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昌
“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华诗词的传承和发展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诗词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情怀、境界和精神之体现……我对中华诗词的未来充满信心。”郑欣淼先生如是说。
新时期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们的当代诗词经历了从复苏走向复兴,从复兴逐步走向繁荣和振兴的美好历程,越来越呈现出一派令人欣喜的勃勃生机和烂漫景象。诗运中兴,是国之幸,诗之幸,诗人之幸。郑欣淼先生作为曾经连任两届、任职长达十余年的中华诗词学会会长,为当代诗词的繁荣发展做了很多切实的有益的有效的实际工作。而先生自己的个人诗词创作,也底蕴深厚,成就斐然。“耆彦正声犹俊健,霸才高格自嵚崎”——郑欣淼先生这两句诗,也可以借用来评价他自己的诗词创作。作为中国当代诗坛尤其是当代诗词的领军人物之一,先生不是舞台上那种粉丝喧嚣、百般炒作的偶像派,而是握瑾怀瑜、默默耕耘的实力中坚。他的诗词作品真挚、丰赡、深邃,温文尔雅,不逾绳矩,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确实是名实相副的。包括欣淼先生在内的众多当代实力诗家,在一定意义上显现着当代诗词的艺术标识、美学符号、鉴赏情趣与价值导向。欣淼先生以其典正风范和清雅特质,成为其中一位重要而优秀的代表人物。
打开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郑欣淼诗词稿》,我带着敬意,也带着一份特别的亲切之情。正所谓“九州生气凤凰笔,千古文心瑰玮词”,先生的诗词作品如璞玉浑金般雅正谨严,和顺清丽,充盈着学人格调、焕发着哲人风采、袒露着赤子襟怀、洋溢着少陵情愫,既含蕴着浓郁的古典韵致,又澎湃着新鲜的时代潮声,读来有“霁月溶溶消吝鄙,要言淡淡长精神”之感。《郑欣淼诗词稿》收录了作者从1965 年至2013 年的诗词作品800 余首,时间跨度近半个世纪。从《雪泥集》《陟高集》到《红楼集》《紫垣集》《海山集》,真实而又深情地记录了作者一路走来的人生风雨和心灵历程。这本著作的出版,可说是当代诗词界的一个令人欣喜的、饱满而丰硕的重要收获,同时也为我们系统全面了解先生的诗格和诗品提供了一个美好的契机。现在人们经常在说“要讲好中国故事”,实际上,要讲好中国故事,首先就是要讲好中国人的故事。一个一个中国人的精彩人生故事,汇集在一起,就是气势恢宏的中国故事。百川入海,才有洪波涌起,大潮澎湃。从《军营探友》《回乡杂咏》《中央党校小记》《东雷抽黄工程》《鸦片战争一百四十七周年》,尤其是《高阳台·陪同连战先生参观故宫》《台北纪行》等等篇章的字里行间,鲜明具体地折射出了一个时代的情感密码和社会生态。
“容大当然荡荡,求是方能谔谔,无欲乃刚强。”先生在近30年前《悼朱平同志》一词中的这几句话,可以说代表了他的人格理想和处世追求。《郑欣淼诗词稿》里叙述的虽然是一个人的鲜活细腻的心灵史,但其实同时也是在讲中国故事,唱中华正声。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言:“艺术是现实的模仿和反映。”作品天然地也必然地反映着作者的生存背景、现实遭际和社会生活。欣淼先生说过:“我们要向世界传播好中国声音,而诗词无疑是中国声音里最为悠扬动听的一种。”他的诗词作品通过这种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国人的声音,中国式的表达,展示的正是当代中国的社会细节和时代风貌,为我们的阅读体验传递的是正能量,发出的是好声音。这些厚重精彩的作品,首先是诗人的心灵燧石在时代撞击下发出的灿烂火花,同时又是对这个不平凡年代的激情摹状、理性探稽和生动表达。
欣淼先生有着浓郁的少陵情愫。他曾有文章专论杜甫的人格精神,认为杜甫的人格特点大致可概括为“窃比稷与契”的使命意识、“白首甘契阔”的士君子之风、“穷年忧黎元”的仁者情怀与“素练风霜起”的审美理想。他强调杜甫“穷年忧黎元”的仁者情怀,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和系念天下苍生,更是凝聚和发扬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他说杜甫被称为“诗圣”,这个“圣”,既是对其诗歌成就的最高评价,也是对其伟大的人格精神的最高褒扬。“杜甫以其雄厚多姿的艺术文本与丰富的人格践履,以其现实人格与艺术人格的相统一,在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中耸立起一座人格的丰碑,在人类精神世界的星空中闪烁着永远不灭的光辉。”欣淼先生对杜甫人格精神的深刻体悟,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折射到了他自己的诗词创作实践中去。欣淼先生始终很喜欢杜甫的作品,在他自己的诗词创作中也时时闪耀着鲜明的杜甫元素。从写于1984 年的《杜甫草堂》一直到2013年的《纪念杜甫一千三百年诞辰,用咏怀古迹韵》,先生一直在不断地满怀深情地用诗词表达着对少陵的尊重和敬仰。先生说:“常向龙泉祝锋锷,心潮每逐杜诗高。千章凤髓追三昧,卅载春花叹二毛。杯里风波笑谁等,人间丘壑待吾曹。情怀家国自无限,一脉绵绵岂惮劳。”千古诗心,是相通的。民生疾苦,世上疮痍,在所有真正诗人的心湖之中,泛起的都是经久不息的情感波涛。“好句千年吟不尽,犹期广厦满乾坤”这样的赤诚善良的心愿,可说是《郑欣淼诗词稿》中的一个反复变奏的昂扬主题。即使是《元旦抒怀》这样一个爆竹声中一岁除的热闹题材,先生的笔下也依然是沉郁苍凉,依然是心忧国是,情系苍黎。他说:“江山无恙总多情,乾转坤旋岁又更。东海夷氛须廓定,南天民气复充盈。旧邦风雨惟新命,盛世忧勤谨远程。隐隐春踪何处觅?周回已看一阳生。”好一个“江山无恙总多情”。诗人的心底不仅多情,而且还多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他对旧邦新命的关切牵怀,他对盛世忧勤的沉郁倾诉,都是言深旨深,意味深长,启人深思。鲁迅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诗词作品的真正生命力,更多的体现应该还是在发扬民魂、唤起民魂的实际效用上。通过欣淼先生的诗词作品,我们清晰而深刻地感受到一颗诗心的激情脉动……他向往:“何时可作长缨手?一介书生胆志宏。”他表白:“伏枥盼存千里志,仰天啸对万重山。”他感叹:“庙堂空有犬豚辈,丘亩元存华夏魂。”他回味:“人情有味总馨温。”他赞美:“振臂一呼存亡策,古国潮汹风起。”他自信:“人生长路,心远眼前宽。”他自省:“大任砺人心志……但惟怀悃悃,浅深揭厉,且闻鸡起。”……阅读这些佳词佳句,我忽然想到2011 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特朗斯特罗姆的一段话:“诗歌是禅坐,不是为了催眠,而是为了唤醒。”至于诗歌是否就是禅坐,可能会有争议,而诗歌不是催眠、是为了唤醒的说法,则引起我的很多共鸣。阅读欣淼先生的诗词作品,我发现没有一首令人昏昏欲睡的催眠曲,没有丝毫争奇骛怪、阿世媚俗的东西,更多的则是催人奋起、催人奋进的时代正声,更多的是鼓舞人心、警世醒魂的大吕黄钟。
先生出生在“子长故地天孙锦,居易流风烂漫霞”的文化沃土,从少年时期即酷爱读书,在写中年回乡的作品中他曾经追忆说:“经史数函别样香,柜开但见蠹鱼忙,当年滋我似膏粱。 炎夏不愁驱暑计,隆冬自有辟寒方,读书深夜味尤长。”深厚的学养,一方面来自天资,另一方面更是得益于后天的勤奋学习和积累。他不仅重视读有字书,更重视读社会,读世道人心这本大书,所以他说:“而今谁道儒冠误,先解人间无字书。”伴随着知识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尤其是伴随着人生风雨和仕途升沉,他的诗词作品越来越老辣深沉。先生既能搞创作,又能做学问,而均能够做到知行合一,返古开新,能从实践升华到理论,又能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最后含英咀华,卓然成家,这其中一个阶梯又一个阶梯,都是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走过来的。而更加令人钦佩的是,这本书中800 多首诗词,都是先生在紧张工作的业余时间完成的。古人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欣淼先生诗词的根,来自民族血脉中的文化情怀和审美体验。欣淼先生说:“人们都说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理解,这不仅是指中国诗歌传统的源远流长、诗歌遗产的相当丰厚,也可以认为,诗歌已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古诗词有着诸多价值和作用。我以为,今天研习古诗词,更应该重视传习蕴含在其中的民族精神。”真所谓言为心声,欣淼先生的诗词创作,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他本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其中蕴涵着久远深沉的民族精神之核,同时也鲜明而独特地表达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诉求和价值取向。诗人敏锐地感受到了当代社会和时代变革发展中所遭遇的情感冲突和利益纠葛,在诗词中多次表达了祖传自屈原、杜甫的时代忧思,并不断进行清醒的灵魂拷问。“自愧平生乏柔骨,练拳太极总难圆。”“诸相纷陈看种种,市廛论价岂斤斤。”“忧愤惯常言一默,豪情犹赖酒三觞。”“双眉不画趋时样,一口常为违世音。”“献赋帐前唯谔谔,勒铭座右但铮铮。”“人贵青蚨文字贱,我看白眼世情凉。”……从作者不同历史时期写下的这些坦露心迹的语意相近的句子,我们感受到作者身上的文人风骨和学人标格,感受到陈寅恪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当代回响,同时也感受到中国精神、中国传统、中国气派的中国故事的具体而生动的迷人魅力。
有竖向预应力筋的钢横梁加固法有限元建模方法研究……………………………………………………… 鲁志俊(7-14)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可以在阅读或者课堂教学中开设各种实践活动,这个活动设计可以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以此来加强学生在语言方面的训练。在整个活动中可以让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得到提升,使自身的学科素养不断提高,同时还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我很喜欢欣淼先生那首早期作品《满江红·包钢炼钢厂观出钢》:“惊看开炉,光灼灼、红流涌急。烟尘里,蜿蜒前进,挟风雷激。四溅金花如瀑布,赤龙固自舒行迹。壮矣哉,渣滓尽清除,纯钢出。 干将剑,良工力;越王胆,中心积。看钢肠钢骨,九回方卒。天地洪炉多烈火,人生锻炼当无息。且自励,磨垢去尘芜,常新熠。”我也曾有机缘访问包钢炼钢厂观出钢,所以对欣淼先生词中所叙情景,格外亲切。先生这首词朴拙而又沉着,流畅而又坚实,率真自然,满含深情,充分体现出其骨子里的那种独特力度,内中精力弥散,意到笔随,浑厚饱满,富有立体美,达到了抒情与说理的浑然谐融。词的上阕按时间顺序不慌不忙地从开炉、红流涌、溅金花……一直写到纯钢出,浓墨重彩地完整描绘了出钢时的壮丽场景。字里行间潇洒奔放,酣畅超拔,大有“弓如霹雳弦惊”之势。而用笔又气定神闲,圆熟智慧,似乎超然于绳墨之外,却又生趣十足,别有天地……“纯钢出”三个字厚重中又不失风骨,轻灵中又隐含坚毅,为上阕划上一个完满而有力的句号,同时也给下阕留下一个难题。到这里,观出钢的过程实际上已经写完了,下阕还能再写什么呢?没想到,诗人的下阕更是思接千古,神游万里,笔锋陡转,奇声夺人。作者从出钢联想到人生的历练,“挟风雷激”的瑰丽想象古往今来,上天下地,营造出了一个比上阕更加恢宏辽远的艺术空间。这个艺术空间有上阕的刚健劲朗,又有自己所特有的弹性和质感。其风格清新俊朗,结构安稳谨严,既让人一见钟情,又禁得住反复品读和回味,从中能感受到先生潇洒飘逸的创造热情,更能体悟到那灵动精湛的艺术才思和深厚丰盈的艺术功力。“天地洪炉多烈火,人生锻炼当无息”这样朴实无华而又深刻警醒的句子,是可以当作格言置于座右的。
诗词是古老的艺术形式,我们怀着虔敬和坚守之心接近它,同时更要用我们的生命活力和时代激情为它焕发更璀璨的光华,为它增加更浓郁的芬芳。欣淼先生说:“岁月如诗,世事如棋。”诗词说到底是心灵的艺术,是诗人内心精神世界的真实而客观的生动写照。不以诗篇为生命,而以生命作诗篇。正直的人品和高洁的志向,丰厚的学养和平和的心态,再加上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广博的社会历练,反映到诗词作品之中,自然就是一种绚丽烂漫的诗意栖居之境。古人论书曾言:“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书道如此,诗道又何尝不是如此。欣淼先生的作品神形兼具,元气浑然,大声镗鞳,洒脱清丽,摇曳多姿,刚柔相济,常有令人惊喜之处。在诗词界来说,先生可说眼下正值盛年,恰逢艺术上的盛花期,佳作迭出,美不胜收。这本《郑欣淼诗词稿》只是先生艺术里程上的一个逗号,相信先生还会继续有新鲜的、令人心领神会的优秀作品不断出现在读者面前。
吃过早饭,我看到了别呦呦。她挎着篮子,踮着脚摘架上的豆角。她笑着说:“秀容川,你眼睛怎么了?是不是看了不该看的东西,害偷眼针了?”
2017年,在欣淼先生七十寿辰的时候,我曾写过一组五律,步韵唱和先生的七十自寿诗,最后一首诗是这样写的:“回眸十八秋,相识忆红楼。清誉从今播,高风必古求。论交同淡水,绝俗等浮沤。明月松间照,好诗心上留。”“明月松间照”是王维的旧句,借在这里比喻先生的诗和人,我觉得也是适宜的。先生的诗词,给我的印象就如月辉皎皎,松色苍苍,总是那样明亮、真挚、清鲜、挺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