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刘锦鑫
新华社发(李建束 摄)港珠澳大桥海上日出(2019年8月7日摄)
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近10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6.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1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从53.9万亿元量级跃至11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3%上升到超过18%;按年平均汇率人均GDP从6300美元升至超1.2万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世界银行划分的高收入国家门槛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回首这10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这10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风云激荡,中国高质量发展足音铿锵,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时代在变,发展环境、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也不能一成不变。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用更高质量的发展来解决。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一锤定音。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经济标注了清晰的历史坐标。
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53.9万亿元,约占全球11.5%,但也积累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审视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粗放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循环不畅问题十分突出;放眼全球,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多点突破。
“新形势下发展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不能再走大呼隆、粗放型发展的路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适应科技新变化、人民新需要,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这样,供求才能在新的水平上实现均衡,我国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循道而行,方能致远。新时代中国经济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开启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壮阔征程。
2022年9月27日在北京展览馆开幕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中央综合展区经济建设主题区,一艘中国经济“奇迹”号巨轮模型展示了这10年的发展成就:
国内生产总值从53.9万亿元增长到114.4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万元增长到3.51万元;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4.4万亿元增长到39.1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加到31.4万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稳促进,以进固稳,在“稳”与“进”的良性互动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稳是基本盘,进是关键词。
“稳”的底盘更加坚实。
增速稳。2013年-2021年,我国GDP年均增长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3.7%的平均增长水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居世界第一,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重要的稳定器、动力源。
基础稳。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12年-2021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年均增长2.3%;近3年来,我国出口贸易逆势增长,在全球贸易额中占比提升,就是我国产业供应链稳定高效运行的例证……着力保障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我国发展的安全性不断增强。
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2022年10月11日,工作人员在“一季杂交稻+再生稻”粮食周年生产模式再生季稻测产验收现场将收割的稻谷装袋(无人机照片)
“进”的态势持续巩固。
2014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20年,我国GDP相继跨越60万亿元、70万亿元、80万亿元、90万亿元、100万亿元大关,2021年达114.4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为2012年的1.8倍。人均GDP达到1.25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
今日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服务贸易、吸引外资、国内消费市场规模世界第二。
回眸近10年中国经济发展路线图,不难看出中国经济稳健的脚步:创新发展动能增强,协调发展步伐稳健,绿色发展态势向好,开放发展迈向更高层次,共享发展持续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面向未来,作出“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战略抉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2022年8月17日,正在辽宁省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重点考察了企业自主创新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要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新华社发(国家航天局供图)这是玉兔二号巡视器全景相机对嫦娥四号着陆器成像
10年踔厉奋发,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嫦娥”奔月、“北斗”组网、“祝融”探火、“羲和”探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不曾停歇的叩问苍穹脚步见证“中国高度”;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一项项重大工程彰显“中国速度”;“奋斗者”号成功坐底万米海底,“深海一号”成为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不断刷新的纪录标注“中国深度”;全球最长沙漠公路,全球最先进的高铁、核电设备,全球最大的5G网络,一项项“世界之最”擦亮了一张张“中国名片”……这10年,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通过这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脉搏,产业升级势头强劲,创新发展态势持续,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绿色转型稳步推进,民生改善继续加强。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党的十八大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总额投入强度成倍提升,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从11.9%提高到22.4%,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
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44%。10年间基础研究经费提高3倍,国内发明专利、PCT国际申请量跃居全球第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21年的第12位,是世界各国中唯一持续快速上升的国家……
这10年,粮食单产由亩产357公斤提高到2021年的387公斤,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由14.5%提高到25.5%;太阳能光伏、风电、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先进储能等新兴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多年稳居世界第二。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传统产业也在加快升级,钢铁、煤炭、机械等行业逐步告别粗放式发展老路,走上创新驱动、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的新路。
这10年,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港珠澳大桥通车,锻压机、盾构机、发电机等国之重器接连下线,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捷报频传。科技创新支撑一批重大工程建设顺利实施,我国在战略性高技术领域积极抢占制高点。国产C919大型客机于2022年9月完成全部适航审定工作后获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将于2022年年底交付首架飞机。研制过程中,我国突破掌握了6000多项民用飞机技术,带动了整个航空工业的发展和进步。
这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由16.98万亿元增长到31.4万亿元;4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4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各怀绝技、携手并进;“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影响力持续攀升……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不断将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这10年,我国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从9.95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9.91万亿元,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占我国GDP比重从10.1%增长至13.4%,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位列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十……神州大地上,协同创新的引擎轰隆作响,一批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加快崛起。
这10年,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突破,支撑国家重大需求,为保障产业链安全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驱动的发展,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新”增添了“稳”的成色,拓展了“稳”的空间。
2015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遵循。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明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中国经济带来新气象,为高质量发展积蓄了新势能。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出发,我们要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纵横联动,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从繁华都市到美丽乡村,广袤的神州大地绘制出一幅联动东中西、协调南北方的中国经济新版图。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超过25%的国土面积划为生态保护红线,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执行情况好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连续保持“双增长”,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成为世界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在绿色低碳发展中让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加鲜明。
10年来,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优势互补性持续增强的同时,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也得到了全面拓展。
从2012年到2021年,中国外贸经营主体增长1.7倍,外贸“朋友圈”不断扩大;先后部署建设21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一系列开放新高地、试验田;成功举办进博会、服贸会、广交会、消博会等大型国际经贸盛会;中欧班列、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规模占外贸总值比重从2013年的25%提升到2021年的29.7%……这10年,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收获了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2021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达到1.15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较2012年增长62.9%;商品出口占国际市场的份额由2012年的11%上升到15%。
“在华运营多年来,3M公司切身感受到并受益于中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改善营商环境。”美国3M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迈克·罗曼说。“中国仍然是不可能也不可以错过的市场。”波士顿咨询公司中国区执行合伙人吴淳直言。宝马持续在华增资,西门子数控项目落子南京,阿斯利康宣布在青岛设立区域总部……2022年1月-8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927.4亿元,同比增长16.4%。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新时代的中国,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加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共享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原则和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形成超4亿人的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10亿人,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共享水平取得历史性进步、全方位跃升……共享发展持续加强,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走过非凡10年,我们更加深信: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指引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国经济必将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驰而不息、昂首向前。
“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
2021年全国两会,青海代表团审议现场。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廓清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认识问题。
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这是在天津市宁河区宁河镇大月河村拍摄的110千伏大月河光伏电站(2022年7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
从范围看,高质量发展是整个经济社会系统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体现出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从空间看,高质量发展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从时间看,高质量发展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都务必保持战略定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上持续砥砺奋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又跃上新的大台阶,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但我们要看到,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破解这些问题,绝非旦夕之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务必保持战略定力,长期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在“十四五”时期砥砺奋进。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进。
眺望前路,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路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各种困难挑战仍然不减。只要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定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书写新篇章,迎来更加光明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