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秀辉,李虎斌
(齐齐哈尔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目前已形成规模庞大、配套齐全的完备产业体系,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制造业的供应链尚存在诸多“断点”、“堵点”,尤其是一些核心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存在供应链中断风险,以及双循环不顺畅等问题。同时早期的制造业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包含价值低,未形成明显的产业集聚,导致生产信息滞后,产品过剩,资源在流通过程中浪费。因此亟需提升制造企业供应链水平,推进制造业供应链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制造业供应链以适应双循环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双循环发展格局”,提升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这为制造业供应链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契机。但目前我国制造业供应链在发展过程中尚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国际循环上,由于近年来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等问题,阻碍了供应链国际外循环的畅通;在国内循环上,制造业供应链各环节中供应商原材料不足、制造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销售商销售渠道不顺畅等问题阻碍了制造业供应链国内循环的畅通,这影响了我国制造业供应链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制造业在GDP占比中的比重有下降趋势,虽然制造业产值较大,但我国制造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属于中低技术密集型。再从制造业就业比重来看,制造业就业人数开始缩减,近年来缩减情况更加明显,中国尚未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背景下需要高度警惕过早去工业化的问题。
虽然中国制造业在不断升级,但总体附加值还不是太高,与制造强国的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初期制造业以加工出口贸易为主,从而获得了巨大的贸易顺差,但同时易被锁定在低附加值生产环节,在制造业内部,由于产品附加价值相对低,中国制造业并没有充分分享到全球化利益。制造业供应链处于整个价值链低端,供应链附加值较低,未能创造更多利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依靠巨大的市场规模、模仿技术、低成本要素等优势,实现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导致产业基础能力较弱的弊端,高端产业发展不足,制造业的数字化水平、智能化水平和服务水平低,关键“卡脖子”技术问题严重。制造业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受制于人,阻碍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制造在一些高端技术等领域的研发和生产依然存在亟须攻破的技术难关。例如:中美贸易摩擦发生以来,华为供应链受阻,5G射频芯片核心环节滤波器技术受制于美国,美国断供华为芯片,造成华为手机业务遭遇下滑,这对制造业整体的供应链容易产生中断的风险。
与中国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相比,与深入推进的全球化和市场化相比,中国制造业发展依然存在较为明显的粗放式发展特点。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政策和相关制度建设还未跟上,行业标准还比较少。如制造业供应链建设所需的土地规划、征用等方面制度,各地存在明显差异,不利于全国物流网络标准的统一。粗放式发展带来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制造业流通成本过高、负担过重,且运输途中还会遭遇不确定因素,国内制造业流通体系仍然存在较大问题。与此同时,近年来虽然中国出现了不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制造业企业,但从行业整体看,特别是处于行业基层的运输企业,其流通设施、装备仍然比较落后,亟待通过引入信息化、智能化进行升级。
在双循环背景下制造业供应链要想实现升级,可以依据制造业供应链环节,从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等方面努力,提升制造业基础能力和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并防止产业链外迁,推进双循环需要的供应链服务模式建设,提高科学技术运用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升制造业供应链水平。
为有效应对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努力提升制造业基础能力和供应链水平。当今世界正经历着新一轮大变革、大调整,我国国内经济循环有了一定的发展,具有规模广阔的国内消费市场,畅通制造业国内大循环,继续推进去产能,解决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从供给侧角度推动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增加中高端商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加快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数字经济和新商业模式推动制造业升级。在新发展格局下,要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坚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引入制造业龙头企业,加快布局制造业区域产业链体系。强化国内循环的同时,还要将我国制造业有机融入到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中,成为国际供应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注重提高制造业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适应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需要。
统筹推进双循环制造业供应链体系建设,以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作用,提升国内制造业高级化和供应链水平,形成畅通的双循环通道。双循环背景下强大稳定的供应能力和韧性成为保障制造业供应链正常运行的重要力量。需要做实做强做优制造业实体经济,大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建设,一是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建立产业核心区,吸引市场头部企业向产业核心区聚集;二是通过补链、固链和强链,围绕龙头企业供应链商招引资,以商招商,鼓励国内优秀制造业企业积极走出去,实现制造业供应链国内循环向国际循环的转变;三是围绕制造业国际国内市场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统一平台,形成数据链联动,供应链协调的融合发展模式,为扩大内需和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奠定坚实基础。双循环为提升制造业供应链提供了难得窗口期,应该抓住机遇,发挥大规模市场优势和新举国体制优势,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防止制造业外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实体经济高度融合,不断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以适应双循环的发展需要。
健全和完善的制造业供应链是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格局的保障。制造业供应链高效的双循环流通体系的发展需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制造业国内供应链,积极推动与全球供应链更加紧密的合作,加快提升在未来区域和全球供应链网络体系中的协调、控制和主导能力。一是要加快现代制造业供应链体系的重构,满足国内消费升级需要,提高对国内消费需求的响应水平和响应速度,并完善制造业下游销售配送工作,更好满足国内消费升级需要。二是加快制造业供应链体系的重构,满足国内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紧密结合中国参与全球供应链,积极引导制造企业与商贸流通企业、电商平台对接,引导外贸企业向内外贸兼顾转型,借助内循环流通体系,更好地满足国内消费者消费需求。通过物流企业深度嵌入制造业企业供应链,加速国内外循环系统的形成,更好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资源。
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供应链中的应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最根本的是要抢占科技创新,建立创新驱动发展机制。当前,我国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面对中美贸易摩擦,美国等国家对中国的打压,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避免“卡脖子”问题至关重要。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我们应该鼓励创新发展,并将创新发展应用于促进供应链升级的过程中,加大制造业发展中的高科技投入,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复杂性高、替代性弱且优质的产业,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畅通制造业双循环,防止由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引起的供应链中断问题。一方面,借助科技信息运用提高制造业供应链流通效率。加快云计算、大数据、5G等技术的推广。在此基础上,契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求,加快制造业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让市场主体更好地把握制造业需求与供应,实现供给平衡。以龙头企业为先导,加快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科技水平,提高行业整体效率,进而通过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为双循环供应链体系的升级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抓好制造业智能产品的研发生产,大力推进制造业过程智能化,从产品设计、关键工序、供应链管控、车间、销售等整个供应链的人工智能化建设。加强制造业供应链国内循环中的科技水平,以便于国际循环接轨,进一步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流通效率,形成更高水平的双循环流通体系供应链体系服务网络。
人才是第一资源,应加大对制造业供应链人才的重视。制造业供应链的升级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建立健全供应链人才激励机制,政府首先要制定有利的政策措施,在优秀供应链人才方面倾斜,对有突出贡献的供应链人才应给予表彰,培养致力于科研创新的高素质团队;其次,要引导企业通过薪酬制度、奖惩制度,对高技术人才进行奖励,对供应链管理人才要大力奖励,避免人才的流失。此外,还要推出高薪、购房优惠、政府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引进外籍高水平人才,面向全球吸引高端人才对国外供应链方面高水平人才要大力引进,促进制造业供应链升级以适应双循环格局的发展,通过制造业供应链国际国内人才的交流畅通双循环的不断发展。
本文基于国际国内双循环的背景下,对我国制造业目前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我国虽是制造业大国,但是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制造业在GDP占比重比重下降,制造业供应链处于价值链低端,制造业供应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卡脖子”现象依然存在,制造业供应链存在中断等问题,同时制造业供应链在流通过程中存在效率低下且成本高的问题,因此,在双循环发展的格局下,制造业供应链应该提高基础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统筹推进适应双循环需要的供应链服务模式建设,以及提高科学技术在制造业供应链领域的应用,同时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动制造业供应链水平的不断提高以适应双循环格局的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