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帆,吴 奕,李 军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 100000)
海洋牧场是依托人工造礁技术,使得范围内海域产量最大化并实现海洋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渔业生产模式。建设海洋牧场,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价值链,实现海洋渔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21年,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渔业发展支持政策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十四五”期间将通过支持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改造捕捞设施等方式,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渔业现代化水平,构建渔业发展新格局。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已达到136个,涉及海域面积在15万公顷以上,海洋牧场的建设仍在持续推进。其中,青岛市共建海洋牧场23处,其中16处被评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占全国总量近1/9。烟台市海洋牧场总面积达到120万亩,投礁规模300万空方,全市建成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37个,其中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7处,占全国1/8。
我国海洋牧场的建设基于不同水域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科学合理地确定不同水域的海洋牧场的发展规划,青岛市将空间布局确定为“一湾六岛”,大力统筹发展“七大海洋牧场集群”。烟台市海洋牧场的总体空间布局为:东、西、南、北四大海洋牧场带辐射带动20个海洋牧场群。
1979年,我国开始通过人工鱼礁项目建设达到海洋“牧化”的效果。2001年起,人工增殖放流的规模逐步扩大,海洋牧场的概念不断细化,更加重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加快区域协同保护,合理控制近海捕捞”,标志着我国海洋牧场建设与发展进入新阶段。
青岛市海洋牧场的建设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分别为建设试验期、建设推进期和规划发展期。第一阶段为建设试验期(1981-2012年),在1981-1984年人工鱼礁试验的基础上,于2009年开始规模性建设人工鱼礁。第二阶段为建设推进期(2013-2017年),海洋牧场建设持续推进,投放礁体、投资资金以及放流水产苗种量再创历史新高。第三阶段为规划发展期(2018-至今),青岛市海洋发展局综合考虑综合效益,编制了发展规划,为海洋牧场的发展提供了切实的指导。
2005年开始,烟台启动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注重海洋牧场价值链提升,包括全产业链——产品养殖与深加工链、经济链、服务链、生态链等延伸。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在习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烟台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的引领下,坚持科学经略海洋,随后召开的烟台市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牧场为代表的高质量海洋渔业、组建海洋牧场发展联盟,统筹推进海洋经济大市的建设,推动形成山东海洋牧场烟台示范区。
海洋牧场产业仍是以渔业资源增殖为主,总体来看,产品精深加工程度较低,多为简单的鱼、虾、蟹、贝类等海珍品的包装销售。同时,海洋牧场的休闲渔业开发力度不到位,缺乏更深度的产业融合和大规模综合性休闲场所建设,并未发挥全部经济效益,旅游业、休闲垂钓、餐饮业、住宿业等与休闲渔业的结合尚不够紧密。加之受到疫情影响,如烟台的“耕海一号”海洋牧场的垂钓旅游业已经停止运营近一年,运营收入并不乐观。
海洋牧场建设涉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机制尚未建立,核心技术有待提升,专业人才和专业团队储备量相对缺乏。增殖放流的品种结构、布局与海洋生态环境容量之间的匹配规律尚未全面系统地掌握。人工鱼礁的建造材料选择、礁体结构设计、鱼礁投放技术和布局、礁区选划和规模、鱼礁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论证和技术质量标准,海藻场(海草床)构建技术和应用模式等可应用成果少,尚不能全方位支撑礁区建设。
海洋牧场配套的服务设施和功能尚不完善,制约了海洋牧场的价值链提升,影响牧场的持续发展。目前,青岛市国家级海洋牧场的海上多功能平台仍属于空白状态,相关的旅游、监测、管理等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海洋牧场的管理、安保、经营等服务功能有限。同时,海洋牧场的运营管理比较单一粗放,缺乏专业性管理人才和运营团队,海洋牧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长效管理和运营机制尚未建立。海洋牧场初步建设完成后,后续的运营、维护和管理的体系支撑后劲不足,缺乏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制约海洋牧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人工造礁的技术可以使礁体上藻类、贝类的附着数量大大增加,提高海洋固碳能力,改善沿海地区的海洋生态环境,使海域内野生螃蟹、经济鱼类数量增加。但是,由于海洋牧场建设周期长,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能力需要一定周期才能完全体现,而投放人工鱼礁的方式比较单一,速度比较缓慢。
海洋牧场科研投入比较有限,在政府对海洋牧场有一定的投入,但多以工程建设为主,在海洋牧场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也有一定程度的投放,但总体上投资少。对于海洋牧场的宣传力度不够到位,仍有许多普通民众不知道海洋牧场的存在,因此海洋牧场的发展资金较为单一,缺乏更多的民间资本支持,后续的建设发展资金保障不够充足。
建立海洋牧场专门科研队伍,加大科研投入,完善海洋牧场技术支撑体系。整合科研力量,加大力度支持和引导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全过程参与,在海洋牧场建设选址、核心技术、开发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政府加大对于科研和引导产学研结合的投入,给予政策、资金等支持,注重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为强化海洋牧场的科技支撑注入动力。
积极探索健全金融支持体系,发挥好该体系筹集资金保障海洋牧场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和管理的需求。同时,做到运营管理的风险分散,激发相关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更好地推动海洋牧场的发展。政府加大对海洋牧场关联产业税费优惠、经费补贴的投入,完善政策性保险等扶持政策。另外,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更多地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到海洋牧场的建设中。
海洋牧场兼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持续发展需要进行预先的合理规划,整个过程需要正确的思路引导。海洋牧场的发展需要在不同的矛盾中进行合理的规划,并在整体思路的指导下稳步推进。根据不同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发展需求等,定期进行海洋牧场建设的反思和规划,并牢牢把握住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减少或避免海洋牧场发展空间不足问题。
进行国内外交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理念和模式,组织专业人才和专业团队进行对外考察学习,知劣势学长处。海洋牧场的相关单位和科研院所之间要加强合作,实现海洋牧场的发展共赢。
运用新媒体开展宣传工作,建设好网站、A pp,运营好相关社交平台账号,运用大众易接受的短视频、推文等形式来进行推广,把海洋牧场相关的设备、设施、科研成果,以及新品种培育、海洋食品开发、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等形象化地展现给社会和大众,提升公众对海洋牧场的关注度。
海洋牧场是现代渔业的重点方向之一,海洋牧场产业目前主要以育苗、养殖、捕捞、生产、加工的产业链形式存在,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均可进行价值链的提升,增加海洋牧场产业链的附加值,对于驱动海洋牧场的良性运行是有正面意义的。
在育苗环节中,可以在原有的封闭模式下开发出有参与感的观光旅游业。海产品收获后,延长或者拓宽产业链,进行精加工深加工,生产有市场需求的水产食品类、海洋药品类、海洋化工品类等类别产品,创设海产品特色品牌,更新优化产品的同时,引进新技术新设备,以保障产出产品的高质量,提升消费者对海洋牧场产品质量的信任度,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加快推进海洋牧场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创新性的发展运营模式,将一、二、三产业紧密结合,建设特色旅游产业品牌。在养殖和捕捞等环节上,发展包括水产养殖、观赏鱼养殖、垂钓、海钓、渔具生产销售、休闲旅游、渔家乐等项目的现代休闲渔业,从参观海洋牧场养殖平台,介绍当地海洋牧场特点及相关产业链,到带领游客休闲垂钓,所获鱼类直接进行餐饮加工,游客离开时还可以自行购买所需产品。提供餐饮、娱乐、住宿的场所,吸引更多优质旅客参与。同时,建设大规模综合性休闲场所,并对周边地区起到辐射带动作用,从而打造以海洋牧场为核心的旅游中心。通过多个旅游中心的运营发展,形成卫星式的海洋牧场点、海洋牧场带,带动全国经济发展,收益反过来支撑海洋牧场不断扩大规模,起到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作用。
传统的海产品销售途径是“产地—客户”的简单模式,这一模式产生于传统农业产业链,销售受到局限,且附加值低,价值链短。海洋牧场的海产品等可采取线上线下相融合的销售模式。首先需要建设相关的线上APP或销售平台,消费者直观地对牧场的商品进行浏览,并在APP或销售平台线上下订单,牧场可根据自身建设情况等设置取货或物流送货模式。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打通原来相对闭塞的销售渠道,方便了消费者购买,提高了购买积极性,且扩大了牧场产品的辐射范围,释放更大的海洋牧场产品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