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理念下的产业社区营造

2022-11-12 04:15张学晨
智能城市 2022年9期
关键词:产城绿道公园

张学晨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

1 研究背景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总部园区等在全国各地陆续建成。产业园区作为促进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在快速的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目前较多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缺乏联系和融合,只注重生产功能,而忽视了生活、生态功能。这些制约了产业园区的升级、发展,使它们逐渐成为封闭的个体。但与此同时,在产业升级、创新转型等因素的驱动下,产业园区逐渐承载包括生产、生活、休闲等在内的多元化功能,园区和城市经济逐步融合,使得产业社区应运而生。

“公园城市”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和“生态文明”的城市发展观,不但可以作为产业社区生态环境提升的抓手,还是各类产业、服务空间的重要载体,从多个维度满足人们对产业社区的需求。

2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产业社区

2.1 公园城市

公园城市延续了田园城市、生态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等理念,是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的融合。公园城市也深刻体现了“公、园、城、市”四字要义的总和,“公”代表公平共享,“园”代表生态多样,“城”代表大美城景,“市”代表绿色高质量发展。因此,进一步理解公园城市的内涵,是自然、城市与人三者关系的深度融合,空间上体现为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城园渗透交互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1]。

2.2 产业社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产城空间经历了产城分离、产城串联、产城耦合、产城融合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在发展初期,产业园建设的模式多为以产业为主导传统园区,多关注产业园区的生产价值,而忽视了生活配套设施对其发展的支撑作用,造成了产城脱节、职住不平衡、产业空心化等“产城分离”现象。在全球产业升级以及城市转型发展的背景下,随着经济发展动力逐步由要素、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人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需要坚持以人为本、高质量发展,以产业为基础,融入城市生活功能。目前,我国的产业空间正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向产业要素与城协同发展的新型产业集聚区发展,不仅是复合的产业集聚,更是生活化的综合社区,包括更开放的空间、更特色的社群、更多元的功能、更聚焦的产业链。

图1 产城关系演变

2.3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产业社区需求分析

“公园城市”的理念不但可以作为产业社区生态环境提升的抓手,还是各类产业、服务空间的重要载体,有助于生产生活空间的高度耦合,实现从“产—城—人”转向“人—城—产”发展逻辑的转变。因此,需要从产业人群、企业的角度去分析产业社区的需求[2]。

(1)产业人群的需求。产业人群主要包括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产业工人、初创青年这四类人群,其中管理人员工作时间紧凑、向往优质生活、自我意识强烈,需要开放多维的交往空间,多元高端的生活设施、娱乐设施;科研人员追求高效便捷、喜欢接触大自然、爱好文化艺术,需要优美的环境、完善的生活服务、弹性可塑的研发空间、绿色的生态休闲设施;产业工人长时间机械劳动、娱乐需求旺盛,需要快捷的交通设施、便捷的体育锻炼设施、多样化的休闲娱乐设施;初创青年精力充沛、社交倾向强烈、热爱新鲜事物,需要休闲的社交空间、时尚实惠的餐厅、充足的充电自习场所。

对于以研发为主的产业社区要更多考虑科研人员的需求,以制造生产为主的产业社区要更多考虑产业工人的需求,以孵化为主的产业社区要更多考虑初创青年的需求。

(2)企业的需求。企业需求分为产业发展需求和产业空间需求。其中产业发展需求包括对区域产业集聚、创新要素、产业配套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产业空间需求包括对灵活舒适的生产空间、高品质的社区空间等方面的需求。在产业发展需求方面,大企业更关注完善的创新系统、行业论坛、协会,中小企业更关注物流、展示、物业等配套服务。在产业空间方面,大企业更倾向于直接购买用地,打造个性化、私密的园区;中小企业更倾向灵活、共享的产业空间和社区的归属感及文化氛围。

3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产业社区营造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公园城市”理念下的产业社区营造应包括:创新的工作场景、多元的生活场景、无界的交往场景,形成三生空间的融合,如图2所示。

图2 产业社区营造模式

3.1 创新的工作场景

(1)专而精的产业集群。

传统产业园区虽然对产业有精准定位,考虑了上下游产业链,但仍存在聚焦度不够高的问题。只有在细分产业领域进行聚焦,才能更加专业化,形成产业集聚的优势。比如杭州的梦想小镇,围绕阿里巴巴聚焦于互联网领域产品的研发、生产和经营,通过小空间实现了大集聚、大产业、大创新,体现了“小而精”的规划理念。因此,产业社区应依托龙头产业引领,提升在细分产业领域的显示度、配套率和竞争力,形成“专而精”的产业优势。

(2)凸显生态价值的产业空间。

依托区域生态要素,将公园城市“园中建社区”的模式作为布局指导,打造核心辐射式、带状串联式、散点分布式等“公园+”布局模式,将产业办公空间与公园进行一体化设计,实现生态景观与企业文化景观的互相渗透。产业空间布局模式如图3所示。

图3 产业空间布局模式

(3)创新的产业平台。

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模式要求创新地区的空间营造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集聚尽可能多的机构和设施,多元要素的“高浓度”使创新主体间的网络化联系更加便捷和稳固,以及触发更多开放式创新行为。因此需要打造集产学研为一体的创新驱动核心区域,主要包括企业信息共享平台、人才中介平台、投融资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同时植入孵化、公寓、创客空间等,激发园区创新活力,如图4所示。

图4 创新平台

3.2 多元的生活场景

(1)多层级的邻里体系。

构建综合型、小型两级产业邻里,其中综合型邻里半径约为2~3 km,服务人口约4万~6 万人,包括行政办公、商业综合体、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公园等综合服务设施;小型邻里半径约为1 km,服务人口约为1万~2万人,主要配套居住、超市、小学、幼儿园、书店、银行、活动中心、邻里生鲜等居住区级的服务设施。

(2)活力的未来社区。

形成集生活、学习、健康、创业为一体的未来社区,生活场景包括特色商业、健康食堂、生活体验馆、全时段物业等;学习场景包括共享图书馆、幸福学堂、创意艺术、人才交流馆等;健康场景包括共享健身、运动馆、骑行绿道、卫生站等;创业场景包括共创俱乐部、创客中心、成果展示广场等。

未来社区意向如图5所示。

图5 未来社区意向

(3)智慧的基础设施。

首先,搭建包括园区管理、建设、决策、运营、服务等各部门、各机构共享的智能化管理框架;建立统一开发与个性化开发相结合的建设模式,规范和统一信息建设和运营管理,包括所有数据资源的收集、交换、综合应用和更新,以及设施升级,与数据资源应用相关的设备和系统。

其次,建立共享智能园区的网络架构体系。围绕市政基础设施投资管理系统、政务服务系统、土地规划管理系统、经济运行决策支持系统、企业办公桌面云服务系统、环境监管系统等模块进行系统建设,逐步完善基于数据库的集成,搭建园区智慧云服务平台,提高开发区的行政效率和决策能力,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智能化管理服务水平;并植入无人超市、无人洗衣房、无人咖啡屋、无人自助书吧等无人便利设施,方便产业人群的生产和生活。

3.3 无界的交往场景

MIT研究表明,全球80%创新源自非正式连接,因此需要提供非正式交往场所,以此带来隐形的知识交换,促进创新发生。

(1)连续的社区绿道。

充分挖掘区域特色,依托现有路网、水网、公园和绿化带,以绿道串联沿线人文、地理、生态景观,形成“绿道成网、人景交融”的生态格局。如日本筑波科学城,形成了100 km的绿道,连接产业、服务设施、公园,方便了居民的出行和体验。

(2)智慧的“绿色驿站”。

沿绿道布局功能齐全、智慧先进的“绿色驿站”,融入科技化、现代化、人性化的城市建设要求。如广州黄埔开发区,则在驿站设置了站内简易座位和站外空间公共休息区域,无人售卖、手机充电以及直饮水等功能极大满足了大家的驻停需求,成为24 h服务的完整公共空间。站内及周边还设置了阅读角、免费Wi-Fi、医用急救箱、座椅、垃圾箱、宣传栏等小微便民设施。同时广泛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绿道和驿站的信息化创新应用,集成了绿道管理信息系统、共享单车管理规范系统、运动打卡交互系统和便民公共服务交互系统等四大信息系统。

4 结语

“公园城市”的理念不但可以作为产业社区生态环境提升的抓手,还是各类产业、服务空间的重要载体,有助于生产生活空间的高度耦合,实现从“产—城—人”转向“人—城—产”发展逻辑的转变。本文从创新的工作场景、多元的生活场景、无界的交往场景三个方面提出了产业社区营造的策略,以期对同类工作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产城绿道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产城融合,功能复合——上海办公大楼方案设计浅析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丘海雄 产城融合+创新驱动 海珠创新湾擎动下一个产业风口
旧改+产城业务双突破! 时代中国:有信心完成全年销售目标!
在公园里玩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千亿投资、国家战略、500强扎堆 中新知识城“产城融合”对标“世界级”
绿道 享受城市“慢生活”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