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晓娟
(青岛海泰科机械钢构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300)
制造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得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应提高产品质量,有效控制产品的生产价格。企业要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获取良好的效益,应该着力控制自身的成本。现阶段,国民经济欣欣向荣,各类制造企业迅猛发展,市场竞争也呈现出白热化的趋势,产品种类朝着同质化的方向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制造企业应该做到以价格取胜,有效控制产品制造成本。
成本控制指的是企业设定一个预期的成本控制目标,调节影响成本的相关条件及因素,找出薄弱环节,有效挖掘企业的内部潜力,研究出降低成本的相关策略。企业切实做好成本控制,能够不断优化自身的经营管理,有效转变自身的管理经营机制,全方位提升企业经营水平,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产品销售量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影响因素,分别是产品价格及质量。在市场中,制造企业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取得更高的市场地位,必须切实提高产品的性价比。企业应该制定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不断提升成本控制工作的质量及效率,减少产品制造成本。一方面,企业要保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企业要有效拉低产品价格,形成更加显著的产品价格优势,展现出更强的综合竞争实力。
如今,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广大制造企业通过不断完善成本控制工作,严格规范各方面的成本支出,作出高效、科学的经营决策。制造企业要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必须具备更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建立符合企业实际发展状况、切实可行的成本控制标准,制定标准化、规范化、易于操作的材料消耗制度,严格落实材料领发制度,定期完善费用定额,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于成本控制观念,制造企业并未达成共识。在许多制造企业看来,成本控制主要发生在生产阶段。企业生产阶段会产生大量的产品成本费用,日常的作业流程、工艺设计及产品设计等也是如此。成本控制必须从源头出发,对非增值作业活动,企业应适当缩减。
在产品设计阶段,如果产品存在质量隐患,质量自然难以达到标准,也可能出现不合格的现象,使销售受到比较明显的负面影响,导致产品成本沦为无效支出。企业应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较为淡薄,更注重在生产作业环节中降低消耗、缩减成本。
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成本支出始终存在,制造企业如果无法做好各环节的成本控制,成本控制就会沦为一纸空谈。制造企业成本控制贯穿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包括设计阶段、制造阶段、采购阶段、存储阶段、销售阶段。
如今,制造企业的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不断攀升,成本控制贯穿制造企业的方方面面,也与广大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可以综合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然而,在许多员工看来,成本控制主要是管理者及财务人员负责的工作,一线生产者没有责任考虑成本控制的事,对成本控制工作缺乏足够重视,也并不熟悉成本控制的方法。在成本控制工具这一方面,制造企业习惯于手工运算,无法提升工作效率,难以提升成本控制水平。
现阶段,许多制造企业依然沿用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传统方法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主要集中于成本的计量、确认,对成本计划、成本预算等方面有所忽略。许多制造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成本统计阶段,分班组开展相关的成本核算工作,严格控制材料使用,尽量降低工时消耗,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制造企业进行价值链管理,能够有效缩减采购成本。
制造企业建立最优批量模型,进行价值工程分项及零基预算,可以确定库存产品数量及最佳采购次数。然而,制造企业较少采取上述的方法,技术因素较为缺乏。
现阶段,许多制造企业正在积极拥抱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活动的质量及效率,促进自身发展。制造企业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不断强化成本控制,提升信息化水平及产品设计能力,提高产品质量,缩减产品研发成本。
然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很多企业并未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产品设计软件也缺乏先进性,产品自主开发能力较为有限,成本控制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制造企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企业,对信息技术缺乏足够的重视,利用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的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导致成本控制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制造企业在开展成本控制工作过程中,对产品销售、供应阶段的成本控制有所忽略,对产品生产阶段的成本控制给予了更高的关注度,也不太注重投产前的成本控制。制造企业缺乏高效的员工约束激励机制,成本控制制度虽然已经建立,但并未得到严格的执行,并未充分发挥作用,形同虚设。
此外,制造企业的内部牵制制度并未发挥出预期的作用,领导掌握了极大的权力,可以随意修改成本数据资料,也可以粉饰会计报表,导致成本资料缺乏真实性、准确性,对市场经济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制造企业尚未建立科学的成本控制激励机制,广大员工并未积极参与成本控制工作,事前成本控制的理念不强,成本决策并不规范,也不具有制度性。良好的成本控制约束机制尚未建立,成本计划缺乏科学性,成本控制的内容缺乏灵活性,比较僵化,产品制造管理存在盲目性,成本控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制造企业主管领导必须具备较强的成本控制意识。制造企业要不断完善成本控制机制,激励全体员工树立良好的成本控制意识,完善相关的员工激励机制及绩效考核制度。在日常生产工作中,让员工将成本控制理念落到实处,形成行为习惯。针对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制造企业应该严格要求,引导其接触、了解相关业务知识,防止其进行简单的数据对比,应付企业的考核。考虑到财务人员的工作基础,管理人员要严格监督与评价,深度参与成本工作。
最后,制造企业一线生产者必须进一步增强成本控制意识,成本控制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企业的发展,要注重降耗,不能单纯依靠奖励或惩罚来约束员工,要完善外在约束激励机制,引导员工进行内在的约束及自我管理。
首先,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制造企业应该不断完善成本控制工作。针对不同的材料、工艺及技术水平,做出不同的搭配及调整。在此基础上打造出最优的方案,进而实现成本控制的预期目标。制造企业可以通过优化自身的产品设计,降低产品研发方面的支出,有效减少成本,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开展成本控制,产品研发设计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当前已取得的专利,制造企业有必要充分运用,在此基础上研发,也可以和科研机构及高校建立深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合理运用外部的强大研发力量,实现优势互补。
其次,制造企业应该做好采购环节的成本控制工作,基于企业生产预算,确定合理的采购数量及最优的采购批次,作出必要的调整,确定合理的材料存储量,缩减存储成本。
最后,针对料工费项目,制造企业有必要完善成本控制,建立严格的材料领用制度,详细记录各类材料的出入库情况,安排专门人员稽核各类材料,做到账实相符,防止出现材料丢失、损毁的情况。若是出现意外事件,相关责任人不能置身事外,必须积极承担责任。制造企业应该最大限度避免出现材料浪费的现象,有效利用边角料,严格审查加工工艺,防止出现废品或次品。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各个流程必须经过严格、实时的审查,有效控制产品的废品率、次品率,这些指标应与员工的绩效、基本工资直接挂钩。部分材料若没有实际使用,必须尽快登记、交回仓库。对于各项车间机械设备,制造企业也应该提升利用率,合理有效地运用现有生产设备,充分运用机器设备。部分制造企业的业务量存在明显不足,部分设备闲置,可以对外出租机械设备,也可以承接一些外部的来料加工,从而有效分摊车间制造费用,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生产工人若具有较高的操作熟练度,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制造企业应了解员工的实际情况,在员工入职后,安排其参与专业的岗前岗中培训,梳理职业发展规划,帮助员工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对制造企业而言,实现自动化、信息化的成本控制是必然趋势。因此,制造企业应该抓住各种机遇,合理运用新时代的信息科技,切实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准确地研究、分析企业的成本控制,有效运用大数据技术,做好归纳总结工作,科学分析成本信息,进行模拟生产,成本控制模式应具有更明显的信息化特征。
制造企业要基于现阶段的技术条件,拓展信息技术应用的范围及深度,有效挖掘信息技术的潜力。针对每一个产品制造环节,制造企业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及共享各类资源,动态化地管理、控制产品设计阶段,信息化地管理企业信息流、物流,实时监控企业当前的外部市场需求,有效运用系统平台,加强销售、财务、采购及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进一步改进成本控制工作。
现阶段,我国制造企业纷纷借鉴国外科学的管理理念及经验,但不可以单纯照抄照搬,必须综合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谨慎选择,并进行适当变化及调整。
在产品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各个阶段,都存在成本控制。基于成本控制理论,制造企业应该切实做好实践管理工作,打造出与企业发展充分适应的成本控制制度及体系。考虑到规模经济,制造企业应分析产品销售模式,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库存管理模式。在产品生产这一方面,制造企业应该考虑到市场需求及客户实际需要,进行订单式生产,妥善安排各项生产任务,减轻企业的库存压力。制造企业可以应用作业成本法,精确分解成本,做好成本控制。
在制造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成本控制是非常关键的内容,要不断完善成本控制,从而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制造企业在实际成本控制过程中,必须更新成本控制理念,进行战略成本控制,更加深入、规范地运用信息技术。要引入科学的管理理念,基于制造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成本控制模式,不断提升成本控制的质量及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