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孟庆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对高校贫困学生进行资助,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是落实“教育公平”原则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仅能够避免国家资助资源的浪费,更是对贫困高校学生的物质关怀和人文关怀,是促使他们成长成才的重要体现。伴随着高校学生的资助实践历程,我国的高校学生资助研究在不断深入。对我国高校学生资助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整理,总结经验,反思不足,能够为新时代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总体是在发展变革中提质增效。同样,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也在不断发展完善,并受制和适应于不同发展时期,呈现出从个别资助——重点资助——精准资助的发展特点。历史发展视角是系统了解高校学生资助的重要途径。有学者以1952年颁布的《关于调整全国高等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人民助学金的通知》为切入点,将建国以来的高校学生资助划分为形成期、改革期、调整期、完善期四个主要阶段。2007年5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标志着我国高校学生资助进入完善期,该意见从国家层面确立了学生资助工作的重大意义,明确了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工作要求。为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敲定了框架,指明了工作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坚持“立德树人”这一职责和使命,更加注重教育的公平和公正,不断规范和完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在学生资助模式上更加强调精准,精准资助成为新时代学生资助工作的要点。
在高校学生资助理论方面,国外较为成熟,从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公平理论、教育成本分摊理论和需求理论的视角研究高校学生资助问题。我国则更多是对西方理论进行借鉴和延伸。王康平、潘懋元认为高校学生资助始于高等教育成本分摊,为学生资助制度与政策的制订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牟新、翟飞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切入点,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无感”现象进行研究。无感现象的出现说明高校资助存在着情感上的弊端,应为受助方增添情感关怀。黄建烽、陈竹林认为相对于救济性的资助,发展性资助更有利于家庭贫困学生的发展,并基于教育认同理论对高效发展性资助体系建设进行研究。
纵观高校学生资助的实践历程,不同时期高校学生资助模式也有所不同。针对不同时期国家经济状况、高校人才培养特点和贫困生存在的问题,高校学生资助模式也在不断进行变革创新。刘云博、白华提出精准化资助。张骞文提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但要精准化,还要具有差异性。不但要信息化,还要具有创新性。史凌芳提出构建“扶困、励志、强能”三位一体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实现对困难学生全方位的资助。任海华提出经济和精神资助双向维度的资助模式。在具体资助过程中具有规范与导向、帮困与扶贫、励志与鞭策、能力提升以及和谐共进的功能。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实施效果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在于学生是否受益,受益程度如何,不应该限于物质层面,心灵上的贫困是最大的贫困,实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要达到人文关怀的目的。在现行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及其实施效果的研究上,李保堂认为现行资助政策实施中存在资助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难;资助中的资助方式不适用;资助后的经费管理监管不力的问题。宋晓东、曹宏鹏调研发现,在对贫困生的认定时存在的虚假现象,影响了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实施的效果。武立勋、胡象明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覆盖面广,已基本保障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对激发大学生的进取心有着极大的作用。杜林、许敏从公共政策评估理论入手,通过对资助体系的构建,进而构建了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并基于此模型对提升资助政策的实施效果提出四点对策。还有学者站在毕业生的视角来看高校资助政策,其认为感恩诚信教育效果显著。
从我国高校学生资助的历史发展研究中可见,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走向完善,其不是对西方研究的照搬照抄,而是有着清晰的发展历史脉络。学者对其历史发展的研究多是按照政策的颁布对其进行简单划分,从而勾勒出我国高校学生资助的发展历程阶段。缺憾之处在于大多数学者在阶段划分的过程中,阶段划分的参考相对单一,没有对其不同阶段的现状进行比较,在不同阶段对资助方式进行改革的原因缺少系统分析。因此,当前对我国高校学生资助的历史发展研究需要侧重于不同阶段高校资助政策的系统分析和对比研究。
在高校学生资助理论研究方面,在借鉴和延续西方理论的基础上,我国对于高校学生资助理论主要是从教育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入手,多是提出理论的基础,对高校学生资助进行对策研究或是体系构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尤显不足,原创性理论研究较少。
在对高校学生资助模式的创新研究方面,上述对于高校学生资助模式的创新无论是实践路径还是在内涵上都有较为深入的探讨。其模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从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转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变,具体体现在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的转变,还有成长型资助的提出,“扶困、励志、强能”三位一体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的构建。其二是从资助的对象上,从资助的模糊化向资助的精准化发展,在差异中实现精准。在对高校学生进行资助时需要充分了解资助理念、资助过程。资助相关利益主体共同参与,资助与勤工俭学结合,完成从资助到影响的转变,做到资助育人。对于资助模式的创新,也应该紧随时代的步伐,多学科综合考虑,不断创新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方案。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高校学生资助模式也要与时俱进,如何将高校学生资助模式与教育扶贫有效衔接,对高校贫困学生建档立卡精准资助,形成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学生资助模式是下一步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内容。
在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实施效果的研究方面,从文献梳理大致可以看出,对于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实施效果的研究在内容上还大多停留在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资格认定及相关的程序完善层面,程序的不合理、不规范从而影响到实施效果。而对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研究较少,在政策实施后的反馈修订的过程,才是研究的核心,能在更大程度上达到实际的资助效果。对于资助政策实施后的成效,也应该根据反馈情况,进行多角度的研究,而不是仅仅关注经济层面的问题对政策的教育功能,被资助学生的效果反馈等方面的研究较少。
通过以上对我国高校学生资助的研究综述以及述评,可以发现我国在高校学生资助的领域已经取得诸多进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展望未来,高校学生资助已不仅仅是一种保障性资助,而被赋予更加神圣的使命。一方面,优化高校资助体系,形成资助资源分配公平化,资助主体多元化,资助对象精准化,资助内容精细化,资助形式多样化,资助效能最优化的良好格局。另一方面,高校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职责和使命,要将高校学生资助与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等相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骨干力量。以上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应该考量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