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杨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水 741000)
2021年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局之年,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力图实现全面的、科学化的建设。
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因此,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正是劳动人民的勤劳双手所创造出来的,辉煌来自劳动,正是因为有了无数人的劳动,才有了中国今天伟大的成就。人民创造历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100年来的伟大成就和百年奋斗正是坚守“劳动创造一切的本色”。
每年的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对劳动人民精神的赞扬和歌颂。每年的“五一劳动节”,习近平总书记都会深入基层加强调研、进行慰问,给一线劳动者送去温暖和关怀。广大劳动者纷纷表示,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鼓舞下,我们才认识到了中国伟大建设与劳动者的辛勤劳动是息息相关的。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观的思想阐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以来,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相关理论,一直坚守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紧紧依靠劳动,才有创造物质财富的可能,才能创造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今天,繁荣发展的中国是无数劳动人民创造的,是在无产阶级的领导和共同奋斗下实现的。因此,广大的劳动者要始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能从本质出发,始终抱有家国情怀,能将家庭幸福、职业追求融入国家繁荣富强的发展中,将个人的追求融入中国梦的伟大贡献当中。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发展的今天,劳动的意义不仅体现为体力劳动,同时还体现为脑力劳动。而在今天职业市场不断发展的当下,劳动者要始终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要能在传承中华传统劳动文化和劳动精神的基础上,将工匠精神诠释在劳动者的每一次工作中。只有刻苦钻研,始终抱有工匠精神,才能练就一身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
习近平劳动观的形成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同时歌颂赞扬劳动是最光荣的、劳动是伟大的、劳动是最美丽的,鼓励广大劳动人民要始终抱有劳动热情,将自己的潜能释放出来,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工匠精神”。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再次提出“工匠精神”。国家层面两次对工匠精神的阐述,指明了工匠精神在时代发展中的重要性。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和创造的职业态度,是当前从业者所拥有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职业态度。工匠精神最初是工匠集合体所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工匠们能在自己所熟悉的技艺基础上,对工艺品进行研究,通过多次的创造,促使自己的工艺品实现升华。同时,工匠对细节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虽然他们所获得的利益有时候是微薄的,但是他们拥有一颗不懈地追求完美的心。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今天,我们非常鼓励追求工匠精神。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希望广大劳动群众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勤于创造、勇于奋斗,更好发挥主力军作用,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事业。”同时,对每一个企业来讲,正是拥有工匠精神,才能塑造自己的品牌,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对于每一个人来讲,只有坚守工匠精神,才能进入职业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只有始终秉持工匠精神,才能将无限的创造变成可能,才能打造中国品牌,走向世界。
习近平劳动观坚持今天中国发展所取得的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来自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正是有了中国人民的劳动,才创造了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奇迹。工匠精神同样明确一个国家要矢志不渝地传承工匠精神,这样才能促使中国走向世界,塑造大国形象。从这一方面来讲,两种观念都坚持只有劳动,才能促进中国的发展,才能不断增强国力,为中国梦早日实现发挥作用。
习近平劳动观要求广大劳动者在深入一线劳动时,能始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抱有劳动光荣的心态,对劳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劳动者给予了极大的赞扬。工匠精神启示劳动者在劳动时始终抱有敬业的心态,要能够增强专注力,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进行创造。从两者践行路径的根本上来讲,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阐释,敬业是中华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习近平劳动观最终的追求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做出贡献和努力,工匠精神最终也是要通过日常的敬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做出努力。从这一方面来讲,两者是契合的,目的都是为当下时代和社会发展做出努力。同时,两种观念要求劳动者要有宽广的胸怀,要有大格局,能不为利益所蛊惑,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投入社会主义的广大劳动战线中。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劳动观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为当下和今后中国事业发展发挥了有效的指导作用。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阵地,理应“牢记高职初心,铸造工匠精神”,具体如下。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劳动观提出了一系列的阐述,并且对新时代的青年寄予了新的希望。而在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构建与新时代相符合的精神价值体系。
一方面,工匠精神与专业教学、思政教学有效结合。高职院校教师能将工匠精神与专业学科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通过与专业化教学的有效渗透,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精”是对完美极致的持续追求,正所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丝不苟体现的是认真、自律、细致。因此,在专业学习中,教师为了能激发学生精益求精的态度,始终能以认真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到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可以将工匠精神进行积极的渗透,以正能量不断激励学生,尽职尽责,提升专业培育效果。
另一方面,在学习中追求卓越。追求卓越是对更高目标和境界的不懈努力,是不断完善、超越和创新的过程。工匠精神是一种抽象化的精神体系,但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不断实现专业创新、追求卓越来实现。高职院校通过与文化馆合作,组织学生进行技能大赛等活动,让敬业吃苦、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等工匠精神渗透到校园文化塑造中,在氛围的感染下让学生领会来自工匠精神的魅力。
整体上而言,工匠精神培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需要循序渐进地实现。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要注重工匠精神价值体系的科学化构建,通过规章制度、课程教育等方面进行渗透,让学生在点滴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工匠精神。
在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建设一支传承工匠精神、奉行工匠精神风格的“匠师型”教师队伍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将工匠精神渗透在教学理念中。通过工匠精神的系统化学习,让教师深刻认识到习近平劳动观引导下工匠精神与职业院校契合的重要性,同时认识到工匠精神传承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在这一指导下,引导教师始终抱有精益求精的精神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要养成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要有勇于创造创新的勇气,以此不断感染学生,带动学生践行工匠精神,做大国工匠精神的传承人。
其次,打造学校层面的“工匠精神”带头人,立足现有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构成,选择经验丰富、学科贡献大、科研成果突出,以及实操带动能力强的教师作为工匠精神模范带头人,以身示范,在该教师工匠精神的有效带动下,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真正将工匠精神培育贯彻渗透于学科教学中。
最后,多方面吸引人才参与到教师队伍构建中。我国每年省、市、县评定的劳动模范人物是非常多的。在这些人员中,有一线操作人员,也有其他方面的技术人员。在构建与工匠精神相适应的教师队伍时,高职院校要积极与这些人员实现合作,以专业实操教学为基础,组织这些人员每学期以固定课时参与到教学中,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发放荣誉证书及其他报酬奖励的方式提供支持。此种教师队伍的建设能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工匠精神的魅力,避免让学生产生“虚浮”的不良现象,提升实际培育的效果。
习近平劳动观视角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关键点在于实践教学。高职院校与其他院校相比较,其最大的特殊性体现在对实践教学的高标准要求上。在习近平劳动观的引导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传承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引导学生进入实践教学体系中,要做实、做细、做好,从每一个实践工作环节的细节之处着手,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工作;另一方面,要坚持把实践教学的各种职业教育规范渗透到学生素养形成中,坚守每一个行业的职业操守。在订单式培养的职业体系实现中,要引导学生对每一个参与企业文化和企业规章制度进行了解,在实践中感知工匠精神的魅力,同时能通过一丝不苟的精神完善实践参与目标,在实践教学中不断磨炼自身的意志。此外,为了能真正让学生注重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需要形成适宜的评估体系。评估体系的建设不但要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过程性的评估,同时还要注重结果性的评估;不但要注重教师评估、学生互评、学生自评,还要注重岗位实习带头人的评估。通过层次化的评估切实激励学生认真、高效地参与到专业学习中。
在习近平劳动观的引导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长效机制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构建传承工匠精神的思政体系,能切实依靠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优化思政课堂内容,将工匠精神与思政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在高职院校的三年学习中,思政课是长期实行并持之以恒贯彻的,因此工匠精神长效践行机制培育与思政课的有效融合是非常重要的。在思政课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如播放纪录片《大国工匠》等,通过全新的教学技术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此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其充分参与到思政课的学习中,提升学习效率。
其次,高职院校要不断强化顶层设计,立足职业院校办学特点和特殊性分析,紧扣高职院校培育人才规律,设置相应的专题课实现教学。在一项对100名学生的调查研究中,想要通过何种方式接受关于“工匠精神”方面的课程一题:有65%的学生回答想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实现,同时这些学生表明希望举办讲座的教师是具有声望的实训操作能力突出的人员,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信服;有25%的学生希望通过新媒体,以网络技术为阵地学习工匠精神;有10%的学生希望通过实地参观或者实地拜访等方式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学校在学生需求的调动下,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构建长效践行机制,以此提升工匠精神的培育效率。
高职院校在针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要多方面沟通联系,形成工匠精神培育合力。要与家庭实现有效的联系,工匠精神培育不但体现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中,更加体现在学生的生活中,两者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贯穿的。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与家长实现沟通。此外,高职院校还应该加强与社会教育的有效联系,将社会上的良好的风气带入校园中,在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将其与工匠精神的培育结合在一起,以此实现双向渗透,真正提升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效率。
综上所述,习近平劳动观引导下的工匠精神的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劳动观和工匠精神是相辅相成的,高职院校作为工匠精神传承的重要阵地,要能构建工匠精神长效践行机制,实践教学传承工匠精神,塑造工匠精神教育体系,构建工匠机制体系、长效践行机制,形成工匠精神培育合力。要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出发,紧扣习近平劳动观贯彻落实核心理念,与高职院校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有效结合起来,有序实现、循序渐进地培育工匠精神,让高职院校学生做大国工匠精神的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