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圆梦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 四平 136000)
音乐课具备很强的审美性,它本身就是美的,往往给学生带来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尤其是学生上完语、数、外等课程,下节是音乐课的时候,学生会觉得非常轻松。一些家长、老师、学生认为,音乐课不作为考试科目,并不需要主动学习,只要把课程上完就可以了。这并没有真正发挥音乐课的作用。
普通的音乐课只是一味欣赏与教唱,学生对此根本提不起兴趣,再加上部分教师不用心备课,导致课程的核心理念根本体现不出来。很多学生喜欢抖音神曲、鬼畜曲等,不喜欢音乐课学习的那些经典红歌。2020 年,笔者开启了实习阶段,担任初一和初二年级的音乐教师,只要一上课,学生见到笔者就欢呼雀跃,他们不是因为上音乐课而感到开心,而是把音乐课堂当作一种放松的活动。在音乐课上,他们不需要做题,也不需要背诵,所以他们期待上音乐课,却没有“真正地”上音乐课。
通常中学音乐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谱例(唱歌曲谱和欣赏主题等)、说明的文字、图片(包括乐器图片、演唱与演奏的图示、音乐家的肖像)等,通过整理和编排,使学生在视觉上也能感受到美。
七年级上册共有五个单元主题,分别为歌唱祖国、缤纷舞曲、草原牧歌、欧洲风情、劳动的歌。初中音乐第一节课的单元主题是“歌唱祖国”,这一单元的三首歌曲分别为演唱课《彩色的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与欣赏课《多情的土地》,它们都表达了对祖国山河与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歌曲的旋律与歌词生动流畅地表达了对祖国未来发展的关注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美好追求,让学生在这一单元中感受到祖国强大的无限美好,通过学习歌曲来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三单元主题“草原牧歌”中有唱歌课《银杯》与欣赏课《牧歌》,通过学唱蒙古族祝酒歌《银杯》,学生体验了蒙古族的歌曲风格,学习蒙古民歌的长调和短调,也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形成了初步的感受。学生能从课本的谱例中找出一些描绘颜色的字词,从而讨论这些美好的视觉形象是如何通过音乐来展示的,并且走近美丽多彩的民族——蒙古族。
第五单元主题“劳动的歌”通过学唱陇东民歌《军民大生产》与欣赏《船工号子》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并感受劳动人民的辛苦;用音乐的情感来陶冶审美情操、开发学生音乐智慧,从而让学生从音乐审美当中体会劳动者歌曲在社会中的作用。在演唱和聆听的过程中,使学生对劳动者产生敬佩之情。
下册的欣赏课比上一册有所增加,欣赏课24课,唱歌课7 课。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上册第一单元“歌唱祖国”表达了对祖国山河与中华文化的热爱,下册的“行进之歌”是一首典型的队列进行曲。学生通过学唱《一二三四歌》,对“进行曲”曲目感兴趣、参与并体验,运用饱满而又有弹性的声音将这首作品演唱出来。
第二单元“影视金曲”通过学唱《长江之歌》和欣赏《我和我的祖国》来让学生感受、体验影视音乐,让学生在参与演唱和欣赏活动的过程当中,深入理解主题歌与影视作品中使用的音乐的作用。在教授《长江之歌》的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从音乐的角度联想祖国的山川地貌、历史荣辱、文学名言佳句,结合现代的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把视与听、音乐与非音乐,直接的或间接的相互融合,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也激发学生美育的精神。
第五单元为“小调集萃”,这个单元主题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版)》的基本理念是相通的,它做到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的要求,在教学中让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等。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七子之歌”演唱2 课、欣赏4 课。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各种音乐活动,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的音乐形象以及表达的情感,通过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来抒发歌曲的情感,以此来表达音乐的审美目的。在学习本单元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够用优美、连贯、深情的声音来演唱歌曲,并且能够准确把握每个部分的力度及情感。第一节课《大海啊,故乡》这是一首齐唱形式的歌曲,表达自己对大海、对故乡、对母亲、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其速度为中速,带有二段体的曲式结构,并加尾声,学生通过聆听与学唱等方法来感受音乐的美,并掌握歌曲的节拍、节奏等音乐要素,用抒情的声音来演唱这首歌曲,感受作曲家描绘的海水的碧波荡漾,体会游子思念祖国母亲的情感,这也体现了作曲家对祖国真挚的爱。欣赏课《七子之歌——澳门》这首歌曲是中央电视台专题片《澳门岁月》的主题歌,它反映了当时的人民对祖国的无限怀念之情和急切想要回归的爱国之心,歌词是由著名诗人闻一多创作的。全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天真可爱的童声独唱,来诉说“不忘生母”的无限思念;第二部分也是高潮部分——合唱,合唱声部重复演唱“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表达全曲中心主题;第三部分是最后的情感渗透,“我要回来”反映了澳门同胞迫切想要回归的爱国之心,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七子”的含义,把祖国比作自己的母亲,如果自己的母亲被囚禁而不能回来,那种悲痛感是什么体验,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真正地理解一个孩子离开母亲的心情。学生有感而发,产生了与当时澳门民众一样的悲愤之情、一样心痛不已,在学习之前可以让学生朗读歌词,了解歌词背后真正的含义,再唱这首歌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歌曲的真谛。本单元的演唱与欣赏课体现了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中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集体主义精神”的要求,使学生赞美和歌颂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展现了学生的审美情怀。
第三单元“雪域天音”演唱1 节、欣赏4 节。唱歌课《献上最洁白的哈达》使学生对藏族音乐产生兴趣,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并探讨其民族音乐含义。书中还介绍了“弦子”:它是流行于康藏地区的藏族歌舞音乐,歌舞时队前多由男子用牛角胡或二胡领舞伴奏,故称弦子。它的结构简练,曲调优美,极富有歌唱性,曲目丰富,舞姿舒展。在学唱《献上最洁白的哈达》时需要学生感受原生态的声音,通过模仿“弦子”的风格来演唱这首歌曲。在该单元的欣赏课中,依次介绍了藏族歌舞音乐“囊玛”“堆谐”“热巴舞”;伴奏乐器:札木聂。学习这首歌曲,能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第五单元“国乐飘香”演唱1 节、欣赏5 节。唱歌课中的《彩云追月》是由任光作曲的一首民族管弦乐曲。这首乐曲以上海越剧为音乐题材,主题鲜明优美,生动地描绘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乐曲的旋律是舒缓的,把人们带进了“皎洁明月动,彩云紧相随”的诗情画意的场景之中。在学习这首作品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感受诗情画意般的意境、学会欣赏音乐并体会音乐带来的美感,《彩云追月》中主要的民族管弦乐器为“笛子”和“琵琶”,教师可以让学生简单了解这两种乐器。
第一单元“生命之杯”演唱课为2 节、欣赏课为5 节。本单元的主旨是训练学生的唱、听、动觉之间的联动效应,通过音乐的感官刺激,使全身对音乐的空间与时间产生能动反应,从而感受音乐,在体验的过程当中掌握音乐知识。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让学生能够发现、体验和表达自身的情感能力,开启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开发潜能。第一课唱歌课中的《我和你》选自第29 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主题歌。这首歌曲采用中国传统民歌中常见的五声音阶,歌曲闪耀着人性与情义的光华,以舒缓而又温情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这节演唱课可以让学生了解歌曲的人文背景,并且通过欣赏歌曲的旋律来感受中国五声音阶的变化,通过学唱的方式来体验中国的待客之道与礼仪之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其珍惜和平年代的幸福美好生活。
在学习过程中,每一册教科书都有其重点与难点,要由简到难,循序渐进。教师教学的内容应重视学生审美及其生活经验,同时,也要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设定一些生动有趣的具有创造力和表现力的内容,让学生感受美的真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不要忽略音乐的基本要素(如节奏、强弱的变化,节拍、曲式结构、和声等),这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教师应该深入挖掘音乐教学资源,不能一味固守书本。因为一味教授书本内容,学生会感到乏味枯燥。教师可以在上课前5 分钟,找一些现在比较流行的歌曲(例如抖音神曲中节奏感较欢快的音乐),将其作为背景音乐,教师提前做好与音乐配合的动作,进行课前律动,简单的热身运动能带动音乐课堂的情绪。例如,在上八年级上册的演唱课《彩云追月》时,教师在导入的环节可以着重让学生感受乐曲的意境美。教师可以用钢琴演奏《彩云追月》,把学生带入“皎洁明月动,彩云紧相随”的意境之中;再引导学生从这首歌曲的内涵出发,找一些诗朗诵加上一些舒缓的背景音乐,突出主题,让学生初步感受、理解音乐。在上课时,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经典作品,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帮助学生在学习演唱与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审美,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音乐是视听的艺术,直观欣赏是培养审美的体现。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多媒体网络技术。这些技术能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提升审美水平。同时,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