛中,由于与对手之间的技术和体能水平都更加接近,所以比赛走势更多是双方战术层面的博弈,由此各种战术理念也在飞速的推陈出新。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比赛中一支队伍的战术思路越来越多地被对手轻易掌握,以致熟练成型的进攻套路可能会被对手采用对应的战术破解。这种情况下,个人或配合默契的小组使用出其不意的手段来打开局面就成为了关键。在国际赛场上,具有鲜明特点和天赋的队员常常可以依靠个人的行为打破比赛的均衡态势,在比赛里发挥明星效应。不过,这种技能并不像体能类项目运动员所具有的,能以数据形式体现出来的优势,而更多体现在出其不意的“闪、转、腾、挪”等身体移动,能够敏锐地发现对方的漏洞,选择绝佳的启动位置、时机和方向,具有宽阔的视野,使用非常规的技术等等。

然而,许多项目过早的进行了专项化训练,可能养成了队员刻板的执行教练要求的习惯。而在复杂多变的比赛场景里,面对特点鲜明的对手时,缺乏战术创造力和应变能力很容易让本方陷入被动,从而使队员感到急躁、无助等消极的情绪,无法发挥正常应有的状态。但常规的训练对战术创造力和应变能力的提高非常有限,在运动训练学关于集体项目的论述中,同场对抗项目区别于其他项目的一点就是,训练水平的高低无法直接决定比赛水平,因为比赛情境具有不可预测性,对手的行为也具有随机性,难以在训练中完美的模拟可能在比赛里出现的场景。另外,比赛场上队员的心理变化也是微妙和多变的,场上发生的任何事件都是情绪波动的导火索。所以,对于这些竞技项目,战术创造力以及场上应变能力已成为了竞技能力中十分关键的一个要素。比如篮球、足球、手球比赛里,完成具有出其不意的、富有创造力的传球可以直接为队友创造出得分机会。

对于同场对抗的集体项目,一般认为有两种主要的认知过程,分别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其中聚合思维倾向于培养队员在特定场景下选择最佳的行为决策,形成的能力可以称为战术智能。发散思维则是培养在特定情境下做出多样化的行为决策,使战术行为具有独创性、偶然性和意外性,形成的能力称为战术创造力。这两种能力在比赛中决定着能否保持执行明确的战术要求和充分发挥战术创造力的平衡。

在有关战术智能和战术创造力的研究中存在一些争议,“阈值”理论认为是否具有较高的战术智能仅仅是形成战术创造力的一个先决条件,并不意味着就具备了良好的战术创造力。不过团队项目相关的研究认为这二者是互相关联的,相关性可达到0.71,意味着优秀的运动员会同时具备执行好既定战术和主动发挥创造力的两种能力。现有的研究认为发展战术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尽早和尽可能多的积累比赛经验,现代运动心理学的很多研究都指向这一点,常常进行发散式的甚至非本专项的运动练习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方式。另外,战术创造力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练对其比赛对手信息的积累,例如通过对对手比赛录像的分析,可以預测对手队员采用的战术行为。包括在一对一情境下对方进攻或防守队员的行为习惯、几名队员形成的小组配合套路、比赛的整体风格等。

目前,国际上尚没有专门针对集体球类项目战术创造力的成熟训练手段,需要教练根据自己球队和队员的特点不断发掘和探索,向队员提供足够多的信息,使其积累更多实战经验,实现思维意识的多样化。

2 我国同场对抗球类项目发展战术创造力的问题

与我国其他竞技项目相比,同场对抗集体球类项目的成绩常年都处在二流的水平,由于这一类项目竞技能力的影响因素众多,所以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也比较复杂,其中战术创造力的不足是关键的一环。例如,足球和篮球2个项目已有成熟的职业化体系作为发展平台,但是在联赛中,都出现关键位置过于依赖外援个人能力的情形。尽管本土球员各方面竞技能力都稍逊一筹,但很大一部分问题还在于在比赛中缺乏主动行为,简单机械的处理球,完成安全的将球传递给外援的任务,鲜有出其不意的手段。到国家队层面,缺少了外援的帮助后,这种问题又被更多的暴露出来。在场上根据比赛进程的应变能力差,无法控制比赛节奏和走向,体现在比分占优时难以维持优势,比分落后又无法扭转劣势。

我国的竞技体育项目训练,有很多少年时期的训练把重心放在了“打基本功”上,普遍认为少儿时期要多进行重复性的基本技术练习,在专项训练时能够建立起稳固的不易破坏的正确动力定型,这一点毋庸置疑。不过许多青训教练容易忽视引导队员发展创造力的训练,只一味强调“苦练”,在比赛中过多的强调正确性,导致队员在后天的发展中过多依赖教练的指导,比赛时执行战术一板一眼,决策单一。另外,脱离比赛情境的单纯技术练习实际上难以转化为比赛中的发挥,这是由于足球比赛里战术的不可重复性导致的,即因为比赛对手的行为不确定,在训练场上无法不断重复练习即将在比赛里出现的情形。所以大量的简单重复动作的练习对比赛的贡献很小,反而在对手的紧逼之下,队员表现出的多为本能的条件反射,也就是大脑建立的深刻的神经联系过程。事实上,战术创造力的发展可以认为是在7-10岁时快速形成的,神经科学的相关研究证明,在这个时期大脑的神经突触无论从数量还是密度都达到了最大值。因此我们许多的运动员在成年后,常常被诟病比赛时不动脑筋,在训练中反复的讲解和练习仍不能转化在比赛里。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少儿时期没有经历足够多开放式的训练导致的,即在技能形成阶段没有成功的培养多样化的、发散式的思维。

另外,中国竞技体育传统文化中对规范、群体、制度的要求严格,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战术创造力本身提倡突破固有套路,出其不意的认知过程,而受传统文化影响,我国运动队管理层、教练员、年龄及运动经历不同的队员之间,存在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这就导致了在训练和比赛中,教练员会依据领导意图培养球队文化,队员不折不扣的完成教练指令和安排,并以此作为衡量表现好坏的标准,年轻队员在场上循规蹈矩,担心犯错后年长队员对其斥责。这一系列观念不利于形成通过发散思维加工信息的氛围,从而阻碍战术创造力的发展。

3 教练应当如何有效指导战术创造力训练

3.1 训练的组织和指导

由于各个运动项目规律是不同的,战术创造力的培养并没有普适性较强的具体训练手段,但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许多学者结合所调查的运动项目,设计出了一些反映战术创造力水平的方案,可以在该项目的训练实践中应用起来。例如篮球、手球、足球等项目都经常使用的传抢训练中,要求传控一方寻找多种空当把球传出抢球一方的包夹区域,可以从熟练度、隐蔽性、意外性等不同维度设计要求,而不仅仅以传球成功与否来作为要求,强化队员在有压力的情形下仍然保持多样化的思路,达到“急中生智”的效果。再如有训练学的研究发现,在篮球训练中,与传统篮球套路练习相比,没有指导的包括以少打多的练习(1v2,2v3,3v4)以及加入中间人的以少打多的练习(1v1+1,2v2+1,3v3+1,4v4+1)更能够提高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另外,训练过程要以队员为导向,重视队员之间的个体差异。在开放式、教练要求相对较少的训练场景中,队员可以始终保持思考和观察场上形势作出多种决策。优秀的队员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和重复其特长,而能力较差的队员则不会对训练敷衍了事,相反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然,强调队员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训练的组织完全在开放、模拟比赛的模式下完成,也就是比赛不能代替训练。教练在培养队员主动思考时,要注意比赛或是模拟比赛的对抗训练中,往往会暴露出一些技战术方面的缺点和错误。而这些问题并不能在连续不间断的练习中得到改善,因为在这些情境下,重复的次数有限,这时需要进行针对特定问题反复练习刺激进行改正,打破原有的决策和行为习惯,重新树立新的动力定型。

3.2 指导战术内容时注重适度、适量

在训练里过多的强调固定的套路和具体的路线、角度、方向等片面要素,在比赛中的转化效率并不高,教练员在训练里更重要的任务是挖掘队员潜在的竞技能力,在这里也就是队员在场上应对各种复杂场景的创造力和应变力。如何实现足够的指导和培养队员主体性的辩证统一,是教练员应当具备的重要技能。首先,教练在传授信息时,目的应主要培养队员的概念。例如在有球、无球、攻守转换等时刻,队员需要考虑到自己的角色,决策的顺序等。其次,在较为开放的训练场景里出现问题和错误之后,可以设计具有鲜明要求的局部区域的练习,进行不间断的对抗,引导队员主动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教练所设计的技术训练可以安排在队员有心理负担的情境下完成,让队员习惯在压力下面对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人的神经系统加工信息的速度是有限的,不能苛责队员学习战术内容的速度太慢,否则会打击队员主动学习的信心,从而丧失创造力,逐渐成为简单的战术执行者。据统计教练员讲述的内容有25%-50%无法被运动员所接受,即信息过载。教练在进行指导时,首先要考虑当前全队队员的知识状态和经验水平,传授战术内容时要保证让队员既有练习的动机,又不至于由于信息过量或者与队员旧有的知识没有衔接,导致队员失去自主思考的机会,仅仅机械地执行战术要求的内容。根据研究表明,动作正误、排序、完整性的认知学习过程均呈现出先慢后快的特点,并且动作排序学习是最慢的因此,教练员在灌输和指导技战术内容时要十分谨慎,注意来自队员的反馈。针对同场对抗项目,普遍认为提升战术创造力的现实训练手段匮乏,只有反复的进行理论学习,研习比赛录像,不断观察和总结,培养分析和总结的个人习惯,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战术意识,从而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3.3 符合比赛情境的训练强度

我国集体球类项目里许多队伍在实际比赛中经常出现一种场景,在进攻时畏首畏尾,处理球追求安全,缺乏侵略性,大大降低了进攻效率。实际上很大一部分原因并不是完全来自心理层面,而是在战术训练的场景里,队员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处理球,完成进攻的战术。但到了比赛场上,发现对手的对抗节奏非常快,强度非常大,失去了战术训练时的时间和空间,处理球的难度加大,所以只能选择回传。

因此,训练战术创造力和训练强度是分不开的,经统计欧洲球员在少儿时期的训练里要完成大量的对抗性训练,而没有把重心放在单调的基本技术上,充分发挥少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例如在足球项目的研究中,通过统计发现联赛的比赛前一周的训练中,总跑动距离越多对接下来的比赛体能表现有负面影响,而14-24km/h的高速跑距离越多则对比赛体能表现有积极的作用。这个结果从侧面反映出训练中的高强度活动对比赛表现的积极影响,赛季中的训练里,战术训练是主体,而高强度的战术训练势必会保证在比赛里有较高的转化率。

教练在战术训练过程中,可以通过几种办法来保证训练强度保持在一定水平之上。首先,确保训练进行中较少的叫停,一方面前文中表述了无指导的方式可以调动队员主体性,和此要求是一致的,另一方面频繁的叫停使队员的肌肉温度、心率等生理指标降低,无法模拟比赛中的情境。其次,在针对某一特定要点的训练时,灵活改变场地大小和队员数量,确保参加练习的队员每分钟进行高强度活动的次数和比赛频率相似。最后,确保训练要点的平衡,例如强调进攻战术要点的同时,也要对防守一方提出要求,保证防守的质量足够对进攻方产生压力,促使进攻方运用战术创造力,而不仅仅是按部就班当作陪练的角色。

综上,培养运动员发散性思维、发展专项战术创造力、在比赛中成功将其转化为竞技能力,这个过程是复杂和漫长的。教练需要在自身项目的训练和比赛里不断领会和总结经验,不能急于求成,关注运動员的接受程度和反馈情况,久久为功,才能真正突破目前所遇到的战术创造力低下的瓶颈,为战术释放活力。

通讯作者:江澍

(作者单位:1.宿州学院体育学院;2.上海市足球协会竞赛部)

猜你喜欢
同场战术创造力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少先队活动(2022年4期)2022-06-06 07:20:24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中间战术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胡须大赛
看天下(2016年27期)2016-10-13 17:04:58
如何对抗毛球!全方位战术考察
巧用翻边战术
军事历史(1990年1期)1990-08-16 07:01:34
用“狼的战术”打伏击战
军事历史(1984年1期)1984-08-21 06:2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