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唯恒 杨一凡/文
我国对瑶族民歌的英译实践和英译研究及瑶族民歌的外宣研究等极度匮乏。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以瑶族民歌的英译为研究对象,在“三维”理论的指导下对现存的部分金秀瑶族民歌的英译进行翻译批评,给出翻译实践,并就金秀瑶族民歌的英译和外宣给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最早由胡庚申教授在2004年提出,是一种基于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理论,他认为“翻译是一种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活动,译者在适应选择过程中,应结合三维(语言维、交际维及文化维)转换,将原文纳入翻译分析中,从而完成翻译并使读者能够获得更好的译文”。这就意味着,根据“多维顺应与选择”原则,在翻译活动中,译者需要相对侧重于语言、文化和交际的维度转换。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以瑶族民歌的英译为研究对象,在“三维”理论的指导下对现存的部分金秀瑶族民歌的英译进行翻译批评,给出翻译实践,并就金秀瑶族民歌的英译和外宣给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金秀瑶族自治县隶属广西来宾市,地处桂中腹地,境内有大瑶山国家森林公园,人口大约16万,世代居住着盘瑶、山子瑶、茶山瑶、花篮瑶、坳瑶等五大支系。历史上瑶族人民为了生存四处迁徙,生活艰辛,只形成了语言,而没有民族文字,因此瑶族的文化、习俗、礼仪等都是通过口口相传的,而瑶族本身就是一个爱唱歌的民族,他们用演唱民歌的方式抒发感情、记录生活,因此瑶族民歌也就成为瑶族口头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瑶族民歌承载了瑶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义,蕴含着瑶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与情感。瑶族民歌唱词生动、演唱形式多样、曲调丰富优美,是瑶族人民劳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抒情小曲。
金秀大瑶山五个支系瑶族散居于崇山峻岭之中,各个支系瑶族的民歌内容形式都有所不同,瑶族民间歌曲内容丰富多彩,独具韵味,风格各异,深受瑶族人民的喜爱,至今仍广泛流传于金秀大瑶山民间,它是瑶族人民表达思想感情,体现意志等最直接的表达方式。由此可见,瑶族民歌是瑶族人民的历史记忆、文化符号、感情依托、情感纽带、艺术体现,是瑶族文化的精髓之一。
以“瑶族民歌”分别为关键词和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搜索分别得到172条、209条结果;以“民歌翻译”分别关键词和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搜索,分别得到47条、119条结果;以“民歌英译”分别为关键词和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搜索,分别得到3条、87条结果;以“民歌外宣”“瑶族民歌英译”“瑶族民歌外宣”等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搜索,分别得到10条结果、1条结果、0条结果;以“民歌外宣”“瑶族民歌英译”“瑶族民歌外宣”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搜索,未得到任何结果。(以上搜索均截至2022年5月6日)
通过使用NoteExpress对这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发现现有的关于民歌翻译(采用翻译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三美原则等理论进行探索研究,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对民歌翻译进行探索和研究的仅有7篇,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对瑶族民歌英译进行研究的只有1篇(是钟安林撰写的《乳源瑶族民歌英译策略研究》)(截止2022年5月6日)。由此可见,我国对瑶族民歌的研究和对瑶族民歌的翻译研究在数量上很匮乏,并且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进行的研究极度匮乏。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在金秀瑶族博物馆收集到了一些瑶族民歌(带英译本),笔者旨在在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理论的指导下对收集到的瑶族民歌的英译本进行翻译批评,必要时给出笔者自己的译文(此举已获得金秀瑶族博物馆方面的同意和支持)。
初初进入大瑶山,一片荒凉大青山,
先把大树砍倒下,后再砍木开荒田。
有水地处开田垌,无水地处种旱田,
插标为号各占山,姓苏的是苏显贵,
姓陶的是陶善宝,还有莫家莫金一。
这样各管各山场,......
金秀瑶族博物馆馆译:
Entering Dayao Mountain, only to see the desolate green mountains.
Cut trees down, exploit the wasteland.
Water fields and dry farmlands,
Taking up by di§erent clans
Like Su, Tao, Mo
Respectively...
翻译批评(分析):首先,《历史故事歌》为金秀县六段村一带流传的歌谣,而六段村居住着茶山瑶,所以这首歌应该记录茶山瑶历史的民歌,翻译时要有所体现。表示顺序的词如“初初”“先”“后”等均未翻译出来,尤其“初初”一词,强调的是瑶族先民第一次进入大瑶山,所以必须要翻译出来。另有翻译错误,如“大瑶山”不是指一座山,它是南岭的一个支脉,包含众多山岭,所以应译成“the Dayao Mountains”,不译、错译都违背了生态翻译学中的语言维的转换。其次,整个翻译中未体现有“瑶族”或“瑶族祖先”的英文词汇,外国读者根本不能明白这首歌是在讲哪个民族的或讲什么内容的,违背了生态翻译学的文化维度的转换。“Cut trees down, exploit the wasteland”虽然和原文没太大出入,但“砍树”的行为应该不能被外国人接受,也不符合我国现在提倡的“退耕还林”政策,不符合现有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所以笔者将原句理解成瑶族先民第一次迁徙至大瑶山,发现是一片原始深山和原始森林,为了生存所以不得不先开路,然后寻找合适的地方种田地。所以翻译的时候应该避开“砍树”的翻译。“Taking up(占用)”一词的使用略显不友好,应该用更温柔的词汇来表达瑶族先民各部族之间的团结友爱,表达瑶族先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再者,有漏译现象,如未翻译“插标为号各占山”和“这样各管各山场”,违背了生态翻译学中交际维的转换。另外,歌词中故意讲出“苏显贵”“陶善宝”“莫金一”等名字,说明他们应该分别是苏氏家族、陶氏家族及莫氏家族的族长或最有影响力的人物,翻译中应有所体现,不能模糊翻译。
笔者(第一作者)译:
The Song of Chashan Yao's Historical Story(lyrics as follows)
Firstly moving into the Dayao Mountains
A scene of wild desolation stroke the eyes
Cutting paths through mountains
Reclaiming wasteland for farming lands
when water's su№cient then cultivating rice
Or ploughing it into dry terraced fields
Demarcating the border line through marks
Every family head occupied and managed its own mountaintops
Like Su Xiangui from Family Su and Tao shanbao from family Tao, as well as Mo Jinyi from Family Mo...
六月种六豆,六豆爬爬下岭来;
手把豆根不要问,贵州六豆有根源。
背景介绍:这首歌是坳瑶族人之间的一个暗号。相传因与其他民族争田夺地发生械斗,坳瑶人少而失败,被迫分为两路逃走,一路进入大瑶山,一路去往广东与当地瑶族汇合,他们在郁江分别时,编了这首歌谣,约定各传教子孙,将来凭歌重逢。
金秀瑶族博物馆馆译:
June plants June beans,June beans climb down the mountains.
No asking of the root,June beans have the origin.
翻译批评(分析):首先,该翻译存在严重的中式思维,如“六月种六豆”应该理解成坳瑶人在六月种六豆或者六豆被坳瑶人在六月种植,语言维和交际维都未得到合理的转换。其次,翻译未能充分发掘文字背后深层次的内涵,缺乏深度。如“六豆爬爬下岭来”中,“六豆”是坳瑶人民自身的象征,“六豆爬爬下岭来”是指坳瑶人口远离本土(贵州)的迁徙,也蕴含着希望坳瑶子孙绵延生息的意思。所以此句的翻译应从文化维度进行深层次的转换。为了使瑶族民歌中体现的瑶族社会风情、价值、信念等得到有效传递,突出民歌中体现的文化内涵和人民智慧,做好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瑶族民歌的翻译者应该对瑶族的民族文化、社会风情、世风人情等由全方面的了解和把握,对于翻译过程中遇到瑶族独特的文化现象,在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将其转化为与英语世界中相对应的文化现象。再者,“贵州六豆有根源”未译出“贵州”这一根源,这样就把本来清晰的源语译成了模糊的目标语,也就是交际维的转换出了问题。
笔者(第一作者)译:
The Ballad of AoYao
We /AoYao grows June beans in summers
Thriving yet restricted it is
So climbing down the slopes
Holding the roots of it in hands
Remembering it originated from Guizhou Province
关于瑶族民歌英译策略,从语言维角度出发,语言上尽量避免错误,尽量做到对仗对偶;从交际维度考量,翻译应忠实于原文,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让译文真正达到交流的目的;从文化维度着手,翻译以异化为主,归化和异化相结合,以达到如实反映源语所述的目的,真实反映瑶族的民族文化,民俗民风,做到“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相得益彰。瑶族歌曲中包含一些动植物、人名等,要深刻挖掘其蕴含的深层次含义,不能浅尝辄止。
目前学界对瑶族民歌的重视度不够。瑶族民歌的英译极度匮乏,仅有的一些翻译也质量堪忧。广西金秀县证在努力打造世界瑶都,那么就应该让世界听到金秀瑶族的声音。讲述好优秀的瑶族故事,传播好优秀的瑶族声音,为瑶族文化走向国际推波助澜。希望瑶族民歌能够被收集整理、汇编成册,或者以书籍形式出版,被更多的专家学者研究,被更多优秀的译员译成英文,传播到海外。■
引用
[1]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1-12+86+204+236+313-315.
[2] 潘忠文.中越瑶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和传承发展[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1):48-50.
[3] 吴巧.论广西瑶族民歌的传承与创新[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86-89.
[4] 覃晓宁.广西金秀瑶族民歌中的文化内涵[J].音乐创作,2014(5):158-159.
[5] 钟安林.乳源瑶族民歌英译策略研究[J].疯狂英语(理论版),2017(4):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