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时代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基于《山海情》的考察

2022-11-12 02:10张婷
学习月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西海固村民农民

●张婷

加强新时代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也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抓手。2021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发展,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政策宣传和典型宣传中,落实到电台、报刊和新媒体等各级各类媒体,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农民。2022 年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推动乡村各领域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

加强新时代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此时以影视剧透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变迁具有典型的示范效应。在我国近年来好评率高、影响力大、主题鲜明以及内容聚焦的影视剧中,电视剧《山海情》能够全面呈现我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基础画像。该剧取材于宁夏西海固的真实故事,记录了这一地区一场伟大的脱贫攻坚实践,描绘了各族人民艰苦奋斗追求美好生活的众生相,也对当前我国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具有启发性价值。该剧以真实的内容、温情的风格、精良又极具艺术魅力的制作备受肯定,并获得了白玉兰最佳中国电视剧奖。那么,究竟《山海情》这部剧有何特殊之处,是如何通过地方题材揭示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关联逻辑,又如何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议题成为探讨热题?笔者试图解析其中的奥秘。

一、乡村振兴必须重视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为何要重视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山海情》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白校长不顾冷眼嘲笑,挨家挨户家访劝说家长不要为了眼前利益就放弃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机会。西海固孩子们“退学打工”现象的背后蕴含的是“改善家庭穷苦状况”的无奈,也因此引发了观众讨论:贫困人口应该如何协调当前和未来的矛盾?白校长到底应不应该坚持劝说家长让孩子继续读书?对于这一讨论其实有两大症结需要解决:一是读书是否真的有用,二是为什么要对家长进行劝说。关于第二个症结,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是“为什么要重视对于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在乡村振兴时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遵循“一切依靠群众”的必然要求

“资产阶级的和反动的政党,对目前社会主义者突然到处都把农民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感到非常惊奇。按理说,他们倒应该对这件事情没有早已发生而感到惊奇。从爱尔兰到西西里,从安达卢西亚到俄罗斯和保加利亚,农民到处都是人口、生产和政治力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开篇指出,农民在人口比例、生产发展、政治变革等方面都是重要的依靠力量,为了夺取资产阶级政权,社会主义者必须重视农民的力量,将农民问题提上议事日程,纳入革命工作范畴。农民不仅在夺取资产阶级政权、参与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必须紧紧团结和依靠农民群众。唯物史观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农民是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必须依靠农民的力量,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能够争取到更多农民的拥护,如何才能够将这支力量更好地组织并动员起来,这就要求重视并解决农民问题,尤其要注重解决农民的思想困惑和疑虑,即重视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农民认知能力的重要举措

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村入户、落地生根,农民认知能力持续提升,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政治参与意识、生态保护意识、法治意识等都有了明显增强。在对农民的帮扶中,国家不仅注重“物质脱贫”,也注重“精神脱贫”,同样也推动了农民精神状态“旧貌”换“新颜”。尽管如此,从总体上来看农民的思想认识仍然存在消极落后的情况,表现为封闭保守的思维定式、消极自卑的“宿命论”生活态度、“等靠要”的依赖心理等,《山海情》对此描绘得惟妙惟肖:当村干部动员大家移民吊庄之时,有些村民表现出了“难道政府会不管我,让我饿死?”的依赖心理,拒绝响应移民搬迁号召;当村干部携专家动员大家种植蘑菇的时候,不少农民持有“蘑菇究竟有何用途?”“种植失败了该怎么办?”等保守心理。西海固农民的思想状况是当代中国农民思想状态的缩影,这种封闭保守、消极依赖的思维习惯是受农民长期以来身居封闭环境、物资匮乏、抗风险能力差等种种不利因素影响形成的,根深蒂固、积习难改,影响和制约着农民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因此,乡村建设行动中的精神文明建设是重点工作,乡村振兴阶段仍然必须重视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乡风文明的应有之义

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是“十四五”期间的重大战略部署,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乡村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遵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目标,其中乡风文明程度反映着乡村主体农民的思想状态和精神风貌。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塑造农民积极的精神风貌。历史经验表明,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在农村工作的生命线,是推动农村各项工作的思想保障。重视和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乡风文明的应有之义,将有助于推动农业农村治理现代化进程,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建设行动,从而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大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

二、加强新时代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之路

新时代重视并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站在发展的历史新起点,直面时代新任务,以乡村振兴为底色,放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全面推进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坚定农民政治信仰,凝聚发展共识

亚里士多德指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农民也不例外,争取农民这支政治力量,必须首先坚定农民的政治信仰。农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深厚感情、认同、拥护,是乡村振兴乃至农村其他一切工作的政治保障。农民如果没有坚定的政治信仰,缺乏对于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缺乏发展共识,就难以积极拥护、主动参与到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工作中去。

《山海情》讲述了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响应国家扶贫政策,对西海固村实施整体移民搬迁,帮助西海固村民改变贫苦命运、过上幸福生活的故事。故事中的移民过程异常艰辛,村民们对村干部口中所说的“要着眼于未来”充满诸如“未来几时来?”“如何着眼?”等一系列疑惑,对于搬迁后的生活更是没有方向,出现了不少“逃跑回去”的移民户。实质上,这种现象说明政府的移民政策并未获得全体村民的信任,政府和村民之间尚未充分形成共识;或者说共识的形成还需要一个长期的、稳定的过程,有必要以沟通、教育和引导的方式来推动。此时,从理念、方法和长远利益的角度向农民传播好、解释好党和政府的“三农”政策至关重要。增加农民群体对于党和政府工作的信任,坚定农民的政治信仰,是西海固基层干部的重要工作任务。

乡村振兴新阶段,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需要坚定农民的政治信仰,向广大农民群众传播好乡村振兴战略,使农民认识到党的政策部署和国家的制度安排与农民当下以及未来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此基础上,推动农民积极参与党和国家在农村的伟大事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在参与中坚定政治信仰,凝聚乡村振兴、共谋发展的共识。

(二)激发农民主体性,提振发展信心

“主体性实质上指的是人的自我认识、自我理解、自我确信、自我塑造、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生命运动,及其表现出来的种种特性,如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等等。”从内、外因的哲学范畴来看,人的主体性当属内因范畴。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因而激发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关键。农民作为乡村发展和振兴的内因,其主体性的激发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

农民主体性的发挥是农民对自我生命及价值的觉醒过程,是农民个体“知”“情”“意”的统一过程。具体来说,首先表现为农民的“知”,即农民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价值,认识到自己需要摆脱对于他人或物的依赖,通过自身努力掌握机会命运、实现自我价值;其次表现为农民的“情”,即农民需具有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强烈欲望以及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最后表现为农民的“意”,即农民在“知”“情”的基础上锤炼自我意志、付诸行动,表现出自我奋斗的生命状态。然而,农民自我觉醒、实现自我奋斗“知”“情”“意”的统一并非是自然而然的过程,还需要借助外在力量的塑造,这就要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山海情》揭示出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产业扶贫过程中农民的自我觉醒与“知”“情”“意”的统一表达,这是我国贫困治理中形成的伟大成就。剧中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激发村民主体性,提振村民战胜困难的信心,调动村民生产主动性,带领村民艰苦奋斗,最终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为寸土寸金的“金沙滩”,这些事迹充分揭示了共时与历时语境中农民主体在致富路上的觉醒过程与行为认知的螺旋统一规律。乡村振兴新阶段,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依然面临较多矛盾或新问题,激发农民主体性,改变部分农民不良思维习惯,提振农民发展信心,增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仍然是当前和未来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三)促进农民观念现代化,夯实发展基础

新时代推进农业农村的转型与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任务。针对现代化发展,美国著名学者英格尔斯提出国家要重视“人的现代化”,他指出:“痛切的教训使一些人开始体会和领悟到,那些完善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注重乡村主体农民的现代化,尤其是注重农民观念的现代化,使农民的心理、思想和态度能够与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相匹配、相协调。因此,促进农民观念的现代化也是新时代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

《山海情》中讲述了福建对口宁夏的帮扶措施,例如选调福建地区的领导干部到宁夏挂职扶贫、组织农业科技工作者赴西海固为农民们讲授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与技术、输送宁夏地区剩余劳动力到福建打工,等等。这些措施对西海固农民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既丰富了当地村民的实践阅历,也使得村民们原来封闭、保守、狭隘的思想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农民的新思想、新观念反哺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西海固农民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较大改善,在脱贫治贫的路上向现代化靠近了一步。乡村振兴阶段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也亟需面向农民的思想观念,培育农民养成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与合作、创新与开放、效率与科学意识,坚定拥护党的领导、有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民主政治观念,培养维护公共秩序、遵守公序良俗、热爱家庭的道德观念和自觉学法、守法、护法、用法的法治思想以及保护自然环境、倡导绿色发展的生态理念,通过促进农民心理、观念、素质的现代化为农业农村的长期发展提供保障。

三、加强新时代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件易事。《山海情》本着客观、真实的原则,向观众展现了当时领导干部、知识分子等对西海固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艰难之举。道虽迩,不行不至。值得欣慰的是,西海固脱贫攻坚过程中“闽宁模式”的成功实践,也意味着对于西海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成功。

(一)坚持物质利益原则

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邓小平也指出:“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唯物史观认为物质和精神相互转化,解决物质利益问题是解决精神思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而解决精神思想问题则有利于解决物质利益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指向的对象是人的思想,根本任务是“争取人心”,无论是坚定农民政治信仰、激发农民拼搏致富的主体性,还是促进农民观念的现代化,都不能空谈思想,需要始终恪守重视并满足农民物质利益的基本原则。

《山海情》剧情之初,为了能够留住移民吊庄来的村民,村干部找相关部门软磨硬泡给移民村民们通上了电,为移民群众带去实实在在的利益。剧情推进阶段,村干部和专家一腔热忱地号召村民种植蘑菇脱贫致富,农民却担心种植蘑菇“赔了夫人又折兵”,有的村民还质疑村干部“能挣钱,你怎么不去种?”导致村干部提出的种菇倡议响应寥寥。而当有村民率先种植蘑菇实现了物质利益之时,村干部就刻意安排让其他村民看到该村民种植蘑菇带来的经济效益,由此调动了农民种菇积极性。剧情高潮部分,当蘑菇种植相对过剩、市场销路尚未打通致使菇价下滑、农民种菇积极性受到影响的时候,菌草专家不惜赔本倒贴也要守护农民的积极性。剧中还有多处重视农民物质利益的情节,切实让农民感受到了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满足。

乡村振兴阶段,做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需要坚持物质利益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将解决农民利益问题放在首位,满足农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唯有夯实农民的物质基础,才能有条不紊地做好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发挥农村“魅力型权威”的教育引导功能

马克斯·韦伯从“支配与服从”的角度解释权威,认为权威是基于正当性的支配,人们因正当性而服从支配。结合中国乡村治理的历史经验和现状,魅力型权威是传统乡村社会内部自发生成的权威力量,以长者、乡贤、德高望重者等为权威主体,乡村其他成员因尊重、信任权威主体而自愿服从他们的劝解、引导和支配。恩格斯曾经指出:“文明时代最有势力的王公和最伟大的国家要人和统帅,也可能要羡慕最平凡的氏族酋长所享有的,不用强迫手段获得的,无可争辩的尊敬。”相对于权力权威的强制性治理而言,个人魅力型权威治理则是一种自治行为,在疏解矛盾、凝聚共识方面意义重大,能够较大限度地调动服从者的参与,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山海情》中基层干部劝说乡亲们移民吊庄,许多村民吵闹表示不愿去,此时农民的思想堡垒坚不可摧。代理村主任不得已请来了老支书,老支书德高望重,很受村民尊敬,享有极高的权威。老支书首先在大会上询问了村干部移民吊庄的生活着落问题,随后带头报名移民吊庄,并劝说乡亲们“能打工挣钱就不算苦,没奔头才是苦”。在老支书个人魅力的影响下,村里的移民指标如期完成。老支书的引导和劝解对于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颇具现实意义,未来乡村振兴依然要重视对个人“魅力型权威”的挖掘和利用,同时也要立足于乡村特点和实际,注重培育新生的魅力型权威主体,进而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化解矛盾、凝聚共识、带头示范、协商调解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采用耐心细致、喜闻乐见的工作方式

《山海情》中多次真实地再现了基层干部召集村民大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动员村民移民、种菇,每次会议都有村民反对、质疑和闹腾的现象。与常见的会议严肃性相比,村民会议倒是十分“热闹”,这种“热闹”让从福建来闽宁镇挂职的干部以及科技工作者们颇为费解和头疼,村干部则对此解释说:“闹一闹,一会儿就好了。”村干部对于村民开会闹腾“一会儿就好了”的朴素经验实则是在秉承耐心细致的工作方式。电视剧中白校长面对家长“教师阻止孩子出去打工,就是为了陪教师”的错误理解仍然坚持家访,耐心地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其本质上亦是在践行耐心细致的工作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讲情理”的工作,不仅要讲明白“做什么”,同时也要讲清楚“为什么要做、怎么去做”。对于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不仅需要引导农民“去做”,还需要向农民讲明白“为什么和怎么样”,即讲清楚其中蕴含的“情理”。农民长期以来受地理空间、外在条件和贫困文化的限制形成了一定的“地方性知识”,思想政治教育所讲的“情理”和农民地方性知识形成的“情理”往往会有差距,有时甚至还会出现矛盾和冲突,加之农民本身的现代化观念较弱,素质水平、理解能力有限,这就要求做好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需要耐心细致。

喜闻乐见也是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特别关注的要素。在《山海情》中,福建来宁夏挂职的干部给村民讲话,然而无论是其方言普通话还是专有名词表达都让西海固村民“一头雾水”,当村干部充当“翻译”并且结合农民生活做出解释的时候,村民们的反应是“乐开了花”。西海固基层干部以村民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了村民的兴趣,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新时代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需要秉承喜闻乐见的工作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 年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加的形式和方法开展工作,组织活动请群众一起设计,部署任务请群众一起参与,表彰先进请群众一起评议。”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深入农村、深入农民群众,主动邀请农民群众出谋划策,充分依靠农民群众的智慧,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此过程中了解并发掘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工作方式,力戒与破除形式主义,为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猜你喜欢
西海固村民农民
一部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史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耕牛和农民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饸饹面“贷”富农民
关于西海固 我们一直了解得太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