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国家开发银行营运管理部 江山;中国农业银行公司业务部 张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中国的政治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来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梳理总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状,分析新时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存在的短板,提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相关建议。
(一)治理体系初步建立。“治理”一词在政治学领域,通常指国家治理,是指政府如何运用国家权力来管理国家和人民。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国家管理方式经历了从计划性管制,到市场化管理,再到科学化治理的演变,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的一系列胜利,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国家发展目标。与此同时,党的建设不断深化,党的组织强大有力,在此基础上,我国已构建起从中央到地方、到基层的完备职能架构;从政治到经济、到文化、到社会、到生态文明的完整法律法规;从国有体制到股份制的完善机制体系。
(二)治理能力持续提升。治理能力一般指政府治理能力,是指政府进行各项综合管理的水平和能力。伴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综合治理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国家治理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在经济发展领域,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经济结构创新发展,社会生产质量和投入产出效益不断提升;在民生和社会保障领域,基础民生建设不断强化,社会基本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在基层服务领域,下大力气打通最后一公里,为群众提供体系化、标准化、人性化的服务;在风险防控和生态环保领域,提升防控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应急处突和安全保障领域,致力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治理成效颇为明显。经过不断探索与发展,国家治理成效愈加明显,政治上,顺利恢复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实现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经济上,从经济发展后进国家,稳步实现GDP总量超10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二强国,钢铁产量、高速公路、现代服务业等重要领域实现飞跃发展;民生上,推进城乡社保,实现全民医保,治理环境污染,加强住房保障等卓有成效;科技上,以杂交水稻、神舟飞船、嫦娥工程、5G建设为代表的应用科技取得巨大成就;文化上,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兴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治理挑战仍然严峻。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治理能力和成效虽取得长足发展,但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新的挑战层出不穷,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挑战也日益严峻。首先,治理体系是否均衡,在大力推进治理成效增量发展的同时,促进治理体系均衡化,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存量增质是新时期面临的重大课题;其次,治理机制是否完善,新时期面对很多新问题,需要新的治理机制和治理方式;再次,治理能力是否完备,伴随着国内国际双循环等国家战略的出台,持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成为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最后,治理理论、治理意识也是需要长期关注的重要事项。
(一)治理科学性仍显不足。近年来,国家治理体系、能力、成效显著提升,但治理方式仍以传统模式、传统思维、传统手段为主,治理的科学性和科学程度有待提升。缺乏系统治理的意识,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没有完全树立,仍停留在依靠政府主导、政府实施、政府包办的管理模式上。缺乏综合治理的能力,没有完全将法治、德治和社会大众共同治理结合起来。缺乏完备的治理手段,习惯采取行政管理、行政执法等传统政府行政手段,缺少行政手段、经济手段、道德手段的有机结合。缺乏有效治理监督,存在治理体系、治理法规已经建立,但执行和监管不到位的情况。
(二)治理结构性仍不平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存在结构性不均衡的问题。一些经济发展较快、共商共享意识较强的区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相对较高,社会活力和社会秩序愈发完备,政府职能有效向“放管服”转变。而有些区域,综合治理思维意识和经济发展水平仍相对落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仍存在缺位、越位或错位现象,提供基础服务的能力相对不足,与此同时,共商共享共建意识缺失,部分基层组织存在软弱涣散的情况,社会组织发展缓慢,公众参与不足。
(三)治理成效性仍需提升。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需要不断完善提升,国家治理的成效性和可持续性也需要重点强化。现有国家治理在体系、制度、职能、思维、手段、服务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短板,在新发展阶段,如何实现经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加强全产业链布局,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向持续乡村振兴转型,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践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幸福生活,这些需要构建服务性政府、法治型政府,更需要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特别是治理成效的持续提升。
(四)治理创造性仍待加强。目前中国改革发展已迈入深水区,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攻坚期,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新的推动力、新的活力,这就需要用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指引经济发展方向,同时也需要国家治理发挥重要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治理创新包括治理主体的创新,新的治理体系应该是系统治理,应该建立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模式;还应包括治理方式的创新,应突出依法治理、道德治理、社会治理、群众自治的综合治理方式。治理创新应该集中精力解决经济发展中核心短板,比如核心技术缺失、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等难点问题。
(一)发挥制度优势,突出硬实力。新时期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但发展依然是关键的主题,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实现新发展目标需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基础的是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明确治理成果归人民,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双重乘数效应;其次,要强化系统治理,要加强党组织牵头作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有效参与;再次,要坚持依法治理,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法制保障,运用法治方式化解难点问题;最后,要做到综合治理,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标本兼治,源头治理。
(二)调动人的因素,提升软实力。治理是管理的换代升级,同样具备管理的硬约束要求的特点,与此同时,治理还具有能充分发挥人的因素等软实力特性。一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采取更合理的柔性或弹性治理方式或手段,充分调动更多的社会群体,居民参与,实行共治、自治的治理模式,应吸取更多的人性化因素,构建民心工程,体现人文关怀,通过治理实现人心相通。另一方面,充分调动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现有治理体系的人员积极性和责任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和担当精神,实现现有治理体系的最大效应,同时培养更多科学治理、系统治理的专业人才,为治理能力提供增量效应。
(三)做好闭环管理,强化执行力。治理相比于管理或者管控而言,其科学性、均衡性、成效性都应该更加显著,治理体系、治理机制应从源头上,到执行过程中,再到督导总结阶段,都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可执行化。首先,在事前的治理规划阶段,应在充分梳理分析优缺点、整合资源、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制订专业的规划及相关的各类治理预案,对于重难点问题应进行提前安排和针对性部署。其次,在事中的治理执行阶段,应重点强化执行力,确保执行到位,圆满高效,同时落实好突发情况应急处置以及监督检查工作。最后,在事后总结完善环节,应强化考核督导和总结完善,提升治理成效。
(四)强调机制创新,聚焦创造力。新时代,经济社会已进入新常态,国家治理已迈入新发展阶段,发展依旧是国家治理和国家建设最重要的主题和关键环节,面对新形势,发展速度、发展方式、发展结构、发展动力都有新的转变,国家治理和国家发展必须向创新要效益。要坚持创新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治理的战略支撑,要健全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强化机制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实践聚集,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