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培旺(福建省厦门海沧实验中学语文教师)
适用话题:时代印记 文化自信 科技力量
近年来,“到博物馆打卡”“云游博物馆”已成为新的生活方式与社会风尚。
全国博物馆数量与质量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国平均每两天就有一家博物馆建成开放,年度参观人数增长至12亿人次。到2021年,我国备案博物馆共计6183家,排名全球前列,享受免费参观博物馆的人数世界最多。作为科普知识、提升审美、浸润人心的精神家园,新时代下的博物馆蕴藏着哪些力量?
毫无疑问,科技的进步,给博物馆带来了全新机遇,让其焕发创新力量。
随着展览的创新、技术的革命、教育的开展,馆内馆外协同,线上线下联动,博物馆串联起时间的珍珠,为观众打开自然与人文的浩瀚世界,照见更加光彩夺目的未来。
“无边界博物馆”永不闭馆,让公众尽情遨游博物馆的多彩世界;“打开方式”更多元,“云游博物馆”能看、能听、能学、能玩,从图片、三维、动画、科技检测等多维度展示馆藏文物精品;“在指尖游遍敦煌”,把每一位用户变成文化参与者和传播者;从考古盲盒、数字藏品到文创雪糕,满载“老古董”的博物馆在创新中不断释放“潮”力量,备受年轻群体喜爱。博物馆正通过强大的创造力不断推陈出新、自我迭代,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光彩。
科技助力博物馆的建设维护、活动设计,让藏在深闺的博物馆走到前台,走进千家万户的生活中去。
文博强大的融合力将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资源兼容并蓄,书写新时代的“丹青史卷”。“博物馆+”战略令博物馆与教育、商旅、传媒等领域跨界融合。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单位采取合作、授权等方式,研发、生产、经营文化创意产品,撬动共赢发展的契机。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和全国29家博物馆举办的“何以中国”《国家宝藏》文物特展,集纳30家博物馆的130余件/套珍贵文物——何尊、玉琮、皿方、金项饰、文渊阁《四库全书》……横跨八万里,纵贯五千年,完成顶级的思考和表达。
除了综合性博物馆之外,微主题、小受众的特色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个性鲜明,微物件里见大世界。广州市越秀区有30多家“微博”,藏身社区,服务亲民。“油灯博物馆”“电影博物馆”“地铁博物馆”等小而美、小而精的专门类博物馆人气攀升。它们专注某一内容,挖深做透,在细分领域拼贴新图景,“小众”博物馆越来越走向“大众”。
百花齐放、多元共生的博物馆传播生态频频“破圈”,满满都是“对话感”,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大众对博物馆的认知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展览”,而是“绘声绘色的体验”。
让文物服务大众,让大众亲近文物,在这种良性互动中,博物馆正在绘制新时代的文化画卷,成为国家与时代的精神家园。
素材运用
新时代下,文化自信何以落地生根?
弘扬文化自信,要有依凭载体,博物馆就是重要代表。“博物馆+”运营模式焕发别样风采,切实增强文化自信。“博物馆+校园”,可开发多样化研学课程;“博物馆+网络”,可云端看展,永不闭馆,让大众360度走近文物;“博物馆+学者”,可开展名家讲坛,让深幽的历史经纬清晰地展现在市民面前。
梁漱溟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意在指示人们,文化是极其实在的东西。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正是有万千具体领域的文化借鉴,有多种实物载体潜移默化的润泽,我们的文化才越发显示出勃勃生机。(刘梁夏/福建省厦门海沧实验中学高二17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