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明
(北京博雅方略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70)
从经济、人才、文化等不同角度分析,发展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农村发展、农业转型、文化传承等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实现我国的乡村振兴总体目标。近几年,国家针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在贯彻落实政策的同时,加强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也层出不穷。文章对龙里县龙山镇、北京黄山店村等四个实例进行分析,在明确实际问题的前提下,探索可行的实施路径,以进一步推动我国的乡村经济发展。
目前乡村旅游项目中仍存在各种问题,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第一,基础设置建设落后,对财政资金的分配不够合理,将大量资金用于项目开发,对改善环境、夯实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不足,出现资金紧张、资金短缺的情况,难以实现“优化居住环境、扮靓乡村面貌”的目标。
第二,旅游产业缺少总体规划,即在推进乡村旅游项目的过程中,乡镇之间、农民之间、政府与企业和农村合作社之间并没有形成资金资源的合力,行动力的分散可能导致项目开发滞后且效率偏低,还有因总体规划不明,在开发本地资源的过程中,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更加深入地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意蕴。
第三,对外宣传力度不大,发展乡村旅游与可产生实效的宣传营销密不可分,但是有的乡村旅游却没有重视宣传的作用,未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多样化的宣传渠道,局限在发放宣传手册上。
第四,优秀人才稀缺,由于对乡村地区的固有认知,很少有优秀的年轻人才愿意主动回乡,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有的乡镇规划不长远、策划不精心,缺乏先进的发展理念和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的主动性,农民的创新意识、品牌意识、市场意识严重欠缺,而且乡村人员结构极其不合理,缺少新鲜血液提供有力支撑,人力资源储备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多年来,在政策扶持、政府引导以及企业参与下,我国乡村振兴正在大力施行。研究与实践案例表明,要想发展好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目标,不能一味投入大笔资金整改优化,而是要充分把握乡村、资源、产品、产业、效益之间的关系,有规划、有目的、有方向地发展旅游,以一业带百业,走向脱贫致富。下文分析多个经典案例,旨在从案例中汲取经验,学会因地制宜地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
龙山镇位于龙里县西南部,该镇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十分丰富,南高北低,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素有“天然氧吧”之称,尚未深入开发时,已有不少游客追求自然清新、风情无限而慕名前往。为走出贫困,该镇利用得天独厚的本地资源,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2016年7月,启动“龙里油画大草原旅游项目”,前期投入大量开发资金,项目建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200名村民的就业问题。2018年,推出多样化的旅游业态,其中包括草原沙滩、“石屋”别墅、3D玻璃桥等,并且大力建设交通,为各地旅客的出行提供方便。与此同时,鼓励并引导村民以乡村旅游为核心,在吃、住等方面大做文章,如建设农家乐,以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此外,将“旅游+扶贫”引入龙里水乡旅游生态城,运营龙里水乡、飞跃丛林等景区,吸引更多的游客,释放更多红利,帮助农户尽快脱贫,实现收入的增长。如今,龙山镇生机勃勃,一些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纷纷加入其中,成为发展乡镇经济的一分子。
黄山店村位于房山区中部,通过多年来乡村旅游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现已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根据相关报道,黄山店村采取了精品民宿与景点品牌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带有文化特色、民俗风情的民宿,融合乡土气息和现代都市,打造了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全域旅游产业格局。从2009年开始,黄山店村就明确了生态旅游发展的新方向,利用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资金扶持,打造休闲旅游景区,实现第一次“蜕变”。在十多年的创新发展过程中,依托本地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和地理优势,既发展了精品民宿产业,又开发了更多富有创意的休闲旅游产品,使前来旅游的游客获得更多消费体验。
小杨村居于江苏省,该村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自入选本省首批试点村庄后,该村经过横纵向对比,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有序组织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等,逐渐改善乡村环境,优化旅游服务供给。该村从多个切入点出发,以农产品、农业基地、村庄结构等为基础,打造三个不同的板块,分别为田园生活居住区、大田风光观光区、特色产业民宿区。在本村各家各户、不同组织、不同企业的参与下,共建利益联结模式,鼓励村民为发展乡村经济而努力,提供了300多个就业岗位,实现了村民“离家不离村”就业。小杨村进一步深入挖掘本身资源,创造品牌优势,打造了“祥泰小杨”“北簖”等多个品牌,带动农副产品的生产及销售,进一步加快本地经济的高速发展。
茶园位于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周围山岭林立,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当地乡村旅游形成了三条发展之路:一是“旅游+农业”,建设“茶园变景区”,使前来的游客亲身体验采茶、炒茶等过程,优化个人体验,并组织更多的农事活动;二是“旅游+文化”,将少数民族——黎族的人文精神、民族风俗等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充分展现文化特色及风俗文化,使游客印象深刻,同时也采取了培养“非遗”传承人、申报“非遗”项目等方式,实现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三是“旅游+健康”,即以有机方式培育农作物,更加注重农产品和各种食品的绿色无污染,满足了游客对健康的需求。目前,五里路有机茶园已经成为海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农村经济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新时期,要想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必须将重点放在具体的项目中,结合当地的特点和优势资源,开发有特色、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项目,并狠抓项目招引,实现项目的有序推进。
第一,以乡村文化为核心,既要保持原生态,体现乡村的精神文明,以日常环境为基础,深入挖掘本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又要创新与整改,在利用资源的同时,将一些资源进行转化,打造乡村的特色品牌,抓住人们的眼球,促进特色产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尤其是少数民族,如上文提到的五里路有机茶园,保留了黎族的人文精神、民族风俗,需要重开发、重保护,传承文化遗产,适当开发,实现文化与旅游的和谐统一,以服饰特色、饮食风格、歌舞娱乐等,突出地方文化,营造良好的氛围,从而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第三,分析新时代不同阶段游客的心理特征与需求,一方面利用自然风光,另一方面突出游客的精神体验、个人品位,开发旅游与学习、旅游与农业生产等多样化的项目,使游客能够在旅游的过程中了解更多新的知识、新的文化,与个人品位相适应,优化乡村旅游的体验。
近几年,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加快,工业污染、生活污水等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的威胁越来越大,对乡村面貌造成直接影响。为了以不同的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整改与保护环境,塑造整洁的面貌、优美的生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既可以维护生态安全,又可以为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保障。实践证明,改善乡村环境,实现生态宜居,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农村地区“脏、乱、差”的固有认知,破除制约乡村振兴的因素,使绿水青山、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等成为乡村的最大竞争力。除了卫生环境以外,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本地开展旅游项目与各种活动的载体,在不断的发展中持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优化游客的旅游体验。例如,根据人流量确定在公共场所配置基础设施的数量,主要包括公共卫生间、指引牌、分类垃圾桶等,以这些基础设施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游客的满意度,并且做好定期的杀菌消毒、垃圾清理,达到卫生标准。
此外,乡村旅游的发展还与交通的便利性息息相关,严格的安全卫生是关键,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根本,便利的交通则是必要条件。在执行乡村旅游交通规划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充分利用已有道路,尽量不让“穿过性”交通入内,尽量不对乡村环境、农田生态系统、周围景观等造成影响,精心设计可联系不同景区的路线,解决交通方面的问题。
对于乡村旅游而言,要想真正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对外的宣传与营销尤为关键,若仅侧重于开发建设旅游项目,不重视宣传,或者宣传力度远远不够,那么必然无法吸引到更多的游客,长时间下去还可能导致乡村旅游项目失败。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可以借助科技发展的“翅膀”,针对乡村旅游、文化特色等,加大对外宣传与营销力度,这样不仅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投资方向,还可以扩大影响范围,打出名气,走向致富之路。
第一,以互联网为主要依托,全面了解旅游市场中的各种资讯和最新发展趋向,了解人们对旅游的客观及主观需求,更新创意理念,并积极创新旅游项目,以满足需求、优化体验为目的,打造更具创意的文旅产品。
第二,拓展外部宣传渠道,利用如今用户数量较多的APP,如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借助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并以公众号文章、短视频介绍、直播等不同形式,将优美景色、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展现出来,还可以开展广告宣传,将宣传海报、视频等展现在人流密集的场所,如地铁、公交、商场等,以全方位的宣传带动文旅产业的消费升级,促进区域经济良性发展。
第三,在营销方面,合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主要是通过电商平台,在线上销售乡村特产、文旅产品等,提供包邮和售后服务,详细介绍产品的特色并突出传统文化、品牌优势等,使游客可以在线上购买感兴趣的产品,更具有便利性,优化消费体验。
当今时代,优秀人才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也是目前十分稀缺的一种资源。针对人才储备不足、人才流失等问题,应当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扩大乡村旅游的竞争优势,进而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其中。
一方面,开展全面培训与重点培养,先是以乡镇居民、农村农民为主体,制定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开展相应的培训课程,通过多次培训,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市场意识、个人能力水平,选拔出有干劲、有想法、有能力的优秀人员。再制定返乡创业的政策措施,既要吸引本地年轻人返乡创业,又要适当提高待遇与福利,吸引更多的外来人才,共同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效改善人才结构不合理、知识水平偏低的现状,增加人力资源储备。
另一方面,以优势资源、文化特色、农业生产等为重点,组织有目的、有重点的专题培训活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使他们可以利用对本地环境的熟悉性,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本地资源,将生活经验、劳动经验等用于促进文旅融合、乡村振兴。除此以外,还可采取与院校合作的方式,联合组织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非遗”传承项目研学活动,围绕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教学改革、“产学研”全面发展,展开广泛深入的合作,让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乡村旅游项目,树立起在基层就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意识,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贡献。
如今乡村旅游项目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此过程中必须明确根本目的和农民的主体地位,确保乡村全体农民参与到改善环境、开发项目的过程中,增强个人的主动性,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本地特色乡村旅游资源,最终实现分享红利、真正受益。针对目前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应当积极寻求新的路径,及时采取开发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改善乡村环境、加大对外宣传与营销力度、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等有效措施,促进文旅产业充分融合,从而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