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琦
(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课程思政最早可以追溯到2004年上海教育界在初级教育领域的创新尝试,后来逐步扩大到高等教育领域,目前成为全国高等教育各个专业领域积极探索的教育改革主阵地。2016年末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必须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各类专业课程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8年9月《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强化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和课程思政教育能力。[1]当下,全国高校已开始全方位探索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发展。在这场高等教育的改革浪潮中,新闻传播类教育因其自身学科性质特点使其课程思政的实践更有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因此,新闻传播类相关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有责任思考并落实“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挖掘和运用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贯彻实践。《新闻采访与写作》作为新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亦不例外。
从目前的新闻传播学教育来看,作为一所地方院校,新闻学专业核心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课程思政教改面临着几个层次的困境,首先从教师角度而言,由于课程思政发展历史不长,属于新生事物,专业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外延有粗浅的认知,但缺乏系统深入的认识;绝大部分老师能够意识到课程思政教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是缺乏对课程思政具体实践路径的实践和总结;对课程思政教改有个人化、碎片化的积累,但缺乏客观性、系统化的知识储备。新冠疫情期间,教育部、新华社思政课频道以及笔者所处地方高校不断举办多个专业课程思政教改在线研讨会,邀请了多位相关专业教师介绍对于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认知和相关教改经验。整体来看全国高校对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都处在初级阶段,粗略介绍的多,精炼总结的少;泛泛而谈的多,一针见血的少;主观理解的多,客观提炼的少;只谈原则和底线的多,谈到具体方法和策略的少;结合个人授课感受的多,高屋建瓴的总结少。对于新闻传播专业课教师来说,从了解课程思政的概念,到熟练地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专业教学之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要想把专业课程思政作为一个系统性长期化建设的目标,还需要加以时日。
其次从学生角度而言,从生源角度来看,地方院校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并非所有学生首选,不少学生是由其他专业调剂而来,入学就存在对于新闻专业认知不清晰,缺乏专业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缺乏专业知识基础等问题,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发现部分学生缺乏新闻理想,对于专业知识吸收、消化比较慢,对于专业知识学习持比较麻木甚至排斥的态度,将来的就业选择首选也不考虑新闻相关专业。笔者在多年《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课堂随机调查显示,部分学生甚至根本没有浏览新闻的习惯,新闻专业学生根本不看新闻,这其中也包括研究生。还有学生每周浏览新闻次数不超过两次,很少涉及宏大主题和政治外交类型深度新闻。多数对于新闻的关注,聚焦在娱乐新闻和名人新闻上,更不用提把握新闻热点和提升舆论引导能力了,因为新闻专业知识积累缺乏,导致媒介素养较差,对网络虚假信息和劣质信息的辨识能力较低,也缺乏对网络多元化思潮的批判吸收能力,极个别学生甚至存在着新闻价值观扭曲的情况,对于新闻采访与写作基础概念的理解都存在偏差,比如对流量明星是否能够成为正面人物报道选材存在疑义,认为某些流量网红也是能够对年轻人形成积极正面的影响和传播价值的。对社会主流价值观认知不清晰等。在写作课堂实训环节表现出来的语言理解和文字表达能力更是堪忧,用外语熟练浏览新闻和编写新闻的能力更是几近为0,使用摄录机器进行新闻拍摄编辑的能力也很低。与绝大部分学生形成了知识鸿沟和数字鸿沟。
具体到学校层面而言,虽然整体对课程思政比较重视,例如安排部署所有专业按照课程思政的要求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教案等,调整了专业课授课矩阵设置,多个专业增加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力求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科研方面以设置课程思政教研、教改项目的方式,鼓励高校教师积极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组建课程思政团队。但由于地方高校新闻专业缺乏知名学术权威的引导,也较少组织相关专家、学者进校进行培训和举办讲座的机会,更没有太多组织年轻教师出外考察和培训的平台与渠道,校内新闻专业的实践平台和实践资源也有限,不太容易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新闻实践和就业机会。
针对以上困境,《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作为培养新闻学专业学生新闻实务能力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应从多个层面下手,地方高校管理层面应从制度制定上予以保障,开拓多种进修渠道鼓励教师提升自我,高校教师认真挖掘课程内容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接受专业课程思政教育。
各个地方高校不应该仅仅把课程思政建设当成短期的行为,而更应该从长远角度出发,思索如何把课程思政建设成为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有特色的利于师生共同发展的优秀工程。由于课程思政是新生事物,地方高校领导层面和管理层面应该抓紧学习,迅速提升对课程思政以及相关项目的重视程度,细化有关政策与制度,积极配合教师完成课程思政教改任务。例如,高校领导们身先士卒完成课程思政教改任务,并提炼相关经验成文,供全校教师学习。对教师制定课程必须实践课程思政的制度;加大对高校课程思政教改建设新平台的财力、物力、人力支持等,如果各方面条件允许的话,各高校也应不断完善思政教学的各类线上线下平台建设,充实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丰富课程思政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对于专业课程思政学习的兴趣。对各类专业思政进行专门化的培训,强化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和公信力,助力高校教师提升政治素养和课程思政专业素养,为思政教改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学生完成课程思政的成绩比重规定也应该有细化制定,提升学生对于课程思政以及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2]
推进任何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教师都是关键。《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也不例外。《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新闻专业课程教育因其意识形态引导性、学科天然融汇政治属性等因素而必须在教学中融会贯通思政教育。通过专业课教学进一步提升教育者立德树人意识,培养学生新闻理想,引导学生积极领悟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核心思想对新闻采访与写作提出的新要求。
在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方面,《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师首先要加强自我政治理论素养,不能割裂专业课教育和思政课程教育。宏观上,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党性原则、人民性原则、舆论导向原则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核心观念,明确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论中新闻真实性、客观性的理论局限性,深刻认知马克思提出的新闻的阶级性和新闻渐进真实的观点;同时考虑到新闻学学科的交叉性和融汇性,加强自身社会学、历史、文学、哲学等学科素养。作为新闻专业教师,除了博览新闻之外,平时要养成学习各种政策和方针、学两会报告、学时事锐评的习惯等,以独特有力的观察、思考、判断和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新闻事件、思考表象下蕴含的本质。教学中如果对思政要素有疑问,可以请教思政教师,互助互进。
对于课程思政教改而言,培养意识和奠定学科素养仅仅是基础,高校教师更要在教学实践之中多多磨炼,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首先,从内容上多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找准专业内容与课程思政教育结合点。《新闻采访与写作》几乎每一个章节内容都与政治有着天然的联系,从内容上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不难,关键是要挖掘出亮点,例如,很多教材并没有明确地向学生解释党报和都市报的区别,这一点教师可以在讲述过程之中对党报和中央机关报等定义加以拓展讲述。再者,多数教材上的案例一方面比较老化,另外一方面也与课程思政衔接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适当采用新时代新闻采写的案例,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间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品,鼓励学生参与制作,汇集成案例库。最终使学生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分析当前的新闻现象和网络思潮,结合新闻采访与写作相关技巧、规范,活学活用制作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
其次从形式上来说,课堂上“满堂灌”已经不能迎合新时代学生的学习心理,跟不上学生自主学习的节奏。绝大多数《新闻采访与写作》基础概念性知识都可以通过网络渠道获得,而且实践性较强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考核知识的标准不再是死记硬背基础概念。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应该充当的是知识的引导者,而不是填鸭式的角色。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基础概念,课堂上的宝贵时间主要用于提升思考和实践能力,通过课堂讨论、随堂测试、作品展示互评、课堂辩论、课后作业反馈等方法,形成一个良性的知识学习循环圈,测试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新闻发现力,提升学生的观察、思考、反思和批判能力。尤其在后疫情时代,各大高校网上授课已成常态化的今天,《新闻采访与写作》各种自建慕课、网络引进慕课资源层出不穷,但伴随而来的也出现了部分大学生网络逃课、网络缺课甚至网络代课现象。如何激发学生在线学习兴趣、丰富在线教学手段、监管规范学生在线学习、考核学生在线学习效果,成为所有学界普遍思考的问题。从笔者在线教学经验出发,课前一味地把在线购买学习资源扔给学生不管,指望学生自主独立完成预习任务,效果是非常不好的,即使一再强调课前预习与成绩挂钩也无济于事,必须实现在线教学资源与课堂对接才能够达到预期教学效果。例如课堂先提问学生对于在线资源的理解,课堂知识点要与在线资源相互对应。这就决定了教师首先应该对课程网络资源十分熟悉,做到胸有成竹,在课堂上有选择、有重点地使用在线资源。在在线授课方式上,还是以直播,尤其是视频直播的方式来授课,达到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这样授课既有知识传播价值,也有监督、监管作用。一节课45分钟的授课时间,必须形成严密的板块意识,前20分钟学生精力高度集中的时候,适合讲授枯燥的理论,中间15分钟适合进行知识点反思与讨论,剩下的时间适合随堂测试,下节课让学生带着测试结果课堂展示,师生互评总结提升。
《新闻采访与写作》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未来职业新闻人扎实采写功底的必需课程,一直以来关于这门核心课程的教育改革走向的争议也从未停止。“新闻院系教学方向和教学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素质。”[3]教师理应自觉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担负起为国家培养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工作者这一重要任务和使命。思政育人的教学方式尚处在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寻,一门课程的成功改革也不是靠某一个人单枪匹马就能够完成的,其效果也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担任《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老师们组建为优秀的课程思政教改团队,共同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