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2个人》为例探析IP改编与话剧创作

2022-11-12 20:35郝天石
戏剧之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院团剧团话剧

郝天石

(天津市艺术研究所 天津 300050)

田水导演执导的话剧《12 个人》根据美国编剧雷基纳德·罗斯的剧本改编,这是一部表现社会问题的当代西方戏剧经典,从20 世纪50 年代第一部电影改编作品诞生至今,已经由不同国家创作了多个不同形式的版本,每次改编都会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中国也由徐昂导演集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众多知名演员拍摄了电影《十二公民》,获得了当年海外电影节的重要奖项,足见原剧本魅力之长久及其广泛的适用性。该剧巧妙地将法律问题和戏剧冲突生动性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对一桩杀人案件的疑犯是否有罪为话题中心,代表社会不同阶层的十二名社会陪审员由于自身经历和社会地位的差异所致,对疑犯的态度相差甚远,产生激烈的分歧,但是最后都回归到法律层面,客观公正地做出裁决。作为一部以法庭辩论为主体的法律剧,虽然剧作中提及的陪审员制度不是任何国家都具有的法律制度,但是所表达出的关于人性善恶、公共责任的思考以及法律精神的力量却是不受社会制度与司法制度的差异限制的,《12 个人》可以看作是一部纯粹的话剧作品,它不讲究炫目灯光,也没有尝试过多的舞台变换,与传统戏曲相近,1 张长桌12把椅子是唯一的道具,制造出略显压抑的密室空间和现实主义戏剧的第四堵墙的效果,舞美采用简约风格,简单的顶灯,未加装饰的水泥墙壁、后工业风格强烈明暗对比的场景设计,完全依赖演员的台词功力和情绪运用,把观众引入辩论的现场,这部戏的表演是考验演员剧本驾驭能力、表演功力的一个标尺,此次演绎中规中矩,无论从人物设定还是叙事上都严格忠实于原作,大胆起用一批优秀青年演员就完成了该剧的演出,该剧已经巡演至多个城市,获得好评,从这个角度讲原剧本已经达到了“戏保人”的程度,无论中外任何剧团、任何班底出演该剧均能获得好评,这既说明原作本身的价值,也说明在历经多次改编演绎后依旧能够保持长久的魅力,改编剧作《12 个人》的再次成功也可以给我们的话剧创作提供一些值得思考的内容。

一、剧作要坚持多样化、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充满正向力量

一部戏剧作品能否具有长久的艺术价值,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作品能否体现出积极的力量,话剧目前已经成为戏剧艺术商业化的代表形式,无论大剧场还是小剧场、国营剧团还是民营剧团大都选择了放松减压的搞笑话剧作为重点,因为如果从功能角度讲,绝大多数观众都是后工业化社会的一分子,繁重且充满压力下获得精神放松已经成为驱动文艺消费的唯一动力,毕竟绝大多数观众都是话剧圈的圈外人,而这个巨大的群体是市场主流无可厚非,但是话剧在当代城市文艺中的功能是不是仅限于搞笑,能否在纯粹搞笑话剧和严肃话剧之间找到平衡点,表现更有当代现实意义的内容,从而产生更高的艺术境界,由《十二怒汉》衍生出的无数成功改编剧作提供给我们一个正向的答案,该剧的成功经验提示我们,即便是在当代,话剧艺术的表现范围、表现内容依旧非常宽广,思想性和艺术性、趣味性是可以达到一致的,如果创作者认真思考还是能够创作出那种兼具广泛社会意义与传世性优秀的剧作,无论它是喜剧还是正剧,《12 个人》的表演和语言上充满喜剧性成分,但中心思想却是严肃的法律剧,可见无论剧情和表现手法是激烈还是平和,反映的内容是否处于“灰色地带”,最终都应该给人以光明和希望,严肃中渗透出喜剧元素,让诙谐和严肃交融,体现出道德和社会意义的高点,而不是为批判而批判,为暴露而暴露,把一些丑恶之事统统化为一笑。剧中12 名陪审员通过个人的台词和形体表演传达出许多关于社会生活方面的负面情绪和内容,但是故事最终的结局是法律的理性公正战胜了个人情绪主观偏激,能否做出公正判决而引发的对正义的渴望成为全剧唯一的悬念,那种悬念感牢牢地把观众吸引住,国外许多文艺作品的价值观经常使用潜移默化的方法,从而让观众从内心中默默认同了作者想要表现的内容、传达的思想。以《十二怒汉》为蓝本改编的话剧作品告诉我们在笼统的话剧概念下,还可以在主题类型上进一步细化,法律剧、职场剧、市井喜剧等等都有很宽广的开发价值。

二、关注话剧艺术本体

曾几何时,国内大型话剧的创作者把追求舞台视觉方面的刺激感当作话剧舞台呈现的潮流,近些年音乐剧非常火爆,许多话剧作品特别是民营剧团出品的话剧都呈现出音乐剧化的倾向,剧情台词不够就用歌舞来凑,搞炫酷灯光,讲低俗段子、用网络热门流行语当作所谓“创新”的噱头,演员台词和形体表演反而受到忽略,《12 个人》在回归话剧本体方面作出了非常好的示范,全剧在有罪无罪辩护之间不断转换,从对男孩做有罪推断的11:1 到全部改为无罪判定,从少数到多数再到全体,经历了无数次举证、反证、场景模拟,十二位陪审员在说服别人的同时也在说服自己的内心去改变自己最初的判断,剧中出现的大量对话和形体表演逐步将故事推进到高潮,使观众完全被吸引,“沉浸”在整个故事之中,剧中人物形象丰满而有力,令人过目不忘。

一部口碑级的作品就是应该以各种相关艺术形式呈现而不失其主旨,《十二怒汉》在剧本上也给改编者留下足够的发挥余地,《12 个人》能够获得好评其实也充分利用了口碑效应,原作品以及先前的若干个改编版本的良好口碑对改编版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一部分话剧的忠实粉丝对原作剧情和主旨思想都非常熟悉,对改编作品有更高层次的期待,关注重点转向改编质量,表演,观众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用成熟的文本改编戏剧,其成功几率要大大高于缺少知名度的新创剧本,但对于演出团体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无论是对剧本还是人物都要吃深吃透,整体把握,如果对待作品敷衍了事,很容易被观众所察觉,因为前来观剧的都是对于作品原貌有一定了解才会选择,一旦失信于观众,对于该演出团体未来其他的改编作品会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甚至有可能使该剧团的市场占有率和满意度直线下降,最后退出市场竞争,从这个角度讲更有利于话剧艺术本体,解决院团演出的质量,提升院团整体艺术水平。

三、引进、移植-改编:IP 化话剧生产满足商业演出需要

IP 化引进、移植-改编创作在影视创作和网络文艺领域已经是一个被广泛认同的概念,戏剧界认可这一概念则是近几年的事,IP 的存在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一个话题、一部小说、一件物品或者电影,包含在IP 中的几种同名同概念的艺术形式相通,组成可以循环开发的生态圈,电影-话剧,话剧-电影,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开心麻花的《夏洛特烦恼》,后来许多的剧团都参考该剧的模式,国内许多国营、民营的创作演出机构在这方面展开积极的探索,热门IP 改编已经形成了近几年商业话剧剧本创作的主流模式,2019 年火爆国内舞台的红色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也是利用经典革命电影的故事改编而成,越来越多的创作演出机构都将引进改编权(版权)—加工处理—国内巡演作为商业剧作盈利的途径,首先创作演出机构参考数据分析的结果综合评估后购买符合目标群体观众喜好的国内外文学作品的改编权,预估剧目上演后的社会反响和票房收益,综合这些分析判断去争取商业投资,从而在创作和演出阶段能够有持续的资金保障,根据获得资金的多寡决定演员的遴选,主打哪种路线,决定舞台科技手段方面的投入力度,进而再去组建演员班底排练上演,这种模式转化效率很高,产量也会有保障,满足观众对话剧数量和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一模式是“互联网+”时代下话剧商业化生产的捷径,与艺术追求的高低无关,追求最高艺术价值固然是话剧艺术发展的终极目标,但是维持剧团的日常运营与发展也必须要考虑如何增加市场收益等实际问题,不可顾此失彼。引进改编国内外一些已经成名的商业剧,在短时间内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为打造高水平原创剧目积累财富。基于成熟文本的IP 改编将会是许多转制后的国营剧团和纯民营剧团最为现实的选择,用一定数量的前期投入换取有保证的演出收益,“互联网+”时代下商业话剧的创作与宣发、营销模式也为原创难度越来越大、成功率难以预料的传统创作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以往我们难以对演出团体的质量进行监管,如果以IP 改编的模式来进行话剧创作,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刺激院团必须非常在意改编和表演质量,否则熟悉原作的观众一旦产生对改编和表演质量的不满意就会产生惯性作用,口碑的积累并非易事,需要用连续不断的高质量演出来积累,根据统计,一出好剧的口碑传播率最多是1 人传播4-5 人不等,但是毁掉这些口碑则是在一瞬间,如果将来将观众满意度和票款结合,模仿电商的实体商品销售评价体系,以艺术产品的实际质量决定预付票款的实际到账,观众不满意还可以选择退款,对于许多院团来讲损失的就不仅是口碑了,前期排演、场租等成本都难以回收,院团的维持、演员薪资都会受到严重影响,最终导致剧团解散,对于民营院团而言尤其如此,因此IP改编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升院团的演出质量,真正让以观众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深植于院团以及每个从业者的心中,成为他们谋求生存发展的黄金法则。

猜你喜欢
院团剧团话剧
2022年昆曲院团调查报告
话剧《坦先生》
话剧《二月》海报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国家优秀院团丑角专场演出暨丑角表演艺术学术研讨会综述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