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研究

2022-11-14 13:29杨军
当代体育 2022年40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意识情境

杨军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于4月起正式实施,其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重要性,并强调将该培养目标融合、渗透在体育教学中。通过结合高中体育教学实际进行教学措施、方法与策略的研究,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终身体育意识概述

1.1 概念阐述

终身体育是指将体育教育贯穿于个体成长与发展全过程,实现体育行为规范化与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针对终身体育的內涵进行分析,一方面要求使体育教育覆盖至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为一种面向确定目标开展的持续性学习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培养个体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能够使体育教育脱离时间、空间与职业的束缚,引导个体基于系统性、全局性发展目标开展体育运动与锻炼。

1.2 体系建构

基于不同维度进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体系建构要点的分析,首先从纵向维度入手,可将个体一生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婴幼儿、青少年、中老年三个阶段,高中体育教学处于青少年发展的黄金时期,通过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能够为个体身心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其次从横向维度入手,要求将终身体育教育理念覆盖至学生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由教师在体育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关于体育运动技巧、安全防护要点的专业指导,配合线下活动、讲座及新媒体平台进行终身体育理念的宣传推广,营造全民运动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最后从价值维度入手,通过基于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目标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有助于拓宽学生参与专业性、非专业性体育运动的平台及渠道,在增强学生体质、塑造健全人格、丰富文化生活、改善情绪状态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

2 高中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关系

2.1 体育教学是意识养成的重要基础

正所谓“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若想保证学生保持身体健康,便需要做好体育教学工作,帮助学生充分锻炼身体,使其打好训练基础,以便于日后进行身体素质的进一步提升。高中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并使其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在学生身体的黄金时期,促进知识的吸收、技能的掌握,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与行为,形成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爱好,以此为人生健康起到积极影响。为此高中学校必须重视体育教学工作,将课堂教学、体育锻炼、实践活动充分结合,使学生能够具备自我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夯实基础。具体实施流程可细分为以下几点:一是要认识到体育教学与学生终身体育相互融合的主要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确保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达到强化终身训练意识的目的;二是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利用健身知识以及科学锻炼方法,实现体育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三是体育教学的各个项目都要贯彻终身体育理念,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真正认识到终身体育的作用与影响,明确身体健康才是根本。同时,坚持体育运动并非一朝一夕的,而是终身的、长远的,因此无论是在校园中还是进入社会都不可丢失健身意识,要将其视为生活的一部分。

2.2 培养意识是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若想保证人生健康,便需要实现终身教育,应确保高中学校有效实施教学改革,为学生灌输正确的、积极的终身教育思想,帮助学生理清体育教学以及终身体育教育之间的关系,从而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认识到其对人体健康带来的益处。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响应“全民健身”的指导纲领,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主动承担贯彻终身教育的职责,将其作为核心工作。同时学校还需认识到当人生处于不同发展时期时,所采取的锻炼方法以及训练要求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需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适当调整训练方式与健身目的。比如在生长发育阶段,应当以正常成长作为锻炼目标,而在成熟期,则要以保持精力旺盛作为训练目的。另一方面,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更加优质,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使人们的工作压力更大、精神时刻处于紧张状态,导致心理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大幅度提高,且呈现年轻化趋势。这一现象应当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人们需要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明确强身健体的必要性,以此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引领学校教育观念的创新。

3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教学措施

3.1 开展学情调研,合理选择教材

体育教材作为教学之本,在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梳理课堂教学脉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相应对于体育教材与教学资源的选择提出更高要求。为培养高中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首要前提是由教师积极开展学情调研工作,根据学生的体能素质基础、身心发展特征与教学改革要求进行教材内容的筛选,确保符合男、女不同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依托专业理论与教学实践指导高中生掌握体育锻炼方法、体育竞赛规则以及运动损伤防护技巧等,提高体育教学实效性。例如从学生性别差异入手进行教材内容的筛选,将高中生按男、女生分组进行教学设计。对于女生可从心理状态、生理特征角度入手,从教材中优先选择有关身体协调性、运动节奏感、肢体柔韧性等方面的素材及内容,鼓励、吸引女生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并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关于运动美、形体美的相关知识技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运动习惯的养成;对于男生可从体能训练、运动技能等维度入手,安排竞技类、对抗性、趣味性运动项目及体育活动,使男生在课堂体育锻炼中磨练意志精神、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心理素质,从而明确体育运动对于个体终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为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起到奠基作用。

再如从教材内容入手进行教学设计优化,以《促进心理健康体育与自尊自信的培养》一课为例,在教学设计环节可先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随机抽选不同学生倾诉自身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上存在的心理压力及问题,为针对性教学方案的编制寻找到有利的切入点。在建立平等沟通会话条件的基础上,由教师结合学生压力的来源与表现进行分组,为不同组别学生提供针对性解压运动训练,如在体育课开始前的热身环节,将传统跳皮筋、丢沙包等体育项目进行融合与创新设计,融入当下网络流行的手势舞等设计成为“开场舞”的热身运动,使学生在课前热身环节放松紧张大脑与精神,通过运动释放心理压力,并有效培养团队协作默契,也为学生掌握如何在人际交往中破冰、增强沟通交流能力等带来重要启示。借助上述针对性解压运动的设计,能够纠正学生以往对于体育运动的刻板认知及印象,引导其在未来学习、生活中遇到压力及问题时尝试借助运动的手段舒缓、排解情绪,在释放心理压力的同时增强体能素质,更好地提升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实效。

3.2 营造教学氛围,完善配套设施

一方面,为了满足学生日后的就业需求,达到强健体魄、改善身体健康状况的目的,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并根据学校发展状况进行教学氛围的适当调整。比如:高中学校需要提高健身意识的普及程度以及宣传效果,利用竞技类体育比赛,例如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使学校呈现热烈、积极的活动氛围,以此提高学生的锻炼积极性,能够主动参与相关比赛,以此养成终身体育思想。此外,学校还要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进一步优化运动条件,提高教学氛围的渲染效果。比如开展体育节,或布置体育选修课,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还可利用互联网、网络平台、公众号,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宣传有关体育锻炼的知识与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喜爱上体育活动。教师也可定期开展体育讲座,或是举办知识竞赛,以此使学生在热烈、欢快的教学氛围中得到熏陶。

另一方面要配备完整的体育设施,加大在体育器材方面的经济投入力度,若学校本身的经济条件有限,也可使用普通材料制作简易器材,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宽阔的活动场地,得到更多锻炼自我的机会。同时学校也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合作交流,使家长能够参与学生教育工作,并搭载更加多元化、多样化的锻炼环境。比如建设灯光球场,教师可将学生熟知的图案画在空旷场地中,并勾勒各种标准线,用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参与到体育训练当中。而在训练完成后,教师还要带领学生进行器材的管理与回收,保证器材的储备完好,避免出现器材破损。

3.3 实施多元评价,尊重个体差异

通常来说高中生的心理发育相对成熟,思想理念更加独立,可以对事物产生独到的见解与认知,能够辨析是非。教师可以此为依据采用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其主要目的在于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而不是以往单方面地进行知识灌输,要更加注重师生间的和谐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表达自我的机会与平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实际诉求,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比如在评定体育成绩时,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以学生的进步程度以及努力程度作为主要评定依据,并采用模糊量化法将学生成绩依次划分为优良中差。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制定契合自身的学习目标,比如在学生进行排球训练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条件以及学习状况商定目标个数,不可将体育模式进行统一处理,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育优势,其中针对体育基础良好的学生,可设置成功扣球的训练目标;针对接触排球时间较短的学生,可设置布置接发球的训练目标。再比如在开展体育教学前,需要学生预先完成准备活动,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布置多种类型的准备活动以供学生自由选择,例如慢跑、分散跑、立定跳远都可作为课前热身活动。此外,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意愿,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勇于承担责任,并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下,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4 深化学生终身意识养成的教学方法

4.1 競赛教学法

体育竞赛作为一种竞技类运动形式,将其与体育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基于兴趣驱动学生关注、参与到竞赛项目中,充分调动自身运动技能与体能素质完成挑战任务,在此过程中有效磨练学生的意志品格、养成强大的心理素质,并且克服传统体育运动的枯燥、沉闷缺陷,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增强学生获得感。例如在《提高田径运动技能——跑》一课中,由教师结合不同学生的体能素质完成竞赛团队的划分,以4~6名学生为一队开展田径竞赛活动,团队内部成员以接力形式完成指定距离的赛跑,在此过程中创新融入“贪吃蛇”等耐力训练游戏,由每名团队成员在规定区段内拾取奖励、躲避障碍物,借此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的热情与激情,并且引导学生在组内训练中不断丰富自身运动知识、学习正确的田径运动技巧,从而最终在组间训练中取得理想成绩,为学生田径运动能力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创设良好条件。

4.2 开放式教学法

开放式教学法是基于学生本位思想设计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环节,要求教师明确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营造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自主参与到体育运动及训练中,建立对于自身体育素质、运动能力的客观认知,进而根据自身素养水平选择适合参与的体育运动及训练项目,从最近发展区出发实现体育运动能力的最大限度提升,更好地促进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例如在开放式体育教学课堂设计上,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田径、网球、篮球、足球、羽毛球等不同类型的训练项目,由学生从中任意选取1~2项参与到运动训练环节,同时由教师在学生参与训练过程中进行动态跟踪,结合学生的运动表现、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初步评价,为学生提供针对性、适应性、个性化体育训练方案,提高学生的专项运动技能与综合体能素质,为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基于终身体育理念进行体育教学平台的延伸,收集整理学生的体育运动爱好,引导学生自主组建体育运动社团,利用课余休息、节假日等时间进行集中式、团体性训练,借此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反哺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常态化养成。

4.3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迎合学生思维认知水平与发展规律,通过创设一种近似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融入情境中进行深度学习,在多元情境类型中深化学习过程体验、发展综合思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由体育知识向实践能力的有效迁移,促进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以体操(健身操)教学为例,运用情境教学法将健身操动作指导划分为作用、要领及运用三个方面,分别创设针对性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规定情境氛围内自主掌握体育知识和技巧,并完成练习任务。具体来说,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由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分别播放人在马路上被车撞倒、在运动中被其他人撞倒时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在不同生活情境中人摔倒、受伤时的动作及状态,并探讨如何在被撞倒后顺势接入滚翻动作可最大限度避免受伤等问题;接下来从创设实战演练情境入手,由教师选用桌椅或箱子、海绵垫进行真实生活环境的模拟,引导学生分别演示被撞倒、被绊倒、跨过障碍物等不同情境,在此过程中练习体操中滚翻动作的操作技巧,更好地深化运动损伤防护技能的培养,使终身体育意识服务于日常生活实践。

5 结论

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对于学生体育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结合学生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教学措施的编制,运用多元教学方法辅助提升教学实效性,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体育运动在个体成长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促进高中体育教学质量的长效提升。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第五中学)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意识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护患情境会话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