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灵
(中译语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给上市公司带来不少机遇,财务管理活动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综合性反映,如果没有恰当的财务管理策略,上市公司很难在市场上站住根基,只有加强财务管理体系建设,提高财务工作质量,才能促进上市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上市后企业要遵循上市公司的运行标准和市场准则,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以市场为导向自主运作,推动公司建立完善、规范的经营管理机制,提高公司的运作效率。同时,企业上市后,公司面对不断变化的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原有的传统财务管理方法很难适应上市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经济环境,必须将原来只重视财务会计科目的核算、业务记录等基础工作的理念,向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核与评价等管理职能的转变。
上市前的企业向上级部门或相关中介机构提供财务信息,而上市后的企业,公司股东、政府机关、社会群众以及相关的金融机构成为审阅财务信息的主体,上市对财务管理明确规定了上市量化指标、内控体系的规范性与完整性、关联交易公允性和独立性、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面对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中来自政府部门和社会群众的监督,及时披露财务信息成为上市公司财务的内部基础工作,因此上市公司监管模式呈现出了多层次和常态化的特征。
公司上市前,股东具有投资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完全承担公司投资回报和考核的压力较小,能够根据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环境,适时调整企业投资回报期望。但公司上市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投资者会期望管理者利用上市公司的优势,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投资者的回报期望值提升,财务结构的合理性、财务业绩指标能否达成,增加了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压力。
一些企业上市后,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会产生“重效率、轻管理”的经营理念。过于注重企业利润,忽视内部管理和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的提高,财务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相对落后。对于新技术和新政策接受能力较差,使得财务管理与企业实际脱节,财务人员收集、分析、整理、总结的信息不足以支持决策,企业财务管理存在漏洞,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不高,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因此,企业领导者无法根据财务信息准确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
资本结构直接影响企业的偿债和再融资能力,它可以理解为企业各种债务与股权之间的比例关系。据相关统计,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在融资上具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倾向,股权结构不合理,非流通股比例较高,流动性较差。出于对高资产负债率的担心,企业一旦经过股份制改制获准上市,便把股票融资作为公司融资的首要途径,不但极大扩大发行规模,甚至公司的股利分配方式也很少现金支付,多以配股为主,不得已才选择债务,而且首选短期贷款,长期负债较少。对股权融资的过度偏好不仅会增加融资成本,还会导致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上市公司持续盈利能力下降。另外,在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总体水平偏低的情况下,上市公司流动负债在总负债中占很大比例,过多的流动负债会使企业面临短期持续偿债的压力对企业的稳定性和资金的流动性会造成影响,甚至影响其再融资能力和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增加了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上市后,随着企业经营整体规模的扩大,企业会选择多元化发展,企业内部相关单位的数量增多,财务信息的提供变得非常复杂,需要系统化解决。大部分公司尽管认识到财务信息化的重要性,实现了会计处理程序全部移植到IT环境中,但多数公司仍然处于以核算为主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初级阶段,只能对少部分的会计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没有对其进行深层次分析,不关心公司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忽视了在IT特点的基础上构建网络系统的实用性、体系化。因此,母子公司和子公司无法共享相关的财务信息,无法实现财务信息的对称。公司经营决策者未能及时获得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财务管理信息与企业实际脱节,造成信息不足以支撑决策,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引起上市之后的企业财务风险。
上市后企业需要获取更加准确的信息来提高经营决策质量,降低各种经营风险,提升整体业绩。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模式以及成本管理方式,激发了企业高层对高质量信息的需求。业务部门掌握着第一线的详细数据,如果不涉及资金支付需求时,会按照业务规则负责项目的开展、跟进、收尾工作,是事务的执行者,有的甚至直到业务流程结束时财务都全然不知。财务部门不关注业务活动,不能有效地获取第一手关联信息,只关心企业会计记录和核算,无法快速地探究数字背后的“故事”。财务核算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只重结果分析、缺乏过程分析,导致监督管理风险防范、合规操作脱节。此外,业务和财务对于风险的认知不同,业务部门往往为了实现开源增量等目标而承担更多风险。财务部门作为风险防范部门,注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努力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业务和财务工作之间的不一致使得业务和财务工作很难达到平衡,为企业创造价值成为一句空话。
上市后的部分企业为了不断扩大企业版图,力图通过“多元化”“生态发展”,快速实现做大做强的梦想。但是企业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对现金流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企业经营利润的增长就能够增加资金流量,出现利润高、资金少的现象;同时企业过于侧重短期现金流入以及流出控制,没有根据企业经营规划,推动企业经营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及时有效的沟通,不能做出准确的现金流预测,导致企业不能掌握现金流入流出的具体情况,无法保障和控制现金流的合理安全。然而企业在生产经营以及投资、改扩建活动中都需要资金,即使企业显示的利润非常高,也会面临资金链断链的风险,现金流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出现问题,对企业的发展和生存造成极大的威胁。
财务管理的目标应注重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和竞争力的塑造,财务管理内容应强调“业财技”的深度融合。培养管理者的财务管理思维模式,构建清晰有效的财务组织结构,按职能划分会计核算、财务运营和筹投资团队。标准化的账务处理交由共享中心完成,财务运营专注价值创造,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全过程,通过岗位与职责的规范设定为财务活动高质高效地运转提供基础性的保障。管理者要在制度建设上、资金投入上、人员配备上、企业机构设置上、总体运营上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实现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来管理,提升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经营业绩和长远发展,也是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最优的资本结构可以使资本成本最小化,企业价值最大化,最大限度地调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企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需要找到一条稳定、合理的融资渠道来为上市公司的发展提供资金的支持,既要看待债务融资的双面作用,又要积极调整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将负债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维持二者的比例均衡,择优确定资金结构,防止由于过度举债而导致企业还款能力无法偿债的情况发生。上市公司要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不断提高内部资金的积累,为日后的企业发展和应对财务风险提供保障。上市公司要对自身实力状况以及规模大小有清楚的认知,充分利用优势,采用多元的融资方式,合理、有效的安排企业的资本结构。
企业数字化的深度布局,将先进的管理理念融合到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中,形成从业务数据,到财务数据,再到公司经营决策分析的财务信息化闭环系统。一是要制定统一、规范的标准,要将公司管理层、财务核算层,再到基础数据整体考虑并一起纳入规划,实现财务信息与企业管理的一体化,将上市公司实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有效地融合,实现财务信息资源的交融,解决企业信息共享、财务数据不统一的问题,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二是要通过核心信息技术建立的大数据中台,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产品运营数据、渠道数据、用户数据、流程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处理、整合、分析和共享。从数据中提取决策所需的分析信息,帮助上市公司预测未来并持续优化,实现企业敏捷的经营与服务能力,提高上市公司整合数据资源、挖掘数据价值,推动企业的管理创新,最终赋能上市公司的整体经营与管理。
近年来,业务与财务的融合成为上市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区别于传统财务管理,业财融合模式将企业财务管理的价值体现进一步前置,从传统价值反映职能逐渐向价值创造的职能转型,其本质是业务价值和财务价值的融会贯通,基于财务分析以及业务数据挖掘,并通过信息共享、分析、流程挖掘等各种工具,打破前后台的界限,打通企业的价值链,推动战略落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组织管理效能。上市公司高层应对业财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深刻的理解,需要改变对财务职能的认识,秉持业务与财务“一体化”的观念,通过有效激励措施确保财务人员参与到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经营决策和过程管理中。另外,在业财融合过程中,深入了解和敢于尝试如作业成本法、平衡记分卡、全面预算、战略地图等管理方法,促进业务工作与财务管理的融合和充分交流,最终使得业务和财务的融合顺利实现。此外,要打造一支具有战略思考能力、良好沟通能力、业务理解能力、财务分析和信息技术技能的“财务融合的专业队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参与业务活动和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改变原有财务团队的单一思维,站在企业经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将事中的行动以及事后的反思有效结合,运用专业知识合理规避业务活动带来的财务风险,与企业的经营无缝衔接。
从实际情况出发建立起完善的现金流管理体系,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保持公司资金链条的畅通,防止企业上市后的资金管理风险。首先,根据公司的战略规划、经营情况和资金使用计划,按期编制现金收支年度和月度资金预算,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做好收支平衡;其次,建立资金预算执行监督机制,严格限制无预算的现金支出,对大额资金的支付实施跟踪,既要关注现金流短缺的危机,也要关注过量资金带来的低效问题,为现金流的安全、高效使用保驾护航;最后,建立动态现金流量预警管理系统,通过监测、记录实际现金流量及推演未来的财务结果,分析判断未来结果与预算的差异是否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及时采取预控措施,避免或者扭转财务困境,确保公司有对策将风险以大化小,严格控制在公司预定计划以内,保证财务安全。
综上所述,企业上市后由于运行机制、监管体系、投资者回报期望以及企业发展等的变化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已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组织行为、人员结构、资本结构、信息化水平、资金管理等问题,需要从培养管理者财务管理思维方式,创新财务管理模式;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质量;构建完善的业财融合;对资金实施全流程管控。从而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为企业创造价值,促进上市后的企业高质量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