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学人致力翻译《资本论》

2022-11-14 17:55汤涛
文萃报·周五版 2022年44期
关键词:大夏资本论郭沫若

1924年6月,在同盟会元老王伯群的资助下,大夏大学在上海创校。是年9月,李石岑与中共最早的党员、中共上海组织发起人之一邵力子,以及田汉等被王伯群聘为教授,李主讲哲学趋势、人生哲学等课程,邵主讲国文(新闻),田主讲戏剧等课程。有位从厦大理科化学系转入文科哲学系的学生郭大力,为老师们的思想和见解所陶醉,开始涉猎社会科学著作,接触马克思主义。

李石岑是中共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大量译介美国杜威、德国倭伊铿等西方哲学作品。1927年,李石岑赴欧洲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思想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三年后,他回国继续担任大夏哲学教授。而此时的郭大力,经王伯群校长延聘,已在大夏附中做了两年伦理学教员。1930年,李石岑的《希腊三大哲学家》出版,郭大力衔命为此书作序。

大夏建校的基础来源于厦门大学,在国共合作革命热潮的推动下,该校三百余名师生因学潮离校北赴上海,1924年10月,学校成立中共和社青团合一的党团组织,红色翻译家吴亮平、马克思主义法学家雷经天等是主要成员。次年2月,郭沫若被聘为大夏讲师,主讲国文(诗歌)。

郭沫若在翻译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后,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大夏任教期间,他准备花五年时间全文翻译《资本论》,然因《资本论》篇幅宏大,出版商担忧政治和经济的双重风险,予以婉拒。此项翻译计划未能实现。

在李石岑、郭沫若、田汉等老师的影响下,学生时代的郭大力转向对《资本论》的关注。1927年夏,郭大力大学毕业后,被聘为上海中学英文教员。第一次国内革命的失败让郭大力深感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他决定全文翻译《资本论》,一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二为谋取生资、鬻稿养家,并由此结识了合作翻译者王亚南。他一边教书和提升德文水平,一边系统地研究和翻译《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国富论》《经济学大纲》等西方古典经济学著作,共计数百万字。

經过多年自我训练,1934年,郭大力重新着手翻译《资本论》。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大夏大学校长王伯群决定与复旦大学组成复旦大夏联合大学举校西迁,郭大力因有出版合约在身,在交付部分译稿后,便决定暂回江西赣州老家,继续未了事业。翌年春,郭大力冒着日军轰炸的炮火,间关千里返回上海,与郑易里焚膏继晷,完成《资本论》最后的编校工作。

1938年9月,《资本论》第一至第三卷中译本全部问世。

(摘自《社会科学报》 汤涛/文)

猜你喜欢
大夏资本论郭沫若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周礼·天官·盐人》所见“饴盐”考
郭沫若佚诗一首
反七步诗
大夏大学的图书募集和图书馆馆舍建设
——基于《大夏周报》的报道
广河川是大禹的故乡华夏文明的发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