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 栋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天津 300222)
天津市及其下辖的滨海新区拥有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现代冶金、石油和海洋化工、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具有扎实的产业基础,较强的生产制造能力和潜力。天津市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较多,拥有强有力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科技平台支持。近年来随着滨海新区的开发对外开放程度日渐提高,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具备为雄安新区的建设提供了人、才、物全方位支持的条件。
天津市是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国家中心城市和中国北方最大沿海开放城市,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各支流交汇处,东临渤海,北依燕山,是世界经济论坛夏季达沃斯常驻举办城市,其下辖的滨海新区有着“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的美誉。河北科技大学张根海教授在书中说道,“由于地理上的优势,北京、天津与河北在交通运输线上也有很多连接,这有利于加强三者之间的互联互通,从而形成网络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天津市位于环渤海经济带和京津冀城市群的交汇点,毗邻东北亚,地理位置优势明显,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供应充足,还有油气、地热和海盐等自然资源可供利用,可以为雄安新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空间。
天津港地处渤海湾西端,背靠雄安新区,辐射东北、华北、西北等内陆腹地,是京津冀城市群的海上门户,作为我国重要现代化综合性港口、北方第一大港、世界级人工深水大港,2021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准箱。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是我国北方最大航空货运机场,其国际航运网络覆盖涉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在国内可以藉此通过航空-铁路联运、航空-公路联运延伸至京冀地区,进而拓展辐射到全国范围,这也进一步强化了天津的空港交通枢纽功能和地位。另外京雄高速、津石高速、津兴铁路、天津至雄安铁路公路等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可以预见,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水平将不断迈上新台阶,综合立体交通网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
张根海教授在书中表明,“天津是沿海开放城市,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不仅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核心,也是国际化的交通枢纽和海上贸易中转站。”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京津冀城市群的逐渐崛起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等地缘经济格局的持续演变,天津在联系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区位优势和枢纽效应进一步提升,配置和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这也可以为雄安新区的未来建设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助力。
天津目前拥有31大类制造业门类,基本形成了“1+3+4”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其中“1”指赋能产业智能科技,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优势领域;“3”指新动能产业,包括具备从基础、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化研发生产能力的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4”指传统优势产业,包括转型升级后的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汽车工业等成熟产业体系。天津市提出“十四五”期间建设制造强市,基本建成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加快传统制造业向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方向转型升级,进一步引进培育新动能产业,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天津市在产业发展阶段呈现工业化后期社会特点,属于工业化高级阶段。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天津被赋予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定位。积极实施优质企业梯次培育工程、质量强市战略、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提升高端制造业发展能级。保证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动能快速增长,形成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先后成功举办了5届世界智能大会,全力打造天津市的“天津智港”城市新名片。2019年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81.17%,继上海、北京之后连续17年位居全国第三,其中“科技创新环境”居第1位,“高新技术产业化”居第2位,“科技活动产出”居第3位,“科技活动投入”居第5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居第7位,显示科技创新工作已逐渐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力量。
为实现制造强市建设目标,天津市以体系化、项目化、工程化的思路,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抓增量转型,通过壮大新动能底盘,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智能科技产业,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争取到2025年智能科技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和限额以上信息服务业比重达到30%,全力打造高质量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新引擎。二是抓存量升级,稳住工业基本盘,加快改造传统产业,着力打造国内领先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全、尖、优、特”特点的研发转化基地;新材料产业努力建成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将重点放在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材料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上;重点发展全国新能源产业高地,包含新能源电池、风电、光能、氢能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年均7%的速度增长。推动以装备制造、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产业为代表的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推动冶金、纺织产业向着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改造。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集成融合是赋能制造业升级、实现工业4.0的必由之路,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云制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成果,积极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发挥其资源共享、要素整合、过程协同等方面集成作用;促进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是建设高水平现代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为导引,统筹国防和经济两个发展大局,实现安全与发展相互统一,积极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入发展,不断提高质增效,力争快速形成高效益、多领域、全要素的国防科技产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模式。以智能制造为主要发展方向,加快工业数字化进程;推动5G与垂直产业融合发展,加速数字产业化转化过程。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上游发展,促进关键制造业和关键服务业的双向深度融合。推进军民产业、技术、智力三者融合,增强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的双向支持和带动作用。
《新发展理念指导下雄安新区建设研究》书中认为,“雄安新区建设规模宏大,且工期较长,因而需要大量的人才加入到新区的建设中。尤其是优秀的高层次人才,是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的必备人才”。这对于现阶段的雄安建设来说,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与人才数量的匮乏是重要矛盾之一。能否为雄安建设解决引智问题,是关系到雄安建设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问题之一。
天津市近年来一直大力引进人才力度,截至2021年11月底,“海河英才”行动计划累计引进各类人才42万人,平均年龄32岁,其中71%具有本科以上学历,26%人才从事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此同时,“海河工匠”建设项目也已启动,已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8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0个,评选出“海河工匠”20人和“天津市技术能手”299人。
根据《天津市教育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期间天津市高校将重点发展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组分中药、生物制药等前沿优势领域,围绕“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创新人才,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深入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和本科课程建设计划,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0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0门。此外,天津市还围绕“1+3+4”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领域,培育和建设天津市现代产业学院10所,培养一大批未来行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型、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十四五”期间,天津市将全面、坚决贯彻落实教育部、天津市政府关于深化产教城融合打造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标杆的意见,打造新时期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标杆,紧密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传统优势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产教融合研究院。建设世界一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实施专业群对接产业群工程,绘制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谱系图,重点围绕“1+3+4”的现代工业产业建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批优质专业群。继续优化鲁班工坊全球布局,服务优势产业、优秀企业和优质产品“走出去”,培养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企业急需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职业教育天津模式已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并将在全国推广。天津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指引了中国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依托天津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成果,对提升雄安高端技能型人才供给水平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天津市已基本建立了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人才培养系统,构建了运转顺畅的产学研结合体系,健全形式多样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体制,可以为雄安新区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智力支持,满足雄安新区经济发展中的科技需求、人才需求和社会服务需求,把人才培养优势和科技优势最终落实转化为发展优势,显著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的知识贡献能力、人才支撑能力和学习服务能力,为雄安新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雄安新区的建设是一项千年大计,对缓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与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发挥关键的作用。为促进雄安新区的建设规划落地和顺利实施,天津市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与当前的雄安新区相比具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可以为促进雄安新区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主动对接雄安、服务雄安,既是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建设雄安新区战略需要,同时也是自身发展需要使然,雄安新区目前处于实质建设阶段向快速发展阶段转变的过渡阶段,对人才、项目等有全方位的需求。根据雄安新区建设的需求现实,可以实现天津优势项目的精准对接,在经济发展中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