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云峰,向鹏,梅敏,樊天禹(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长沙 410004)
颅脑创伤昏迷主要源于致伤因素对脑干网状结构及其投射纤维的损伤或对皮质的弥散性损伤,患者出现认知、觉醒及知觉丧失被称为昏迷,持续1个月以上的患者称为长期昏迷,重型颅脑创伤导致长期昏迷的发生率为0.52%~7.33%,平均为2.90%,若不采取及时的救治措施,患者往往因神经损伤而导致预后不佳,甚至危及生命。本研究以2010年1月—2021年5月在我院进行救治的48例颅脑损伤长期昏迷患者为对象,探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溴隐亭和多巴丝肼对颅脑损伤长期昏迷微意识状态患者的促醒作用。现报告如下。
纳入的48例患者为我院2010年1月—2021年5月所收治的颅脑损伤后(车祸伤34例,坠落伤14例)所致长期昏迷的患者,男性患者共计30例,女性患者共计18例,男女患者比例为1∶0.6。患者的年龄为22~67岁,平均年龄为(40.8±13.4)岁。患者初次入院时经头颅CT或MRI检查和神经外科医师证实颅脑损伤,脑挫裂伤伴硬膜下血肿23例,脑干损伤9例,基底节区损伤1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6例,格拉斯哥(GCS)评分在3~9分,入院后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接受常规治疗后未见苏醒,患者的心、肺、肝、肾功能基本正常、生命体征正常,根据标准评估为微意识状态方纳入本研究。
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男性17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41.2±12.6)岁,GCS评 分 为(6.24±2.67)分,脑挫裂伤伴硬膜下血肿13例,脑干损伤5例,基底节区损伤6例,弥漫性轴索损伤3例。对照组患者男性13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42.1±11.8)岁,GCS评分(6.31±2.54)分,脑挫裂伤伴硬膜下血肿9例,脑干损伤4例,基底节区损伤5例,弥漫性轴索损伤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GCS评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体见表1。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Tab 1 Basic informantion of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组别 病例数/n性别[n(%)] 年龄/岁 GCS评分/分男 女观察组 27 17(62.96)10(37.04)41.2±12.6 6.24±2.67对照组 21 13(61.90)8(38.09)42.1±11.8 6.31±2.54 t或χ2 - 0.006 2.371 1.673 P-0.940 0.587 1.427
入院时患者接受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并减压,术后运用适量脱水剂、护胃等治疗,生命体征稳定,患者术后1个月仍昏迷则开始进行分组研究,GCS评分基线以入组时间的GCS评分为准,经评估为微意识状态。对照组患者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使用胞磷胆碱、神经节苷脂等营养脑神经,使用适量尼莫地平等扩血管,对患者采取高压氧吸入治疗并运用神经电刺激结合针灸进行康复性治疗,由康复科医师协助对患者进行肢体活动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治疗外加用溴隐亭和多巴丝肼进行促醒治疗:采用鼻饲管注入,初始剂量:溴隐亭1.25 mg/次(1/2片)和多巴丝肼125 mg/次(1/2片),3次·d,7 d为1个疗程,每下一疗程增加溴隐亭2.5 mg、多巴丝肼125 mg,逐渐增至最高剂量溴隐亭7.5 mg/次、多巴丝肼250 mg/次。维持最高剂量2个疗程后逐渐减量(一周每次剂量减1/2片)至初始剂量,再维持治疗4周再停药,总疗程一般为15周,患者若出现血细胞减少、低血压、胃肠道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则立即停药。
参照微意识状态评分标准,主要依据1995年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标准联合GCS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
χ
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直线相关检验。χ
=2.216,P
=0.07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GC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两组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具体结果见表2。表2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后GCS评分情况比较(分)
Tab 2 GCS score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he treatment (score)
注:与治疗前比较,<0.05,<0.01。
Note:Compared with before the treatment,<0.05,<0.01.
组别 治疗前 治疗1个月 治疗3个月 治疗6个月观察组 6.24±2.67 8.04±2.78* 10.86±2.43*11.97±3.69**对照组 6.31±2.54 7.86±2.57 8.49±3.06* 9.87±3.56*χ2 1.673 2.216 2.913 3.875 P 1.427 0.075 0.021 0.005
参照 1995年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标准联合GCS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见表3。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意识恢复7例(25.93%),而对照组患者仅有2例(9.5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
=8.202,P
=0.004)。对照组重残率、持续性植物状态明显比观察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此外,两组治疗中均死亡1例。表3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
Tab 3 Post-treatment efficacy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 (%)]
组别 意识恢复 中残 重残 植物状态 死亡观察组 7(25.93)10(37.04)4(14.81)5(18.52)1(3.70)对照组 2(9.52) 2(9.52)7(33.33)9(42.86)1(4.76)χ2 8.202 2.895 5.212 4.704 1.313 P 0.004 0.089 0.022 0.030 0.252
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由于原发性脑组织损伤导致昏迷,而继发性血肿压迫脑组织带来二次损伤,及时解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保持脑灌注对降低患者病死率有重要作用;有些因素如低血糖也可导致昏迷;对于长期昏迷的患者,常规治疗包括吸氧、营养支持、扩血管以及功能锻炼等,伤后行高压氧可缓解脑部缺氧、减轻脑水肿、减小脑梗死面积并减轻自由基对脑的损伤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通过声光电等康复手段刺激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系统,使外周传入的感觉形成新的神经传导通路。
重型颅脑损伤的未苏醒患者3~4周后需进行综合性治疗,以促进患者脑组织和神经功能的恢复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此后可加用儿茶酚胺类等促醒治疗药物。有学者提出,颅脑损伤部位远离胞体处损伤轴突,一般不会引起神经元死亡,而且有机会发生轴突再生,因此在患者病情基本稳定后尽早进行促醒治疗有助于患者预后。溴隐亭是一种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能作用于脑内多巴胺受体突触后膜,增加其敏感性,多巴丝肼为左旋多巴与苄丝肼混合而成,苄丝肼和左旋多巴能阻止外周多巴脱羧成多巴胺,提高中枢多巴胺水平。溴隐亭联合多巴丝肼,可以促进患者意识恢复,并一定程度上改善言语肢体功能。在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治疗1个月疗效并不显著,治疗6个月后GCS评分有所改善(P
<0.01),但治疗6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GCS评分与治疗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并且改善了6个月后GCS评分。在本研究中,溴隐亭联合多巴丝肼促醒治疗效果较佳,一定程度改善了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