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仙泗
(凯里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贵州 凯里 556099)
天柱县下辖13 个乡镇和4 个街道,共130 个行政村,常住居民约43 万人,侗戏是各个侗寨的主要精神文化形态和艺术表现形式。侗戏的表演内容以侗族民间叙事说唱音乐与琵琶歌为主,也受到一些汉戏的影响,但是侗歌在其中的基调作用并没有发生变化。侗戏韵律平整,以平板与哀腔相结合,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其中,平板采用上下句结构,主要采用叙事性唱词,且含有引子;哀腔是在哼唱特色浓厚的侗族大歌的基础上,采取哀怨旋律诠释悲痛,哀腔唱词音律十分严谨,在演唱过程中伴有风格朴实的动作表演,且以对唱的方式呈现。在天柱县农村,每逢重大节日,大大小小的侗寨都会上演侗戏,侗戏已经成为侗族民间文化的主要内容。在非遗传承背景下,侗戏在天柱县的传承与发展,应以农村地区为主战场,但是,目前天柱侗戏的传承面临诸多问题。
由于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所以,侗戏主要是通过戏师的记忆进行保存,通过侗族人民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即便现在有人利用汉语拼音和汉字来记录和传承原生态的侗戏,但其不足在于传承方式单一,且只有懂得侗语的人才能听懂,这导致侗戏的传承与发展受到较大限制;并且,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侗戏在天柱县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困境更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侗戏表演朴实无华,这与侗族人民勤劳朴实的特点有很大关系。在表演形式上,侗戏主要是对侗族人民日常劳作和生活情感的呈现,表演形式较为传统。侗戏主要由侗族歌舞音乐演变而来,表演服饰以生活装为主,也有一些在生活装基础上进行简单加工和美化的表演服饰。
在20 世纪80 年代,每到正月时间,天柱县村村寨寨都会搭建临时戏台,锵锵锵锵地演唱几天,台上是花花绿绿的服装与脸谱,台下是拥挤的人群,场面热闹而温馨,这与当时当地文化娱乐方式单一有很大关系。在当今娱乐多元化的时代,很多村寨的侗戏戏班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侗戏的演绎是以侗族传统的历史文化为基础,而现代人的审美方式不断变化,当前,欣赏侗戏的人群以老一辈人为主,年轻人对侗族的悠久历史文化知之甚少,他们更多是从服饰、表演形式、语言等方面,对侗戏的艺术价值进行判断,而无法感受到侗戏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新媒体手段的进步,人们获取艺术资源的渠道日益增多,文娱方式日益多元,而侗寨的很多戏班都是草台班子,不仅没有专业的技术指导,在剧本创作方面也缺乏人才,表演形式偏于传统,难以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这都极大影响了侗戏的传承与发展。
本次田野调查以渡马镇杨柳村侗戏戏班为研究对象,笔者发现,该戏班总共有20 多名成员,但是,成员全部是村里的农民,且都是出于对天柱侗戏的热爱而聚集在一起。他们不仅自筹资金购买戏服和道具,而且利用农闲时节在班主周宗治的组织下进行侗戏排练和技艺切磋。2011 年戏班成立时,由于周宗治对侗戏的了解并不多,他通过侗戏前辈的介绍,向龙盘村著名侗戏师陈通敏学习,在陈通敏的指导下,戏班成员根据各自特点进行角色分工,并不断收集侗戏剧本,使戏班的表演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所以,杨柳村侗戏班在当地小有名气,经常被邀请去其他村寨为侗族乡民表演。
从调研中笔者也发现,侗寨会唱侗戏的人在逐渐减少,演员老龄化现象较为突出。渡马镇杨柳村侗戏班演员的平均年龄超过了50 岁,愿意学习和传承传统戏剧的年轻人很少,同时,年轻人对侗戏的价值理解不到位,很少有人愿意上舞台表演侗戏。加上戏班缺乏专业团队支撑,演员学习创新难以跟上,即便有年轻人愿意学习,也很难有机会获得演艺水平的进步。县专业剧团下乡演出是渡马镇杨柳村侗戏班学习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但由于侗寨村落较为分散,而且山高路远,县专业剧团只在文化下乡、送戏下乡的时候,才会在村寨演一场戏,这样的学习机会非常有限。
此外,农村草根戏班普遍面临经济拮据的问题。渡马镇杨柳村侗戏班在最初演出时,道具与戏服主要是东拼西凑而来,班主周宗治在2015 年东拼西凑了1.2 万元,将邻村戏班用过的戏服和道具买过来,才结束了戏班外借戏服和道具的历史。由于戏班收入微薄,人员流动性较大,而演出只在侗寨鼓楼进行,很少走出侗寨,也很少向外界展示和宣传,这更加剧了侗戏传承的困难。
同时,渡马镇杨柳村侗戏班的剧目较为古老,上演的侗戏以传统的剧目为主,比如《大破天门阵》《仙姬送子》《炮打两狼关》《穆柯寨招亲》《吞丹斩狐》等,能演的阳戏主要是《新龙船调》《刘海砍櫵》《白色娘子》等,表演剧目较为固定,更新力度不大,长期缺乏创新,也缺乏强烈的传承意识和完善的传承体系。
天柱侗戏的可持续发展和非遗保护成效的提升,首先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侗戏传承人认定与保护的力度。侗戏传承人的培养与传承,可以采取家族传承与社会传承相结合的方式。家族传承主要是指从有血缘关系的族人中挑选合适的人进行传承,例如,渡马镇杨柳村侗戏班班主周宗治的孙子目前已经6岁,周宗治将其作为自己的传人,就是家族传承。而社会传承则类似于现代学徒制,通过拜师学艺来传承,例如侗族大戏非遗传承人杨秀举是岩门大戏团的第四代传人之一,2011 年,受岩门小学校长邀请,他来到岩门小学任教,目前,他已经在当地组建了岩门村小侗戏班,并且经常到县里演出。但就目前来看,由于传承人保护机制不完善,传承人团队的专业性和稳定性不够强,在专业培训方面较为缺乏,同时,传承人的固定收入来源较少。在天柱侗戏传承人认定和保护工作中,有关部门首先要构建本地传承人人才数据库;其次要建设更加专业、优秀的侗戏研习基地,以全面推动侗戏传承和发展;最后要对传承人的相关技艺特点进行详细记载,更好地掌握传承人的年龄、技艺风格等资料。
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传承人培养机制,防止传承人流失。要发挥文化部门对侗戏传承人培养的引导作用,定期开展专业教育培训,增强传承人互相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要争取获得政策与资金支持,从政策上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下发专项资金用于传承人培养,条件成熟时还要用脱产和发工资的方式增强传承人传承侗戏的积极性。
另外,固定的研习场所能为传承人的技艺研究提供支持,也能强化传承人的归属感,使传承人有更多固定的时间用于排练,还可以引导更多村民参与到天柱侗戏的传承行列之中,因此,应注重为侗戏传承提供固定的研习场所。
虽然天柱侗戏来源单一,但是流传范围较广,很多侗戏剧目由侗族民间历史传说改编而来,不仅有形式独特的剧本结构和形式,而且有具有侗族特色的唱腔和器乐伴奏风格,这些特点在侗族风情浓郁的剧目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例如《大破天门阵》《仙姬送子》《炮打两狼关》《穆柯寨招亲》《吞丹斩狐》等剧目,都将侗族传统的传说与侗戏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具有强烈的韵律感,表达了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将新旧风格的艺术相结合,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天柱侗戏应采取新旧结合的方式,将侗戏与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对其表演形式与剧目进行创新。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结合目前大力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在侗戏创作中融入乡村振兴元素,比如,可以把在乡村振兴中作出特殊贡献、取得特殊成就和具有特殊才能的人物,作为剧本创作的原型对象,使侗戏的时代感更强,与现代人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其次,利用天柱境内得天独厚的侗族生态文化资源,加强剧目创新,把侗族人民在脱贫攻坚中的励志故事、日常生活中的感人故事,结合侗族乡土风情和鼓楼建筑等元素,与侗戏戏曲音乐相结合,以更加浓厚的自然文化、生态文化底蕴加强民族戏曲文化力量积蓄;再次,应拓展侗戏表演传播渠道,切实发挥新媒体优势。侗族人民对新媒体的接受度较高,他们热衷于侗戏的分享和互动,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既是信息内容的获取者和消费者,也是参与者和生产者,因此,侗戏戏班除了要在鼓楼戏台开展演出外,还要加强新媒体技术手段的应用,比如,通过网络直播、拍摄短视频等方式进行侗戏传播,拓展受众范围;最后,应加强与乡村旅游业的合作,将侗戏表演作为本地的一大特色,通过原生态的侗戏表演吸引游客,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增强侗族人民的乡村文化自信。
除了现有的传承方式外,还要对天柱侗戏的传承方式进行创新,在具体的创新过程中,要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加强传承资金的支持。只有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才能从根本上为天柱侗戏的传承提供物质保障。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加强对侗戏的资金支持,吸引更多的侗戏老艺人参与到侗戏传承的行列之中。同时,当地政府要加大对乡村大舞台的利用,通过乡村大舞台增加年轻人对侗戏的认知。
第二,加强传承载体的创新。传统的侗戏传承主要通过在重大节日和重要场合演出侗戏来进行,而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应切实注重发挥新媒体优势,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天柱侗戏的传承和发展。以汉寨侗戏团为例,该侗戏团是天柱县的主要侗戏剧团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间,其保留的古老剧本有20 本,包括《五虎平西》《牛头山》《寒江关》《霸王别姬》等,自编自演的还有《九龙山·姜应芳》,该戏团留存至今的26 套老旧戏服已经走过了130 多个年头,可见该戏团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持续传承的老戏团,但是,传统的汉寨侗戏传承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的,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侗戏的学习和传承可以通过网上学习和在线直播的方式进行。在演戏之前,传承人员可以从网上收集各种角色的脸谱、唱腔和动作,演出之后,演出人员可以将侗戏演出的过程拍摄成短视频上传到微信、抖音等平台。
第三,加强传承内容的创新。在当前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可以通过侗戏宣传党的脱贫政策、乡村振兴战略,也可以通过侗戏普及政府有关种植、养殖的政策,使侗戏传承的内容更加接地气,更与侗族人民的现实生活相切合,使古老的侗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此外,还可以借助侗戏入选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遗项目的契机,让传统戏剧优秀剧目进村入寨,走进社区、学校、机关等,进行多元化展演,并以网络问卷的方式收集和调研有关受众的需求,针对性地对侗戏内容进行创新、改进和完善,在保留侗戏韵味的同时,增强侗戏的生机与活力。
综上所述,在当前国家日益注重非遗保护的背景下,加强贵州天柱县农村侗戏传承与发展很有必要。本文对天柱侗戏发展中的困境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几点应对之道。在实际工作中,有关主体要不遗余力地加强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共同保护和传承侗戏这一民族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