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婷
(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贵阳 550000)
20 世纪80 年代,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打破了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自此社会的各种资源不再由国家垄断和分配。人们打破之前的生活模式、价值观念,开始寻求更好的发展和更高的收入。男青年劳动力开始向城市流出,农村大多只留下了儿童、老人和妇女。农村妇女发展问题开始受到社会关注,一方面,女性在发展过程中比男性取得的经济机遇更少,和男性相比她们处于比较弱势的一方;另一方面,由于男性劳动力向城市流出,乡村农业开始转变为女性化,妇女成为农村发展的主体力量。十九大会议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际民生的根本问题,必须把三农问题视为重中之重;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消除城乡差异。实施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外部力量虽然是重要的,但是内部力量终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农村妇女变成乡村振兴中的主要力量。
农村妇女职业化是指妇女摆脱传统的家庭身份和性别角色的定位,通过社会化而成为具有职业身份的女性(即职业女性)的过程。而农村妇女有两种职业化的类型:一种是作为农民而进行职业化。随着社会现代化,她们需要习得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善于经营,并且成为爱农民这个职业的新型农民。另一种是妇女不再是家庭主妇,她们走出家庭,离开乡村,不再从事原来的农业,而是进入第二产业或服务业,取得农民以外的其他身份。
农村妇女职业化是提高农村妇女工作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对妇女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使她们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农村的一个重要保障。因此,本研究以农村妇女和党支部+政府+企业+合作社的模式为研究对象,探讨女性职业化的另一条路径。
坚持党的领导,把党放在首要位置,以党员带头、党建引领,以党支部为中心,以党支部的党员为代表注册合作社,充分利用党支部的作用,确保带领合作社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要想走得远,“火车头”就得选好。党支部主导成立合作社,把农村妇女更好地进行组织化,把妇女们打造成一支职业化的人才队伍,带领着入社的妇女一起干一起闯。党支部掌握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权、分红权,经过带领合作社,党支部逐步从经济的背后走向经济的前台。由当初的推着妇女干到现在领着妇女干,党支部逐步得到了大家的信赖。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激发农村妇的女内生动力。在党支部带领下,妇女们的意愿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她们自己参与、自己做主、自己获益。以看的见的利益来刺激农村妇女进入合作社,唤起她们的积极性。
政府对于吸纳农村妇女长期就业的企业、合作社,给予一定的补贴,对于因为某些缘故不方便离开家的农村妇女,政府要带领企业、合作社上门免费送去养殖的原材料,实行订单养殖,而且用比市场高的价格全部统一销售,高出的部分价格由政府支付。在此基础上,再为农村妇女每人每月补贴100 元,充分调动农村妇女的积极性。
对于缺技术、缺项目等问题,党支部、政府、企业要与合作社搭台合作,以解决妇女们的就业与技术以及资金等问题。在企业与合作社双方利益有冲突时,党支部起着润滑剂的作用,不仅能优化企业与合作社的利益、增强两者之间的协作,同时还能降低合作社的生产经营风险。合作社可以以企业的产品选择和市场分析来决定生产、种植、养殖、手工业等一系列经济活动,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延长产业链条,使合作社间接成为企业的生产车间,让大家都从中受益。妇女也都可以进合作社来解决她们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同时尽可能增加她们的收入。根据妇女自身的特长和兴趣来决定是去生产、种植或养殖,以实行岗位轮换的方式,让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去体验每种工作,最后找到自己最想做的那份工作,同时还可以实现家门口就业。
案例1:zlz,56 岁。我都去做过了,去生产车间做过,也去干过种植和养殖,但是可能是我自己年纪大了,不太想干生产车间那个活;也可能是我干了一辈的农活,还是喜欢跟土地打交道,毕竟是老本行了。
农业合作社采用最新的管理模式。一是采用党支部+政府+企业+合作社的形式,通过党建引领、企业带动、合作社具体实施的方式,把妇女都充分组织起来,让她们开始有组织的意识,使她们都能看到自己的价值。二是发掘妇女自身的能力,让她们被看见、被需要,把妇女们都调动起来。基于此,合作社提出了一个项目,主要包括生产加工、种植花椒和中药材、养殖,使产业规模化。
因为采用的是党支部+政府+企业+合作社的新模式,由党支部协调,引导企业收购合作社的农产品。在运转过程中,党支部起到了纽带的作用,因此让妇女们更信任合作社。合作社把妇女都进行工作分配。先把一部分妇女安排在种植的岗位上。农村妇女具有传统农业种植技术,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需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所以合作社选取了几个比较年轻的妇女来教授她们先进的种植技术、管理技能等,先把她们培训成一支懂技术的种植人员,然后让她们去教授其他的种植人员。企业为合作社提供先进的市场分析,合作社就根据分析进行落实,今年该种植什么,而且每年都不一样。根据技术人员教授的妇女技术来提升妇女的人力资本,使妇女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使其内生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案例2:LSN,48 岁。原来我家种了一块土的橘子,但是啊,基本都没得到吃过,整棵树都是变得黑黑的,连接的果子都是黑的,不知道要怎么去管理它。现在来合作社学习之后,知道了用什么农药、化肥量用多少、怎么去施肥等等,知道了好多知识呢。
合作社为了加强产业开发,成立了一个农村产品加工厂,建立了对花椒、蔬菜、中药材等产出的农产品进行烘干、挑选、包装等一系列流水线,实现了农产品就近就地加工,产业链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同时,妇女们开始走进生产车间,把她们安排在了不同的环节,彻底实现她们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虽然工资不是特别的高,但是收入还是得到了提高,从而使妇女的家庭地位得到了提升。
案例3:DRH,45 岁。自从来到工厂上班之后啊,虽然挣不到好多钱,但是一家人的开销是能够保证的,不再像以前,想花个钱还得问人要,还要看别人乐意给不。现在自己手头的钱够用,说实话,现在说话都比原来硬气点了。
农村的青年劳动力大多数都留在大城市发展,留下了妇女、年迈的老年人以及不便离家的妇女,因此,合作社推出最合适她们的一个项目——家庭养殖,充分调动她们的积极性。合作社统一购进一批小猪仔,并把它们分发给想要养殖的妇女们,企业提供给妇女们养殖技术,然后利用企业的宣传力度进行生态猪的宣传,促进企业对农产品最后的销售。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合作社的风险,使双方都能得到利益。
传统乡村始终受到小农经济的影响,妇女只需要在家照看孩子、老人,做点简单的农活。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乡村的青年劳动力都离家到城市去务工。妇女们为了让男性在外务工无后顾之忧,她们开始担任起照顾家庭、生产农产品这样的活,只是为了能够保障基本的生活需求。因此,在没加入合作社之前,妇女们每天都做着相同的事,比较闲散,挣钱不多。合作社成立以后,由于大多数土地也流转出去了,她们更没活可做了。这时村里开始进行各种宣传,于是妇女参与合作社。大部分妇女都是因为周围人的影响,看别人加入合作社之后产生好处,然后自己才去加入。合作社通过经济纽带把妇女们都带动起来,就能很大发挥她们的创造力。
案例4:44 岁。我因为要在家照顾老人,就不能出门干活,只能在家种种庄稼。但是最近几年,土地大多数都流转出去了,也没的做了。后来村里人来宣传什么合作社,然后我想着我反正在家也没事做,还离家近,也顾得上老人,就去试试。然后有些人看到我去,也纷纷去,合作社把我们组织到一起,大家每天在干活的同时聊聊家常,主要是还有钱拿,挺好的。
合作社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妇女的经济独立问题。在之前,为了补贴家里,妇女大多都靠种地,但是种地收入并不高。之后,合作社项目的开展让她们获得了一笔小的收入,不但能够改善她们的生活水平,而且有了持续的收入,也让她们看到了希望,不再像过去长期深陷于柴米油盐酱醋茶中而无法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她们实现了经济自由,而且还得到了家人、亲戚和朋友的认同。
进入合作社之后,妇女个人的权利和效能都得到了增加,个人成就感提升、自信心提高,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和自我决定权利。在进入合作社之后,妇女们参加共同劳动,她们在其中学会了包容和合作,让妇女们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亲密,能共同面对生活的压力,能够在劳动过程中共同合作、在生活中互帮互助。
本文采用党建+政府+企业+合作社的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农村妇女的内生动力,使农村妇女去组织化,从而让她们更好发挥能动性,并且为她们赋权。本文的研究为激发农村妇女的能动性提供了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