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国家开放大学 刘鹏波
劳模精神是支配指导人们进行各种生产活动、战胜各种生产困难的意识力量,也是生活在一定时代的劳动人民精神面貌先进性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劳模精神源于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对作出突出劳动贡献的人物的表彰,形成于不同时期特殊形势下对不同意识力量的现实召唤中。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进程中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即“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劳模精神的呼唤更加强烈坚定。在新时代条件下,弘扬劳模精神不仅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逻辑展开,也是时代的呼唤,更是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现实需求。
尊重劳动,弘扬劳模精神,这是马克思劳动学说的逻辑展开。具体而言,劳动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本质表征,更是人类社会得以形成的关键因素。
劳动创造了人。人随着劳动而产生,劳动使得人类区别于动物。马克思以劳动为基础,界定了人不同于低级生物的类本质。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通过一定的创造物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马克思认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恩格斯对于这一观点也进行了论证,他认为劳动是促使实现从猿到人的转变的决定性因素,使人实现了“脱毛”过程。劳动“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在我们看来又是什么呢?是劳动。”“动物仅仅是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劳动促使人的主体意识觉醒,使人从被动地适应自然的猿类中分离出来,成长为主动地改变自然的社会主体。
劳动形成了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人进行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而实现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就是进行客观的劳动,因此,劳动构成了人类各种活动的关键因素。首先,劳动的结果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人类通过劳动获得生产生活资料,劳动是人类获取基本需要的全部方式。“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通过劳动创造出满足人类价值需求的生产生活资料,构成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基础。其次,劳动促使人类社会精神财富形成。马克思摒弃了唯心史观的缺陷,认为社会的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社会精神财富不会凭空出现,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要求而产生的。人类所从事的政治、科学、道德、艺术、法律、宗教等活动是人类进行生产实践活动要求的体现,是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最后,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关系。“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劳动本质活动构成了人的本质,即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相互交往、发生关系,彼此之间形成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进行社会活动的同时,形成了社会关系。
因此,在新时期唱响劳动之歌,弘扬劳模精神,形成劳动的良好社会风尚,是马克思关于劳动基础性地位论述的尊重,对人自身本性的尊重和能够顺利融入社会前提的尊重。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在这个催人奋进的时代,要建设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的目标,必须弘扬劳模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首先就要脚踏实地劳动。”历史赋予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时代呼唤有先进精神的人作出不懈努力和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方面取得重要成就,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期限步步迫近,创造中国梦的光明前景仍然任重路远,压在中国共产党身上的担子依然沉重。当前,继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加快“强起来”的步伐、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依然面临着诸多矛盾。阻碍深化改革的机制体制仍然存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仍需要进一步落实,国家治理能力仍需要加强;发展质量需要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发展差距需要进一步缩小;居民在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意识形态的斗争依然激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全方位深入人心、深层次落实;生态赤字问题依然严峻,生态理念、制度需要进一步贯彻、完善;党内仍然面临着诸多危险与考验。这些问题与矛盾的解决既需要广大劳动人民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积极劳动,创新劳动,更需要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发挥带头模范作用,艰苦奋斗,崇尚劳动,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潮头,面对社会发展的矛盾,党的十九大做出新的战略部署,明确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描绘出壮阔的蓝图和推动人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任务书。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伟大梦想需要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最终依赖于劳模精神的内化与外化。广大人民群众不能愧对时代的期盼,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在现阶段,劳动是人谋生的基本方式。从人的需要的满足和人所处的历史时期两个层面,阐述劳动是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方面,人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高级生物,其需求是随着实践变化而发展的,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的生活资料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多层次需求,需要经过加工、改造等具体的劳动方式才可以实现物质对人类的价值。当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们产生了对民主、法治、安全、公正等的诉求,对发展性和奢侈性资料的需求,对更高质量生活水平的追求,这一切的满足都需要平衡而充分的发展去实现,归根到底,需要通过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提供满足人们更高需求的有效供给。培育劳模精神,尊重劳动,崇尚劳动,辛勤劳动,既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又可以实现对人民群众发展需求的有效供给。
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生产力的发展还没有达到“按需分配”的水平,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中,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途径是劳动。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按劳分配。人民群众在这样的条件下要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以自身的独特优势彰显个人价值,展示个人魅力。“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都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培育劳模精神,通过个人的劳动贡献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要依靠劳动力的发展,新时代的劳动精神可以为所有劳动者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而追逐梦想就要有刻苦钻研、埋头苦干的务实精神,崇尚实干,发扬实干精神,在实干中塑造顽强坚毅的品格,凝聚其奋进的力量,成就人们出彩的人生。新时代追逐梦想,既是人人的小梦想,也是社会的大梦想,将无数个小梦想连接成大梦想,就是全社会发展的总目标,而实现这个总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劳动者共同努力,从实际出发,坚决克服官僚主义与形式化做法,反对弄虚作假,要真正踏实前行,要“一步一个脚印”前进。新时代追逐梦想的道路是坎坷的,劳动者要敢于拼搏,乐观面对困境与挫折,处于逆境之中不沉沦,遭到失败和挫折不气馁,从小事中锻炼,在大事中冷静,从实践中总结,在行动中践行,相信实干可以践行使命,相信实干可以成就未来。
新时代的劳动者要有梦想,有目标,要能够在困境中坦然处之,要忠于职守,发挥爱岗敬业的精神,每一位劳动者都有平凡朴实的岗位,做着重复的事而不枯燥,保持平常心和持久力,具有奉献精神,向雷锋同志学习,平凡的岗位中可以创造社会价值。新时代是追逐梦想的大合唱,继承传统是创新的基础,不断学习才能推动不断创新,比其他人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可以获得更多的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