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莉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图书馆,长春 130012)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速城乡的公共文化建设,打造惠民工程,组织丰富群文活动”,为公共文化的数字化建设指明了方向。随着网络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完成,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将群众作为服务中心,打造数字化的文化服务平台,提高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效益。
公共文化云平台建设,跨越了不同级别文化服务机构的交流鸿沟,转变了传统线下服务模式,让文化服务在网络平台当中进行,拓宽服务宣传范围,突出服务重点,让产品服务线上和线下同时进行,加速了产品供需之间的对接效率。国家级公共文化云平台具备“直播共享”“活动预约”“点播资源”“数据分析”等多项功能,可利用手机端、PC 端、微信平台和一体机获取相关服务。整体而言,各级别“文化云平台”还不能精准把握时代特点,发挥平台的引领作用,为相关部门或者个人提供服务。因此,为了提高服务质量,需要明确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按照市场需求对产品进行区分,将其方向引领作用体现出来,让受众能够在文化的熏陶之下树立正确观念,将上述内容作为服务的数字化建设要点。与此同时,以群众视角分析,文化平台的云服务尚且停留在“我建你用”的思维当中,交互性不足,因此还需要关注公众的参与性,更好地完成内容创造。除此之外,从数字化建设影响性方面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消费,对于旅游行业也有重要影响,因此数字化建设加速了经济发展。
自“系统化观念”提出以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让公共文化的数字化建设更加系统化,上述技术的应用不但具有适用性,而且兼容性更强,运行过程高度可靠,能够建立完整的技术框架。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需要对上述技术充分利用,将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打破,转变以往封闭式生产和单项服务存在的弊端,让各职能部门、核心机构中的文化信息能够相互交融。因此,将先进的网络技术全面应用,促使设施服务、移动服务多元化,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呼吁各地区将公共资源逐渐向文化领域延伸,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开发能够全民共享的文化产品,完成数字化服务的精准推送,全面应用融媒体技术,运用云服务平台,将行政信息、文化信息之间的网络壁垒打通,加速技术、业务之间的深度融合,让公共文化数据、品牌和产品之间能够深度融合,将大数据应用在交互式公共文化的数字化平台建设过程,打造全民终端,提供系列交互式文化服务,创新文化传播途径。围绕“同一片蓝天”来建设文化服务的数字化体系,共享文化资源。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区块链技术深度应用,对于文化产业进行细化,完成服务功能的拓展,加速文化数据信息共享,优化文化业务的服务流程,控制服务运营成本,以高效的协同服务,让区块链和公共文化深度融合。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在文化层面的需求,保证文化服务和群众精神需求二者之间的统一,在公共文化建设领域,既要关注技术应用,又要突出文化内容特色。单纯依赖技术手段不能解决数字化建设面临的核心问题。如果将技术应用在低级趣味的娱乐活动当中,就会导致公共文化陷入“泛娱乐化”的沼泽当中,误国误民。具体而言,需要转变信息化建设观念,重视优质文化产品的生产与创作,打破以往优质和学术、高雅等同的观念,并且意识到优质文化产品和信息通俗易懂之间并不矛盾,和利民、亲民也并不矛盾。与此同时,还需要转变以往优质资源、产品依赖内部采购这一途径,将群众创作内容引入其中,赋予群众文化创作权利。处于社会公众文化思想、艺术素养不断提升的背景之下,还需要健全文化产品创造机制,完善全民参与文化创作机制,构建完善的文化产品归集、筛选、引入、推广流程。因此,在未来,公共文化的数字化建设需要将侧重点向产品生产、创作方向倾斜。比如,适当将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和红色文化引入其中,还可以将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先进文化引入其中,各地区的特色文化也可以应用其中,将上述文化作为主题,开发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还应该将文化服务适当向创业就业、文化扶贫、社会生产多方面倾斜,提高社会生产力,带动文化消费,促使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通过上述途径,让公共文化领域数字化产品种类得到丰富,并且得到广泛传播,改善网络文化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
为了巩固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根基,找出短板问题,秉承安全发展和统筹协调各项原则,需要将数字化建设的制约因素找出。具体包括如下方面:第一,关注公共文化领域数字化建设长期发展需求,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设施,改变一味引入国外技术和产品的现状,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并将软硬件产品的知识产权开发纳入长远发展战略当中;第二,建立统一化的技术标准体系,保证公共文化的数字化建设更加规范,由于当前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系统操作性不强,标准化程度不高,在全媒体领域相关标准缺失,公共文化统一化的数据标准体系也没有建立,不同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馆当中元数据存在标准方面的差异,使得异构资源的整合难度较大。第三,还需着力构建全国范围统一的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当前,国内不同领域、不同行业都建立了信息化管理平台,表面上来看能够将信息孤岛问题解决,实际上还是通过网络将传统信息孤岛问题延续,因此需要提高国家、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促进从城市到区域,区域到全国的数字化系统建设,整合公共文化类数据资源,构建一体化的数字平台,均衡供给;第四,建立科学的管理和运行评价体系,将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评价指标,保证信息化建设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评价流程的合理性。
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阶段,数字化网络的互联互通,数字化标准的统一建构是服务内容丰富和完善的重要前提。只有关注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才能为数字化服务构建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上文已经提到需要加快公共文化的数字化标准构建,依托统一化技术标准,明确数字化资源的建设服务需求,让服务体系更加统一规范,使得公共文化网络服务兼容性良好,不但具有开放性,而且还可扩展。与此同时,还要将不同部门、行业之间的信息壁垒打破,不断整合公共类文化资源,将数字化平台加以完善。例如,可针对全国文化资源建立共享项目,加速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还可规划设计公共类型电子阅览室,围绕上述重点,展开文化工程建设,整合文化资源,生成海量数字化信息,不断丰富公共文化的内容。在管理制度方面,还需要对文化平台合理管控,构建系统化的管理平台,以便实时采集终端服务信息,对于不同级别站点采取精细化管理措施,安装网络安全管理设施,利用网络安全技术,确保使用者信息安全。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服务形式的创新,兼顾服务内容、手段多个方面的创新。比如,建立公共文化智能终端,开发手机APP,利用网站多种途径,为受众提供个性化的公共文化类型服务,有效提升服务质量。
在数字资源的建设方面,需要强化传统的文化基础建设,将数字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中的信息资源整合,为公众提供更加便利的文化服务,使各类服务能够在线完成。还需要依托传统文化,构建数字化文化资源库,内部涵盖传统民俗、戏曲文化、书法文化和现代科学文化信息资源,还可以引入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包括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丰富公共文化内容。在文化服务的呈现方面,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与博物馆当中的各类非遗文化融合,打造立体化的数字资源,为用户带来更加直观的使用体验。除此之外,还可借助大数据技术,完成用户需求分析,保证文化供给能够精准对接用户需求,定向开发文化产品。
在公共文化的数字化服务建设阶段,人才培养为重点内容,需要加强该领域的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技术人才队伍。一方面,需要不断完善人才选用机制,让公共文化领域数字人才能够高效配置,可通过优惠政策的制定,吸纳更多优秀人才,为公共文化领域服务提供支持。另一方面,还需要注重人才培养相关机制的完善,为人才提供专业培训,重点加强岗位技能知识培训,让在职人员能够通过多个渠道学习数字化技术,提高专业素养。还可以与文化企业、科研所或者高校等建立合作,搭建技术交流平台,为人才实践技术提供更多途径。除此之外,还需要关注人才职业发展制度的完善,保证晋升渠道畅通,建立激励制度,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待遇保障,通过多个方面完善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
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不只是社会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还是政府公共文化体系的创新。新时代,运用科技为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因此在信息化时代建设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政府要发挥指导作用。第一,强化公民文化权利观念。文化权利是新公共服务理论下,公民的基本权利,政府也以保证公民文化权益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目的。随着人民群众对文化服务需求的提升,政府中的各部门都会辅助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强化公民文化权益观念,满足其参与、分享文化生活的需求,以此达到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目的。第二,树立公共文化服务的观念。落实数字化与网络时代下社会发展需求与公共文化发展要求,为人民群众扩展文化服务渠道,提升文化服务成本与效率,加强服务观念,为人们提供更丰富的文化服务。所以政府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围绕服务观念保证公民文化权益。政府部门,特别是文化部门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全局观念,以此增强共享意识,通过文化资源的统筹与分类管理,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即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求角度出发。
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中,应积极鼓励社会公众力量的参与,并使用公私合营的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社会效益。由于政府的资金投入有限,在进行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时候还需大量资金,所以政府要多引进社会中的力量,筹集资金,一同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第一,降低门槛引入社会力量。政府要鼓励社会团体与民间组织等以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吸引民资、外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政府与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合作的同时,开展公共文化活动,减少政府在公共文化活动投资方面的压力。第二,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发展基金。鼓励个人、企业对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事业进行捐赠,不只是资金,还可以是数字服务设备和场地支持等。可通过节庆活动,邀请企业与个人冠名赞助共同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社会形象,还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第三,鉴于文化项目的预期收益还不稳定,社会投资风险较大,政府可在多项目中,为支持公共文化建设的企业发展提供更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
加强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关系到文化强国的建设,也对社会文化、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面对公共文化类服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政府需要注重基础建设的完善,针对具体问题,找到解决路径,运用数字化技术,完善网络和资源建设,注重数字技术人才培养,推动公共文化领域数字化建设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