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管理角度下抚顺地秧歌的传承与发展

2022-11-13 07:54周宇鑫
戏剧之家 2022年5期
关键词:抚顺秧歌文艺

周宇鑫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辽宁 大连 116400)

一、抚顺地秧歌简述

抚顺地秧歌又称为“太平歌”“鞑子秧歌”,其形成于清朝初期,主要源于满族的传统舞蹈,在发展过程中吸收借鉴了汉族、朝鲜族等民族的舞蹈特色,在表演形式及内容上,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域色彩,是抚顺地区重要的传统舞种之一。

抚顺地秧歌的民族特色主要表现在服饰打扮、舞蹈动作和伴奏音乐三个方面。就服饰打扮而言,演出者着旗装、皮袄等具有鲜明满族特色的服饰,手持或佩戴斜挎串铃、长鞭、腰刀等狩猎工具,表演舞队中的“鞑子官”“外鞑子”等角色。从舞蹈动作来说,抚顺地秧歌的舞蹈动作充分体现了满族生活方式,“扬、蹲、跺、盘”等舞蹈动作,在模仿满族早期骑马、射箭等动作的同时,也借鉴了熊、虎等猛兽姿态。在伴奏音乐上,抚顺地秧歌借用了萨满祭祀时的音乐,以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抚顺地秧歌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抚顺地秧歌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空间缩减

抚顺地秧歌发展空间不断萎缩主要表现在地理空间和受众群体两个方面。

从地理空间来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原本主要活跃于民间村落的地秧歌,受村落数量和规模缩减的影响,演出频率降低的同时,表演规模也有所缩小。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抚顺市乡村人口较2010 年减少约20 万人,存在“空心村”“空壳村”现象的村落约380 余个,客观上制约了抚顺地秧歌的传承发展。

从受众群体来看,大量抚顺地秧歌演员、爱好者随着城市化,从村落向城镇聚集,而在城镇中,地秧歌等民间演出管理较农村更为严格,在节庆活动外难以形成具有规模的演出。此外,城镇地区文艺市场相对繁盛,人民群众的文艺活动也更为多元,地秧歌在各种文化艺术竞争中,发展空间进一步受限。

(二)难以满足群众需求

新时期,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更为多样,对文化艺术形式与内涵的要求不断提升。就地秧歌而言,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虽吸收融合了大量的其他民族舞蹈艺术特点,但在如今的发展中,抚顺地秧歌的传统内容和艺术特色逐渐佚失,往往在演出中“得其形,不得其神”,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艺术文化需求。笔者走访调查了解到,在各种庆祝活动中进行的地秧歌表演,演员虽然穿着旗袍、马褂等满族服饰,但是舞蹈动作等却失去了抚顺地秧歌应有的独特神韵,更多地成为商业活动的噱头,难言文化内涵和艺术美感。

抚顺地秧歌作为人民群众表达生活情感的重要载体,其发展与群众参与和大众文艺创作密不可分,但在当前地秧歌发展空间萎缩的现实情况下,其发展和创新动力有所不足。

(三)逐渐濒临失传

抚顺地秧歌的传承主要为村落、社区群众整体传承,同时也保有部分的家族、师徒传承。但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影响,部分演员或家族成员分散生活,导致地秧歌的传承被打断。同时,由于部分社会群众未认识到传承和发展地秧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未深刻感受地秧歌中深厚的价值内涵,未充分重视地秧歌的传承,一定程度上导致地秧歌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受到阻碍。

抚顺地秧歌的失传还表现为人才流失。当前,政府部门为鼓励地秧歌的传承发展专门划拨了经费,但专项经费的申请难度较大,同时文艺市场对地秧歌的认可程度较低,致使部分地秧歌演员选择转行,而现有的地秧歌演出团队也难以吸引学员,地秧歌的传承发展面临“青黄不接”的现状。

(四)艺术管理水平落后

抚顺地秧歌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及各类艺术机构的扶植与推动。从政府层面来看,抚顺地秧歌2006 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文化厅)及抚顺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展开与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但由于部分政策较为宏观,难以针对性地弥补抚顺地秧歌在传承发展中的不足,在指导抚顺地秧歌开展文艺创作,推动相关艺术机构发展等方面还有所欠缺。

从艺术机构层面来看,行业协会与文化艺术公司是抚顺地秧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当前,抚顺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抚顺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是抚顺地秧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同时,抚顺地区现存地秧歌演出团体20 余家,涉及抚顺地秧歌演出管理、咨询、服务机构40余家。这些艺术机构虽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指导下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由于其艺术管理水平不足,机构数量较少且规模较小,仍难以满足地秧歌的传承发展需求。

三、抚顺地秧歌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文化保护力度

由于抚顺地秧歌已濒临失传,收集整理其佚失的舞蹈动作、文化内涵等重要内容的难度较大,因此必须要在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的牵头下开展各项抚顺地秧歌文化保护活动。于政府主管部门而言,一是要做好地秧歌普查工作,寻找和保护民间地秧歌演员、传承人,不仅要帮助他们做好地秧歌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还要适当给予他们一定的经济资助,解决好他们文艺传承和发展的后顾之忧。二是搭建好文化保护平台,要加快佚失文化抢救速度,复原其已经消失和散佚的内容,逐渐恢复抚顺地秧歌的完整性。三是要催生扶植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平,较大文化影响力的艺术团体和民间机构,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及保护政策,积极推动抚顺地秧歌在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竞争中不断发展。

(二)推动艺术内容革新发展

政府主管部门、艺术机构及艺人是推动艺术革新发展的核心力量。对政府主管部门而言,应当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注重加强抚顺地秧歌的艺术指导,确保其艺术内涵和发展脉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向,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需求同向。同时,应当注意防止地秧歌过度商业化,及时整治文艺市场中各类乱象,为地秧歌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发展氛围。

对艺术机构和演员而言,一是要在传承抚顺地秧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注重吸收和借鉴其他舞蹈艺术的特色与优点,以保证抚顺地秧歌的发展活力。二是要积极组织各类文化交流和演出,提升人民群众的知晓度,展现抚顺地秧歌的独特美感,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地秧歌保护、传承活动,以人民群众的力量,丰富地秧歌情感和文化内涵,推动地秧歌的发展创新。

(三)丰富专业人才培养渠道

抚顺地秧歌艺术人才的培养要充分借鉴现代艺术人才的培养形式,积极开展与艺术表演类院校的合作,通过艺术院校为地秧歌提供大量的优质人才。要注重结合抚顺地秧歌原有的村落、社区整体传承和家族、师徒传承的形式,保护现存的老艺人,积极组织和引导他们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确保抚顺地秧歌有序传承和不断发展。

笔者在对辽宁省艺术类院校的走访过程中发现,目前仅两所院校在授课过程中,讲述和传授抚顺地秧歌的表演技巧,但受教师自身对地秧歌认识水平的限制,教授的内容基本上浅尝辄止。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针对性地选派优秀民间艺人参与艺术教学工作,这不仅可以有效保护抚顺地秧歌的民间特色,还培养了大量的传承者,为地秧歌的发展创新赋予生机和活力。

(四)健全艺术机构管理体系

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全力扶植下,抚顺地秧歌文化机构应当进一步提升自身文化管理水平,健全和完善管理体系,以提升抚顺地秧歌在文化市场的竞争力。一是要充分运用抚顺地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地位,积极响应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的文艺需求,用足用活政策优势,确保地秧歌在艺术市场中做到商业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二是要充分借鉴具有相对成熟的管理体系的芭蕾舞、现代舞、舞台剧等文化机构管理体系,吸引和培养艺术管理人才,畅通抚顺地秧歌与文化艺术市场对接渠道,以文艺产业、文艺管理带动抚顺地秧歌的进一步发展。三是文艺机构、文艺企业要积极回归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注重体现人民群众饱满的精神面貌,使地秧歌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牢牢结合起来,植厚地秧歌的发展土壤。

四、结论

抚顺地秧歌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抚顺地区人民群众在长期劳动生活中形成的宝贵财富,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和更高精神文化追求的最佳体现。但其传承和发展长期面临发展空间萎缩,表演人才“青黄不接”等问题,一度濒临失传。从艺术管理角度来看,传承和发展抚顺地秧歌以及其他同样面临失传的民俗精粹,必须依靠政府、市场文艺机构、艺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畅通政府主管部门、文艺机构与群众之间的联系,打通抚顺地秧歌与文艺市场的最后一公里,不断推动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的创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新时代民族文艺风貌,才能充分保证其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抚顺秧歌文艺
1942,文艺之春
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昌黎地秧歌
图说抚顺琥珀(六)
□文艺范
把咱的秧歌扭起来
辽宁·抚顺·雷锋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