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加才
(巴州区天马山镇公共服务中心,巴中 636038)
统计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统计工作就是指收集、整理、汇总、分析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数据,以供政府等经济单位了解、参考、使用。对统计数据最本质的质量要求是必须真实可靠,只有这样才能为经济社会和决策者服务。而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灵魂,也是统计信息、咨询、监督三大功能的基石。当前,乡镇基层统计工作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的质量,阻碍了统计事业的发展。加快统计现代化改革,提升基层统计数据质量,已是基层统计工作刻不容缓的任务。
乡镇统计站一般只有一名专(兼)职在编统计人员,在没有国家大型普查任务(如人口普查、农业普查、经济普查等)的年份还勉强应付得过来,只是负责完成县区统计局下达的国家和地方统计报表任务,当遇到有大型普查任务的年份,一名乡镇统计员根本就忙不过来,既要迎接市、区县统计局对乡镇普查工作的督导和检查,又要对村居几十甚至上百名普查员进行业务指导,既有面上的工作,也有点上的工作,甚至还有乡镇临时性、突击性的中心工作要做。乡镇统计员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之下,只有加班加点才能完成普查任务。
统计人员的地位没有得到有效保障,统计人员不容易来,来了不容易留。统计工作无论是在干部的切身感受上,还是在社会公众的理解认识上,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偏差,如认为统计工作只是写写画画、加加减减,是可有可无的工作,与其他单位或部门相比,属于“垫底”一类的工作,它既不管民生项目工程,也不管人权财务,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是“编数字”的人,殊不知,乡镇统计工作既枯燥又繁杂,为完成繁重的统计调查任务,统计人员常常奔走于乡村之间,特别是脱贫攻坚以来,乡镇的每一名干部都有了挂危贫困户,有了危村驻社的中心工作,为了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不少统计人白天走村串户,搞产业、谋发展、迎国省检,晚上加班加点地完成报表收集、数据处理、报表上报等统计业务工作,特别是在新冠肺炎暴发以来,恰逢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不少统计人都是挑灯夜战,夜以继日地工作。然而,在这样的工作强度和压力下,统计人员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部分乡镇统计人员身心疲惫,厌烦情绪加重,无法安心工作。再加之上级执行部门对统计人员的身份确定不明朗,统计人员在2019年乡镇机构改革以前属于“两不管”的人,乡镇机构改革后,统计人员人事经费全部划到乡镇,但从许多乡镇改革的实效,以及对统计人员的编制性质和归属情况看,实际情况并不理想,对统计岗位的经费拨付也只有文件没有乡镇财力支持。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乡镇统计人员形成了两种趋势和结果:一是各使奇招,调离统计岗位,导致许多乡镇统计岗位的统计人员要么由专职变成兼职,要么统计岗位空缺,待有统计任务时由政府领导临时指派人员,往往导致统计资料断档,统计资料数据质量不高,统计信息的决策服务功能大打折扣;二是留住的人,在工作上急慢忽悠,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难以高质量地完成国家和地方的大型普查任务。
纵观各地出台的乡镇统计体制改革所明确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基本原则都很理想,但各地的条件及对统计工作的理解、重视、支持的程度不一样,因此,乡镇统计体制改革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从某一乡镇统计体制改革的情况来看,仅仅是人的理论归属问题和统计工作安排有了结果,改革政策上明确的其他改革目标尚未完成。留不住人的老问题依然未从根本上解决,有些乡镇的统计人员一年一换甚至几换,2019年底,趁乡镇机构改革之机,相当一部分乡镇的统计员待机“跳槽”“转岗”,造成很多乡镇统计岗位空缺,或由非统计专业人员替补、对统计工作队伍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全国农业普查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各地方的有关会议和文件,都要求本级政府预算一定的普查经费。但是,乡镇一级人民政府由于财力等各方面的原因往往是不预算普查经费的,全靠县区级人民政府对乡镇普查经费的补助。而实际情况是,每逢大型国家普查,一个乡镇至少要抽选几十、几百名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这些普查员和指导员的工资、业务培训费、差旅费、生活费等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仅凭上级政府的补助是远远不够的,缺口是相当大的。部分一线普查员的工资或劳务费用被拖欠,对乡镇统计站的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而且也影响了广大一线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乡镇统计站人员基本都是从原乡镇统计人员过渡而来的,没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统计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对统计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处于初始状态,因此不能满足现代统计的要求和需要。导致乡镇统计站统计员学习不够、业务素质不高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乡镇统计员在乡镇统计体制改革进入统计站时缺乏竞争性,属自然过渡,少数既没有专业知识又没有工作责任心的同志也进入了统计岗位。
二是虽然是在乡镇统计站改革的方案中明确了人、财、物归属于乡镇管理,但由于乡镇统计基础设施建设及工作经费奇缺,加之乡镇人民政府人少事多的矛盾日益突出,乡镇统计站统计员把时间和精力主要用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在办公及生活条件上更多依赖于乡镇党委政府的帮助,因此乡镇统计站及统计人员没有真正意义上独立,学习的自觉性在时间上没有得到保障,统计水平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甚至无法为党委政府写出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统计分析报告和统计分析文章,为当地党委、政府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也就不强。
统计基础工作作为统计工作的基石,是整个统计工作的根本,如果基础建设不好,将会影响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因此,为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首先,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宣传,建议从国家到市县,乃至乡镇,各级统计机关都应该加强对统计工作的宣传,利用好各种媒体,广泛宣传统计法律法规知识,让统计法律法规知识人人知晓,人人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为统计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其次,要加强对基层统计工作人员的考核。一方面,县区统计局要切实发挥职能职责作用,全面加强对乡镇统计人员的业务指导,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督导,甚至提出工作建议与整改意见,重点检查、督导统计报表资料的来源、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村社和镇级各单位的原始报表是否经主要负责人签字和单位盖章,从原始数据的采集到上报全过程都要进行质量跟踪与监控;另一方面,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强对乡镇统计人员的业务考核,如被县区统计局以上主管局通报或表扬,将其纳入年度考核,与年终目标绩效工资挂钩,并作为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的重要参考标准和依据。
首先,乡镇设立独立运转且单独管理的统计机构(办公室),有专职的统计办负责人,配备相应的专兼职统计人员负责率领乡镇农业、工业及综合统计工作,并落实固定的办公场所。同时,乡镇一把手要对统计工作负总责,明确具体负责统计工作的分管领导。
其次,乡镇基层统计工作需要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必须保持乡镇统计人员的稳定。对已安排配置的统计人员,不得随意减少和更换,防止工作脱节或空岗。特殊情况下确需调整统计办公室人员时,必须征得县统计局的意见,并及时备案。
再次,要确保统计人员专人专职。各乡镇在足额配备统计人员的同时,要明确职责,明确人员专职专用,特别是在人口普查等重大统计调查中,要尽量不安排统计人员包村挂户,以及安保、防汛防疫等突击性的中心工作任务。
最后,县统计局要将行动迟缓、不能按要求配齐配全统计人员、影响全县统计工作的情况及时上报县委县政府,进行全县通报。
目前,乡镇统计管理体制存在两种主要形式:一种形式是乡镇设立了统计机构(统计站),但都挂靠在其他中心、站、所、室,没有单独设立乡镇人民政府统计办公室,削弱了统计的职能职责,统计人员的事权、财权都归乡镇管辖,但业务受县区统计局的指导和监督;另一种形式是人权归县区统计局主管,但事权、经费放在乡镇。这两种管理体制都不适应当前统计改革发展的要求,统计人员常常处在“两不管”的尴尬境地,只有将统计人员的“人、财、物”归于同一处,设立单独挂牌的人民政府统计办公室,方能使统计体制更加顺畅,更有利于统计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统计调查对象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基层统计人员压力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重。一些传统的调查方法和问卷很难让被调查者如实回答问题、配合调查问卷,取得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要加强乡镇统计专网建设,利用好“联网直报平台”,使统计数据减少人为干预环节,使统计数据准确、真实、有用,使统计工作省时、高效、方便、快捷,切实减轻基层统计人员的负担。因此,完善乡镇统计体制改革和方法制度,就是解决统计工作“谁来干”“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能够切实保障基层统计队伍有人干、愿意干、能够干。
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严格执法、惩办违法行为。乡镇基层统计数据质量不高的原因,很大程度是缺乏对相关统计法律法规的认识和贯彻执行,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到位,没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敬畏,对统计违法案件疏于查处或惩处力度不到位。因此,要加大统外法制宣传力度,让统计数据不受行政干预,让统计工作在统计法的保护下,独立行使调查权、上报权,净化统计工作环境,创造良好的统计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
加强乡镇系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特别是村居统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学习,要建立健全统计台账资料保存、归档等管理制度,制定并完善相关指标,确保统计资料规范完整。落实专人专职责任,建立报表报送领导签字制度,责任人员、相关人员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做到“数出有据”,有责可查,规范数据报送流程,积极落实统计“四大工程”和统计台账电子化、数据采集和报送基本实现网络化、电子化,使统计手段更加信息化和现代化,努力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减少统计工作人为失误。乡镇的统计报表和数据需经县统计部门审核和评估后,才能为当地党委政府决策使用,才能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同时,乡镇统计人员的统计工作不仅体现在几张报表和统计数字上,要深研统计业务知识和相关知识,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写出具有较高水平和分析作用的统计调查报告或分析文章。要不断提升一线统计人员的服务意识,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行行出状元”,真正让统计工作深入人心、深入基层、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工中。
乡镇人民政府虽然财力差、底子薄,但在统筹安排财政资金时,一定要足额预算统计事业经费,县级统计机构和县级人民政府要对边远、统计条件薄弱的乡镇给予财力上的倾斜和支持,使统计人员的待遇、业务培训、办公条件、阵地建设、数据库建立和维护等统计硬件得到真正落实和完善,不断夯实基层统计基础,体现统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准,努力让一线统计人员走出一条更适合农村、适合社区、适合乡镇的新型统计人之路,以事半功倍的工作实效和业绩为当地政府当好参谋、引导决策、铺好路,在统计工作现代化改革中不断开创基层统计工作新局面,不断提高现代化统计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