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萍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思政课程逐渐向课程思政转变,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围绕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核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门课程中,在协同效应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完成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任务。体育课程是小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基础课程,承担着建设体育强国和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基于此,学校应注重体育课程建设,突出其重要地位。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教育领域不断探寻体育教学和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径,分析体育与思政协作方法和规律,并在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引导下挖掘体育思政的重要价值,充分发挥体育思政育人作用,深化体育教育改革。体育课堂融入思政教育,不仅要教授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还要帮助学生塑造价值观念,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政治觉悟,同时使体育教学具备较强的德育价值,为教育改革作出贡献。
1 小学体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1 确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教育使命
教育开展首先要明确教育目的,立足国家赋予的教育使命,学校以培养符合中国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为导向,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促进人才向遵守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领导、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发展。体育课程作为基础必修课,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积极作用,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强化爱国热情。思政教育能够为实现立德树人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引领,将小学体育与思政教育向融合才能高质量完成教育任务,满足党和国家对人才的需求。
1.2 探索体育思政教育内涵,彰显体育教育功能
习主席指出,体育课程不仅要使学生在锻炼中找到乐趣,还要完成增强学生体质、健全学生人格、锤炼学生意志的任务,是以,小学教育需以小学体育为切入点,挖掘其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并以此为载体拓宽思政教育路径,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深入。体育课程中,开发思政资源需发挥体育教育的优势,将体育项目的知识、历史、任务、典故以及体育精神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对体育的内涵有完整、准确的认知,在掌握体育技能、强健体魄的基础上,形成国家意识,同时增强文化自身和政治認同。此外,在体育和思政教育融合过程中探索体育中的人文精神,寻找与思政教育的共通点和契合点,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的家国情怀。
1.3 结合现状强化国民体质,顺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青少年体质问题是国家和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教育改革仍未彻底改变青少年体质下滑趋势。不分学校存在占用体育课,不重视升学体育考核等现象,这对体育教育发展造成限制,导致学生缺乏运动机会,运动技能掌握程度较低。小学生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关键储备力量,他们的体质不仅关系着自身成长和成才,也直接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命运,小学体育作为体育教育的开端,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形成运动风格以及个性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正确、全面的体育教育能够为学生增强体质和综合发展提供动力。在体育中渗透思政教育是体育回归教育的重要表现,也是强化体育课程担当,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
2 小学体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体育课程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多样的德育资源。体育教学是集中开展运动技能学习、思想品德教育、身体机能和体质强化、人文素养提升的过程。规则意识、人文精神、社会责任、爱国主义、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在每项体育运动中都有体现,为体育教学和思政教育的结合提供可能并奠定前提。
体育价值能够通过课程思政直接体现,其教育意义独立于其他学科且具有无可取代的关键作用。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教师需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发展规律,通过不同形式将思政教育融入体育教学各个阶段,丰富思政教育形式和学生学习体验。
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和引导者,在完成立德树人教育任务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教师应明确认知课程思政理念,并在理念指导下补充完善教学目标,同时,注重增强自身教学水平,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和坚定政治信仰,如此才能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协同发展,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3 小学体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
3.1 培养兴趣体验乐趣
传统体育课程缺乏内涵挖掘和形式创新,重复的体育锻炼和枯燥的教学内容带给学生较差的学习体验,无法从中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体育锻炼和运动成为一种负担,难以长期坚持,教学效果不理想,体育课程未能真正发挥育人的载体功能。是以,在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中应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创造空间和机会使他们享受乐趣,从而发现体育的魅力,为体育课程思政实现价值创造前提。小学生处于思维和运动能力高速发展的阶段,对新鲜事物和游戏竞赛有较高的积极性,而他们感受乐趣主要集中在获得胜利、收获帮助、得到夸赞的时刻,这为思政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提供良好契机,通过游戏和竞赛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从而激发他们对运动的兴趣,在享受激情和欢乐的同时增长体育知识。小学体育课程中加入游戏设置,为学生提供团队协作和竞争的机会,使他们学会相互理解,了解合作的意义,切身感受奥林匹克精神,同时使友情更加深厚,思想得到升华。教师合理把握时机,将相关理论知识融入游戏中,如运动前热身和运动后拉伸的方法、运动着装、运动规则、卫生习惯、运动防护手段、疾病预防、营养补充、心理指导等等,使他们拥有全面的健康知识的同时增强他们的体育意识,激发体育兴趣并养成正确的运动习惯。
3.2 增强体质振奋精神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学生容易受到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影响,整体呈现体能下降、身心健康说不高、肥胖问题多发的趋势,同时还存在精神意志薄弱、缺乏活力、不善于交往、性格孤僻甚至焦虑抑郁等问题,严重影响我国青少年整体健康水平。健康的体魄是身心发展的前提,我国青少年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情况亟待改善,首先,将思政教育的融入作为突破口,体能训练和思政育人同步开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健康需要合理设置运动强度,促进学生体能增长的同时培养坚强意志和乐观心态;其次,从改善体质出发,使学生振奋精神,锤炼他们的优秀品质,使他们具备拼搏进取、永不言弃、爱党爱国等精神;再次,基于思政教育指导,在学习运动技能并养成运动习惯的过程中实现体质、意志和才智的融合,促使学生深入理解生活,热爱生命,精神世界得到充实;最后,用学生个人的体育精神带动班级、家庭和社会成员形成集体体育精神,吸引更多人参与体育活动,聚沙成塔,为振奋民族体育精神夯实基础。
3.3 健全人格锤炼品质
体育竞赛是培养健全人格、锤炼良好品格的路径和契机。在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可通过练习增强体质,但这与育人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爱国精神百折不挠等美好品质,严守规则、自我约束等竞技精神以及尊重他人、积极进取、公平公正等道德情操,以严谨公正的体育竞赛为主要形式开展思政教育。体育竞技比赛建立在合作的前提下,不仅要求统一的时间和地点,还需要公平统一的规则约束,最重要的是需要参与者需具备礼仪规范和道德规范。同时,竞赛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参与者面临更深层次的考验,能否在重压之下正确抉择,能否严守道德准绳规范自身行为,能否积极面对任何结果,能否珍惜荣誉尊重付出,这些都是体育竞赛带给人们的思考。竞赛过程中的选择展现着参与者是否得到成长和进步。当前,体育教育制度的优化推动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参与体育竞赛,磨练思想道德,彰显体育树人的价值。
3.4 强化意志坚定信念
国民意志与个人前途、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联系紧密。国民意志的塑造离不开体育锻炼,一方面,身体健康是意志品质培养的基础保障,体育竞赛将健康意识根植学生心中,学生信念和教育理念和谐一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将健康放在重要的位置,对自己、家庭、社会负责;另一方面,竞赛是学生成长的阶梯,可以使他们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爱国情怀更加深厚,见识更加广博,点燃奋斗意志。此外,学生在竞赛中磨练意志,并在体育教育和思政教育共同作用下坚定信念,将实现中国梦作为终身奋斗的目标。
4 小学体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
4.1 提高体育教师思政教学素养
教师是体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过程中的关键元素,是推进体育课程思政的践行者,教师拥有较高的体育素养和思政素养才能以身作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起到积极引导作用。首先,教师应坚定政治立场,牢记教育使命,坚守职业理想,在工作加强学习并深化意识,明确新时代教师的使命担当,提高思想觉悟和政治高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教师应维护自身形象,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严格规范自身言行,为学生做出修身立德的表率;最后,体育教师应有所作为,切实落实教学方案,将德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课堂中,逐步達成教学目标。
教师应结合学生体能情况设计教学方案,讲授运动知识并注重技能训练,使学生感受体育运动中蕴含的体育精神,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如羽毛球教学中,首先讲解运动技巧和规则,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进行双打对练,强调配合在集体运动中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锻炼和提升的机会,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并从中感悟体育精神。学生在科学的运动计划中体质得到增强,掌握运动项目基础技巧的同时学会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通过协同配合感受胜利的喜悦并深入体会集体的力量。部分学生因体能问题在运动过程中表现消极,存在抵触心理,教师应积极鼓励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使学生明白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和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然可采用举例的方式激励学生,用运动员拼搏奋进、不怕吃苦、永不言弃、追求梦想等体育精神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完善学生的价值体系。
4.2 拓展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效果
立足教材并根据学生实际需要拓展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是增强学生运动能力和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首先,教师应挖掘教材中与思政教育契合的支点,同时理解和把握教材对教学提出的方向指导,围绕教材设计教学内容;其次,教师应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和身体素质开展教学,利用好当地体育资源和思政教育资源,使体育课程具有多样性;最后,教师需优化教学模式,设置教学情境并融入多种形式的思政教育,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体育赛事、体育影视资料,或开展团队体育竞赛、角色扮演等活动,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在沉浸式体验中得到深刻的教育,促进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同步增长。
例如,体育课程排球教学中,教师可将女排精神带入课堂中,播放中国女排比赛相关视频、训练视频、影视资料,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被女排姑娘勤学苦练、顽强拼搏、团结战斗、勇攀高峰的精神感动,极大激发了他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获得了强大了精神动力,爱国热情被点燃。女排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教师将其融入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争取额价值观,增强他们的思想道德意识,鼓励学生迎难而上、自强不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教育效果事半功倍。排球训练中,教师将思政元素注入教学评价体系中,并以此标准严格要求学生,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珍惜荣誉,在女排精神的影响下团结奋进,增进体育素质。教师对学生的技术掌握程度、配合度、动作协调性、耐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辅导。比赛中发生争议或矛盾教师应在调解中融入思政教育,坚守公平公正原则,引导学生尊重裁判,自强不息,以中国运动员在奥运赛场展现的风采和风度为例,鼓励学生通过超越自我赢得尊重和喝彩。在多样性和趣味性的体育课堂中引发学生参与和思考,真正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质。
4.3 注重课外教育,实现协同育人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他们乐于参与集体活动和体育锻炼,体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应探寻更多路径,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实现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协同育人。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少年宫活动、参与校运会和社区互动等,使学生融入宽广的集体中,感受不同活动中蕴藏的思政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在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的出现为体育思政教育提供施展机会,学校可构建网络平台,将学校、家庭、社区联系起来,丰富体育活动形式,如开办亲子体育、社会实践、家校共育等活动,为思政教育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成长成才。
如,学校可组织亲子篮球比赛,通过团体活动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家长和孩子需要制定战术,并在密切配合的基础上全力拼搏,以胜利为共同目标发挥优势并为团队贡献力量。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团队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意志品质得到锤炼,面对竞赛中的无数选择机会,学生能够坚守规则和底线,将集体利于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展现了他们人格的进步和思想水平的提升。
5 结语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新生力量,只有使他们拥有强健的体魄和正确先进的思想观念,才能肩负起历史使命,顺应时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体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意义重大,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当前,小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尚未完美融合,思政工作存在不足,因此学校应不断探寻思政教育融入小学体育的途径,切实强化体育育人成效,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保障和支撑。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