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2022-11-13 23:40:02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机械类双高院校

程 敏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程 敏

(鄂州职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湖北 鄂州 436000)

“双高计划”的重点是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关键是课程建设。高职院校实践课程教学要达到总学时50%。为了进一步提升“双高”背景下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结合当前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现状,从“双高”建设的几个关键方面开展研究,通过灵活多维的实践教学方法、专兼结合的人才支撑、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优良突出的实训成效等研究,力求形成和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高职院校机械类实践教学新模式。

“双高”建设;机械类;实践教学;高职院校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指出“双高计划”的改革发展任务主要包括“一加强四打造五提升”十个方面[1],是面对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时期下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尤其是面临中美科技竞争的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产业优化升级,设备更新换代,企业迫切需要大量的实用性技工人才和高水平工匠人才,实践教学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是高职院校办学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2]。本文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机械类实践教学质量,完善“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机械类实践教学模式,为相关研究和教学提供参考借鉴。

一、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近年来,为保障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少高职院校都制定出台了相应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案。但在实际推行实践教学改革时,效果仍然不够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1. 教学内容较落后。实践教学内容没有充分体现“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与机械相关企业生产一线不同步,远落后于行业先进水平,毕业生与企业所需求的人才有一定的距离。如当前数控多轴加工已经普遍于存在机械行业,而部分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仍以传统的普车、普铣为主,所学并非所用。

2. 教学方法欠多维。虽然一直都在推进教学改革,但实际实施过程中教师还是按照讲授、演示、操作、小结的步骤进行实践教学,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按规定步骤去操作。《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50%以上[3]。教师讲得多,学生动手少,真正规范性操作动手的机会也不均衡,甚至出现会动手的学生多练,不愿不会动手的学生多旁观的现象。实践教学过程中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教学结果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也限制了学生主动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难以达到。

(二)师资力量不匹配

“双高”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目前师资力量不匹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新进教师理论强实践弱。近年,很多高校机械类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工作,他们理论知识强,实际操作水平弱,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不够。虽然很多高职院校机械类教师利用寒暑假、课余时间到企业锻炼、提升实践能力,但短时间内很难快速、高效地提升实践能力,将研究内容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也有难度。

2. 骨干教师偏少且激励不足。骨干教师在专业建设和对年轻教师“传帮带”上起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一所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只有几名骨干教师,存在个人知识面、专业技能水平、团队支撑等问题,他们大多数都是40~50岁的中年人,授课任务、技能培训、科研攻关、挂职锻炼等工作量大,而且他们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和一定的物质奖励,骨干教师的作用难以发挥。

3. 兼职教师两头兼顾效果不佳。虽然部分高职院校跟企业联合办学,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来校授课,但由于企业专家的个人水平参差不齐,加上其主要精力仍然放在企业生产与营业上,且教学时间有限,也没有系统受过教学培训,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1. 对学生“学”的评价不多样化

多样化的“学”的评价体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自身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反思,有针对性地查不足、补短板、强能力。目前大多高职院校机械类实践课程对于学生的主要评价方式还是一张考卷。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较为片面,没有创新健全的评价体系。

2. 对教师“教”的评价不全方位

全方位的“教”的评价体系不仅应能科学、客观、合理地反映教师实践教学的质量,而且还能全方位体现教师的教书育人的素质、素养。但是目前没有建立一套科学且比较契合实际情况的评价体系,评价维度比较单一,目前仍然是由学生对教师的评教打分为主要依据。企业对教师指导学生实操的水平如何评价、评价标准是否符合企业标准等,都没有通用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同时,对教师的监督、检查、奖惩等力度也不够。

(四)实践教学平台不理想

1. 实训基地建设谋划滞后

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载体,很多院校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上重视不够。对实训基地整体布局、实训室个数、建设周期、标准和规模、资金来源和分配等问题缺乏系统谋划。导致在教学研究、技能实训、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功能难以发挥。

2. 实践教学设施缺乏

很多高职院校资金有限,而机械设备又需大量资金投入,导致校内实践设施相对缺乏,有的5~10年都没有更新换代,学生动手机会不仅少,而且学的不是新技术,使得实践教学效率低,效果差。

3. 校企合作不紧密

受当地产业结构、企业意愿、政策支持、资金缺乏等因素影响,校企合作仍处于初步阶段,更谈不上教师同步调整教学内容,学生明白实践方向,满足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由于教师专注于教学,而很少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企业难以从校企合作中获得益处,对教师和学生来企业开展实践锻炼也不重视,甚至认为是一种“负担”。

二、“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 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要达到“双高”建设的目标要求,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全面改革要以问题导向、结果导向,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双师型”教师,“工学结合”全方位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系统性完善实践教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最终达到专业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双提升”效果。

(一)合理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使教学方法“活起来”

1. 编写特色鲜明的教材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机械类专业实专业践教学教材的编写要贯彻“企业需求、一流标准、学生素养、就业导向”原则,加强与当地高端机械类企业合作,并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运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吸纳行业资深人士、企业高技人员与教师共同编制特色鲜明的教材,一方面兼顾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与时俱进定期对教材进行修订。同时,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建立动态化、立体化的教材,丰富专业教学资源库,构建专业群特色资源,不断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为技能型社会打下基础。

2. 创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实践教学 方法

推进“课堂革命”,实施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项目化、情景式教学模式,分层分类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注重学生专业学习与科技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练就终身学习的能力。

(1)项目化教学。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的原则下,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项目,实现在“做中学、做中教”,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在实操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学习平台布置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及自测,课中进行解疑、引导、消化、吸收,课后拓展、提升,课堂实操与线上个性化学习相结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4]。

(3)思政大课堂融合教学。在教学目标设定、课程环节设计、实践教学过程、考核评价方式中都融入思政元素,全过程、全方位将课程思政渗透并贯穿到机械类实践教学的全过程,逐步培育严谨规范、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二)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使人才支撑“强 起来”

1. 对标“三个四”,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对标“四有好老师,四个相统一,四个引路人”,紧跟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任务,引导教师爱岗敬业,全身心教导学生,立德育人,建立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针对部分专职教师实操水平偏弱问题,加强和区域内相关高端制造企业合作,建立教师寒暑假和课余时间到企业锻炼机制,确保每个教师每年联系1~2家企业,到企业实践锻炼保证1~3个月,促进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知行合一”。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实践培训,提升自身实践能力。

针对骨干教师偏少、激励不足问题,选取一部分能力强的青年教师作为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后备人选,制定培育计划,将“1+X”资格证书或参加技能大赛奖项与教师职称评定、绩效收入挂钩,组织他们参加各类培训和专业研讨交流,激发其下企业实践锻炼的动力,在下企业实践锻炼过程中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既解决企业实际生产问题,又提升教师自身能力素质。

针对兼职教师来源不足、素质不高问题,设立专门经费,瞄准企业技术专家,对高级职称人员实行“柔性引才”,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扩大企业兼职教师来源,和校内专职教师形成互补结构。

2. 建设高水平机械类实践教学教师创新团队

以“双高”建设为前提,结合企业机械制造工艺改进、生产流程再造、新产品开发等组建若干项目组,每个组可由教学名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组成,力争解决企业生产、研发等技术问题。各项目组成员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分析生产一线需求,共同研究提出可行性方案,合作进行生产工艺和技术创新型攻关,提高教师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完成企业需求任务的基础上,项目组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确定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总结形成模块化、结构化教学方式,真正意义上实现课程教学实践与企业生产实践相衔接,提高学生实操能力,真正做到产教融合,增强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三)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使考核评价“硬起来”

1. 创新教师评价制度

探索建立分类考核教师能力水平的目标考核机制。制定完善评价体系和标准,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和实践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从实践教学项目设计的合理性、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教学组织实施的科学性、信息技术的应用性、学生学习效果的成效性、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的有效性等多维度来进行,每个维度各占10%~30%不同的权重。在学校评价基础上,再结合企业对教师在企业实践的评价,最终得出对教师的评价考核得分,作为职称评定、职级晋升、年度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如图1)。

图1 机械类实践教学教师“教”考核

2. 重构学生考核体系

根据机械类实践课程的特点,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为出发点,重构考核体系,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动态化、多元化考核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考核包括线上和线下两部分。线上考核包括作业、签到、课堂互动(参与投票、问答、抢答、选人等)、章节任务点、主题讨论、章节测验等(占40%),此部分成绩统计主要来自于学习平台的统计。线下考核主要包括每个项目布置的书面大作业(占40%),此部分成绩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组成,完成的整个过程动态记录学生思政教育方面的具体表现及效果。终结性考核是期末笔试(占20%),如图2。

图2 机械类实践教学学生“学”考核

(四)提升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水平,使实训成效“优起来”

1. 整合现有实训资源,做好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持续向政府、学校申请专项项目资金,用于逐步更新基地的现有配套设施。同时正确使用、合理保管、有效保养现有设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物尽其用。

2.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创新“多元协同”办学体制机制,吸引多方力量和资本投入实训基地建设,导入企业文化和企业标准,推动校企共建产业科技孵化基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智能智造产业学院等双主体基地。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改革,对接企业生产实际探索订单班、学徒制、冠名班等多种合作育人模式,发挥基地教学、培训、生产、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功能。

3.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建设机械类专业群“1+X”教学培训认证一体化中心,面向社会开展“岗课赛证”融通[4],培育机械产业急需的、技艺高超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鼓励教师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等开展前瞻性研究,积极为政府和企业建言献策;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制高点,联合企业共同开展技术创新攻关、技能人才培训,不断推动部分核心关键技术自主研发和自主供应。

三、结语

在“双高”建设背景下,着眼于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高职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形成围绕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与企业合作、多层次优化课程设置、多元化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多维度开展教学评价管理、多主体共建实践基地、多方面提升学生技能素养的教学模式,将适应高端制造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输入区域经济产业建设,实现“双高”建设背景下机械类专业群建设的高质量。

[1]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 号) [EB/OL].(2019-04-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1904/t20190402_376471.html.

[2]杨建民,纪惠军,尚华,等.基于“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2020(9):50-5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职业院校 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50%以上[EB/OL].(2019-06-19)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906/t20190619_386456.html.

[4]佟思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以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电大理工期刊,2020(9):66-67.

[5]张国丽.“双高计划”背景下深化产教融合的路径研究[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2): 1-4.

Research on Practical Teaching of Machiner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Double-high”Construction

Cheng Min

(E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 Ezhou 436000 Hubei)

The“Double-high Plan”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level vocational schools and high-level professional groups, whose key i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he teaching of practic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reach 50% of the total class hours.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quality of machinery in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double-high”, combin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of machinery, research is carried out from several key aspects of“double-high”construction, through flexible and multi-dimensional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s, professional and part-time talent support,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excellent and outstanding training results, etc., striving to form and improve an effective new mode of mechanical practical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ouble-high”construction;Machinery;Practical teaching;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G424.4

A

1672-1047(2022)05-0058-04

10.3969/j.issn.1672-1047.2022.05.15

2022-09-10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机械类实践教学研究”(2019GB170)。

程 敏,女,湖北鄂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机械领域的教学与科研相关工作。

[责任编辑:刘良瑞]

猜你喜欢
机械类双高院校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广东教育(2020年3期)2020-04-03 02:03:18
基于OBE理念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机械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报告定量分析计算若干问题探讨
机械类“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基于“零距离就业”的机械类“CAD/CAM”技能培养的研究
河南科技(2014年4期)2014-02-27 14:07:38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