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英梅 北京市经济管理学校
专业人才的技术素养、职业能力和求职竞争性,已形成了各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性。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学中,为最终达到学生们高质量、宽领域、高素质的就业目标,就必须要持续地开展社会调研,加强与教师和用工企业的联系,开展社会调查,掌握用人单位要求,掌握岗位的专业资质和需求。尤其是银行业务人员的培训,更是以校企合作的主体形态,为学生打造提升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培训平台和求职网络平台。同时不断地革新教学方法,注重基本素质与职业技能训练,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专业人才的整体水平,争取为金融服务领域培育更多学术素养好、实际操作技能高的复合型人才。
中职院校对会计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素养,熟悉有关法律、法规,熟悉会计职业岗位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较高会计学职业技术能力,毕业后能较快地担任各类会计业务甚至成为主任会计师的应用型人才。而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会计学及其相关职位作为市场经济中日益重要的职位之一,社会上对会计工作者的数量与质量均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中职会计专业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要面向全社会,培育有时代特色、适应社会需要、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使学生一到工作单位即能适合职业岗位,胜任职业岗位,并通过短期培训可以就业的应用型财务人员。现阶段,中职院校对财务专业学生教育所面对的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根据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各大中职院校对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都着重强调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强调了实践性教育强度的增加,但就实践成效来说,中职院校所培育的会计人才却远远没有满足当前社会实际的需要。究其原因,这与中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性教育过于形式化有着很重要的关联。而导致实践性教育形式现象比较严重的因素主要有:其一,会计实践教学计划很难落到实处。目前,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协调了理论知识课程与实践性教育比例,而在实践课程中往往更加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实践性教育的时间较少。其二,在企业实习问题。到工厂开展实践性培训是实现与社会零对接的必经之路。不过,近些年来,因为许多公司怕麻烦、怕泄露机密等因素而不愿接受学生,甚至无法接受批量学生开展实践。
中职院校培养的新政策,也确定了在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专门学科,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但很多职业院校由于没有实训实验室,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力量也很轻,仍然是注重理论知识、看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因此很难培育出动手本领强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操作类会计人才。
中职院校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人员,这就需要老师具有较高的实际教育水平。现阶段,中职院校拥有双师资格老师的数量日益增多,但实际能力与实际教育水平却并不能相对地提高。会计等各类教师资格证书大多偏重理论知识,而能够取得双师合格证书教师的课程培训也大多采用了从校到校的培养方法,但仍然停留在提高课程理论知识的水平层次上。
市场经济的要求也不断地在改变,但大部分中职院校对此并不关注,而现阶段的中职院校会计学生在毕业后也大多担任过收银、出纳、税收、代理记账等第一线职位,但由于中职院校往往在课程、讲授、授课方法的设定上,仍沿袭传统模式,而不是直接结合市场来教育学生,致使教育的学生与市场经济的会计需求差距甚远。
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面临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用人单位对员工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中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时间需要同时从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两个方面提升职业技能。
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知识与技术。在整个雇佣流程中,公司最重视的是雇员能否具有岗位工作上的专业能力。而坚实的知识基础是财经类学科务必达到的基础条件,所以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求具有坚实的财务管理理论基础与专业知识,才能将理论知识联系现实,并在现实中摸索,在实践中提高。
综合能力不仅要针对会计专业人员的基本特点,而且对于其他专业人才来说也如此。主要包括了如下四个方面:(1)电子计算机与外语运用的能力。计算机行业的蓬勃发展使会计核算业务也开始改变传统的运行模式,会计必须熟悉电子计算机、会运用财务软件等。而财务工作者与会计也应掌握外语,并熟悉一些财务管理惯例。要学会看外语账目,了解国外经济运行原理。(2)交流技巧和组织协调技巧。财务部门作为公司的主要单位。与公司内的生产、制造、营销、物流等单位及与对外合作公司之间都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妥当处理好这种关系直接影响着会计工作的开展和单位的运作。公司要求,财会部门工作人员应当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的能力和团体协作精神。(3)良好的工作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职业道德是会计专业人员综合能力的主要表现,因此企业对中职学生的基本道德也相当关注。基本道德虽然并不具有强制性,但是却是全体中国会计工作者最大的共识,关键原因在于:鉴于中国会计人员的特点,会计工作者往往受到来自各方的利诱,因而要求会计工作者要时时保持头脑冷静,戒骄戒躁,以较强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品质来抵御这些诱惑。(4)终生学习能力。现代社会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中职学生所面临的就是日趋变化的职业、家庭教育和生活。人们进行持续的认真学习,用最新的科学知识、技术和价值观来提升自我。
从现阶段中职院校对会计专业培养方式的问题,及中职院校学生应该掌握的多种技能,笔者建议从如下几方面对该人才培养方式加以优化:
市场经济在发展,社会需求也在变化,因此中职院校在学科设置、教学内容与教法设置等都应从实用入手,满足现代社会就业需求,以满足新职业岗位要求。让学生具备了较好的基础知识与技术,毕业后就能马上适应社会,并满足专业工作的要求。
知识面狭小以及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不足,几乎是每一位会计学生的软肋。面对上述问题,要开辟新学科途径,必须大力调整课程,优化学校的知识架构,让学生在了解学科知识同时,还要强化对有关知识的掌握,多开富有前瞻性的新课,即在将会计学与管理理论紧密结合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开展课程教学设计,所开出的新课要富有“竞争力”。而目前,中国会计人才培养市场对会计人员在财务电算化与财会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有着较高需求。所以,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充分考虑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包括语言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建立和运营会计信息体系的能力,在手工和电脑环境下管理会计信息体系的能力,在各种税制制度和法规体制下选择会计信息体系的能力。另外,还需要让学习者了解商品和劳务的制造和销售的定义以及生产流程和组织,从而认识公司的生产制造流程等内容。
在当今变幻万千的世界里,将课程内容实际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时间差大大缩小了。教师在教学课程上也不应当照本宣科教学,而应当符合社会需求并进行适度革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习者怎样看书变得更为重要,教学的功能更应当表现在培养的行为能力、思考和创造上。对于促进学习者把握这种“生活”的能力,教师应当突破传统教学,强调理论和实际教学的有机融合,并开展合理的教学案例与实验课程,将传统老师单方面的讲课方式变为以教师互动与学生探究为主的双向式教学。另外,学习者还可进行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虚拟课堂、实例写作、与商界联络、小组讨论、录像报告、评论作文、企业访谈等等,以提高学习者的实际操作能力与经验,使课堂内容和现实情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多方受益的有效尝试。
中职院校应当针对教育需要,着重建立“双师型”会计师资队伍。(1)引导老师参加审计协会或者会计行业的有关培训与考核,更多地掌握最新资讯与新知识,以便充实自身的知识。(2)从公司、会计师事务所聘用资深财务到校内指导教学工作,填补校内老师经验少的缺陷。(3)老师在大公司的对口主管部门挂职锻炼,如财政部、会计师事务所,以增强老师理论运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并熟练掌握审计实践教学。
金融事务专业学校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需求,主要面向地方商业银行、保险制度、证券公司等金融服务行业企业,坚持立德树人,努力培养与本专业相适应的高技术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并利用地方金融事业平台造就能够担任前台引领、金融商品销售员、理财经纪人(保险公司销售员)等基础一级业务岗位上的德智体美发展的高层次劳动者和专业技能型服务人员。
基本素质金融事务专业的中职学生,除培养与他们具有相关的基本政策、知识、文化和精神素养以外,更需要了解国家关于银行、保险、证券市场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律规定;了解商业银行货币、信用,以及有价证券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操作技术;了解金融、税收、市场、财务、统计等的基本知识;具备管理互联网金融业务(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的基本意识;具备扎实的珠算、点钱、计算机和电脑的基本专业技能。另外,还注重提升客户服务能力,金融服务的各项职责都是金融服务于社会,金融服务于“上帝”,金融行业对各项工作程序要求也非常严格,所以需要培养学生相应的心理承受能力与情绪调控能力。专业能力素质通过了解前期的人才需求研究,根据目前金融机构对专业职位设定的标准,中等以上职业院校金融事务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以下的专业素质:
银行业工作岗位:银行业工作的学生,通常负责前台储蓄服务(柜员)、电子商务银行业务客户服务接收(一般为来电咨询服务)、信用卡客户服务接待售卡、电子银行业务会计归档中的查验支付款、传唤等工作。进行上述工作时应当掌握必要的财务档案保管的基础知识;必须熟悉使用计算机、电脑等工具完成速算的基本能力;熟悉商业银行前台服务的基本工作流程;熟练掌握人民币和外币的防伪标志,并具备敏锐的真伪钞识别能力;运用标准化语言服务顾客的能力;了解商业银行各项服务的基础内涵,并能够为顾客提供相应的业务指导。
金融机构事务专业知识课程体系一般分为公共基本必修课、专业知识核心内容课、专业知识(技术)方向必修课和见习实训。基本必修课重在训练学生的公务工作能力、交流表现与协调工作能力,根据学生金融机构事务专业所具有的综合素质,重点开设一般必修课有中国语文、英语、公关礼仪、社会主义道德与法治、计算机基础、钱币鉴定与人民币操作技能、基本珠算、基础会计学等必修课。而专业知识核心内容课重在训练学生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养成一定的职业素质,重点发展的主体必修课有商业银行柜员服务、商业银行柜员服务、社会保险基本理论与实践、金融法律及案例研究等必修课。面向企业、社会保险和证券三个主要职业人员岗位,开展相对应的技术型、实践型专业知识方向教学。以选修课为主体方式,在实施分类教育、案例教学、模拟课堂教学等的基础上,还将发展深入探究任务引领、项目驱动教学、专项任务教育、专业技能培训和国际合作研究等教学方法。
金融事务专业的学生主要就业倾向是在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等领域,由于这些行业的大多数为国营、集体事业性质单位,所以职业学院应注意和这些公司形成良性的合作,并选定一个公司,形成订单式的培训计划。设立了精品商业银行班、证券公司班和保险公司培训班,以形成学生的榜样模式。入校讲授理论基础课程后,学校针对学生兴趣偏好和自身优势,选择了精品课程。通过开设学科专业课程,与专业机构联系,并应聘或邀请了部分著名银行经理、技术能手、优秀学生为客座老师,将课程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经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学生创造了优越的教学环境,同时也创造了较好的学习氛围。
中职院校培养模式的现状总体上来看并没有很好地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传统的会计专业培养模式也需要向现实转型,将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成为培养的基本方针。本文重点剖析了目前中级以上职称院校会计专业培养模式的发展状况,并给出了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意见,期望以会计培养模式的优势推动中等以上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也将给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市场带来全新的发展。唯有优化,中职会计专业发展才有潜力,也才能真正把院校和学科做精、做强,做成特色,最后达到了社会、公司、院校、学生多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