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又见西柏坡》歌词内涵及音乐创作

2022-11-12 19:11广晓燕
戏剧之家 2022年17期
关键词:西柏坡乐句声部

广晓燕

(安徽乐团 安徽 合肥 230000)

歌曲《又见西柏坡》是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在其专辑《喀什葛尔女郎》中推出的一首红色革命歌曲。有关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中诸多革命根据地的歌曲并不在少数,如有关延安的有歌曲《延安颂》、有关北京的有《北京颂歌》《我爱北京天安门》等,建国后创作的大型音乐作品《长征组歌》中也多有涉及瑞金、井冈山等根据地。西柏坡虽然作为我党革命根据地的时间较短,但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到来的内战时期。1948 年党中央、毛主席移驻西柏坡,一直到北平和平解放。党中央在西柏坡的这段时间里,指挥并发动了著名的三大战役,并在1949 年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所以西柏坡作为我党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不一般的地位,而歌曲《又见西柏坡》是目前唯一以西柏坡为主题的红色革命歌曲,也体现其不同的艺术价值。

一、《又见西柏坡》歌词中的红色内涵

《又见西柏坡》这首歌在戴玉强专辑中作为独唱歌曲首次推出后,又被作曲家改编为四声部合唱歌曲,所以目前有两种形式存在。该歌曲的歌词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以相对舒缓的情绪回忆在西柏坡的点点滴滴,后半部分歌词指向专一且强烈地表达情感。前半部分歌词采用上下句形式,首句“我们曾在西柏坡眺望,眺望神州生生不息的灯火。”歌词上采用“鱼咬尾”的方式,上半句结束词“眺望”作为下半句的开始词。随后“我们曾在西柏坡思索,思索即将告别苦难的中国。”同样在“鱼咬尾”创作笔法的基础上,以“uo”押韵结束上下半句,在语言上更具美感。作为歌词的前两句,视觉上呈现“眺望”到“思索”由远及近的逻辑关系,生生不息的灯火和告别苦难的中国在时间上呈现出了由近及远的规律,且内涵更为深刻。生生不息的灯火代表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几千年的文明中无数的灾难、战争等历史浩劫,却不影响中国总能战胜劫难而兴盛。即将告别苦难的中国是立足于当下的环境对革命的未来前景充满希望与信心,苦难即将过去,伟大时代即将诞生。看似简单的两个上下句,不仅存在维度认知上的解释逻辑,还在第一句和第二句更高地体现出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的必然逻辑,歌词关系互为表里。

随后的歌词仍然采用上下句的形式,“我们还在西柏坡向人民诉说,要把谦虚谨慎的作风牢记在心窝。”该句采用解释说明的方式,以第一视角讲述革命者在西柏坡面对人民诉说我党的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并同样在语言上押韵。“我们也在西柏坡向历史承诺,要用艰苦奋斗的执着改变山河。”同样为解释说明的关系,但政治站位更高,并且提高到了时间的维度,不仅对当下的人民群众负责,更对中国的历史与民族负责,以持之以恒的艰苦奋斗去改变世界,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也和国际歌中“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形成呼应。随后伴奏中的合唱部分重复第一部分歌词为过渡,然后进入歌词的第二部分。“啊!风雨岁月,早已从容走过。西柏坡留下了一首真情不变的歌,真情不变的歌。”第二部分的首句歌词,风雨岁月早已从容走过,巧妙地表现出党中央对眼下局势的信心与乐观,真正的风雨岁月是指从近代以来到抗日战争结束这几十年中国的苦难,而共产党人在这个过程中历经艰险却也从容地一路走过。“西柏坡是一首真情不变的歌”一句代表着共产党人从1921 年诞生至今都不忘初心,始终站在劳苦大众、工人农民的立场上,为他们谋福利,谋福祉。真情不变的歌便是他们不忘初心,牢记始终的责任担当。“啊,美好未来,道路仍坎坷,西柏坡正激荡着一首与时俱进的歌,与时俱进的歌!”通过前面的回望过去,时间角度来到展望未来。毛主席有一句名言:“战略上鄙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在第一部分歌词中,“思索即将改变苦难的中国!”一句是对局势的自信和乐观,而此刻的“道路仍坎坷”便是指出,获得全国性的胜利其过程仍然是艰难的,代价仍然是很大的,付出鲜血与牺牲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共产党人绝不会因为对前景的自信与乐观便轻视敌人和局面,党中央仍然会在西柏坡谨慎仔细地运筹帷幄,对前线的每一名战士,对后方的每一位群众的生命利益和财产利益负责任。面对瞬息万变的局势,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态度便是“与时俱进”在当下的表现,同时也在更高层次上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战略的思想,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中进行的,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前进式的。正是有了对革命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的理解与应用,党中央在西柏坡制定的每一个战略、每一个决定都是科学合理的,这些思想与计划带领着无数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打赢了内战,最终得到了全国性的胜利。该歌曲虽然歌词通俗易懂,但是其内涵却深刻不凡,站在不同角度通过不同维度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并且从根本上表现出西柏坡这个革命根据地对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重要性。

二、《又见西柏坡》音乐创作特征

《又见西柏坡》这首歌曲首先作为一首男高音独唱歌曲出现,后又被改编为合唱版本,不同的版本在音乐的很多细节上存在一些差异和不同的魅力。该歌曲虽然为现当代音乐作品,但它仍然属于中国民族音乐的范畴。调式方面,该歌曲采用了羽调式,其音阶为七声雅乐音阶,加入了变徵和变宫两个偏音润饰。在其合唱版本中,也充分发挥了三度和声以突出多声部合唱的纵向音响效果,同时偏音在合唱版本中发挥了更多的作用,比如构建协和及对比的纵向和声等等。歌曲节拍前后一致为4/4拍,轻重缓急有序进行,既能娓娓道来,也可感人抒情。

(一)调式调性特征

《又见西柏坡》在整体调式调性布局上颇有特色,既可以从中看到中国民族音乐的传统元素,也可以看到西方作曲技巧在其中的应用。歌曲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体系五声调式中的羽调式,旋律上采用雅乐音阶,在其他声部中也出现了清角音等构建大三和小三和弦。五声调式中,羽调式应用比例很高,羽调式温柔委婉适合抒情性音乐创作。该歌曲采用羽调式呼应了歌词中的各种情绪,既可以表达歌词中对中华民族历经苦难的忆苦,也可以表现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冀的思甜。而七声音阶的应用,是基于对该首歌曲为现当代音乐的一种设定,无论是歌词中涉及的历史还是创作该作品的时期,都相对于今天是很近的,所以更多音级的存在恰如其分地给予了音乐创作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度,使旋律部分的创作更加丰富,使其他声部的创作有更多选择。独唱版本前后调性统一,而合唱版本却经过了几次转调,起始调为d 羽,后经过g 羽、c 羽和f 羽,最终回到d 羽,所有的转调建立在同主音的范围内,形成异宫转调。调性的转折构成了五度循环圈,五度循环圈无论在中国传统音乐体系还是西方音乐体系中都是很常见的转调方式,转调音效自然平稳,且可以顺利地回到原调,形成前后调性统一。调性的前后设置配合了歌词中的前后情感对比和递进,收尾调性统一也体现除了歌词情绪的前后呼应。该歌曲调式情绪稳定,调性丰富有规律,与歌词的配合相得益彰,在音乐方面充分与歌曲情感内涵相呼应。

(二)旋律特征

该歌曲的旋律形态整体呈现波浪式进行,在各个乐句和乐节中又能表现出递进的层次区别。歌曲的情绪强度不同于生活中的男女情感,而是更高层次的信仰热情、民族热情。旋律创作中,有大量的四度以上跳进凸显这种高层次的热情。旋律的腔音列构成并不复杂,以大腔音列、窄腔音列和小腔音列进行融合应用创作,在多个音列共存的灵活搭配下,旋律虽简约却灵活丰富。在歌曲合唱版本中,旋律中出现偏音变徵,和前后音形成小三度音程。而在其他声部中,往往偏音清角,和旋律中的羽音形成大三度音程,构成协和的纵向音效,多声部合唱的和谐感更强。

(三)音乐材料特征

歌曲前半部分的四个乐句音乐材料分别对应为a、a1、b、b1,各自形成重复性的上下句,正如前文所述,两对上下句皆为前后解释说明的逻辑关系,如同一问一答,重复性乐句的使用恰好对应了这种逻辑关系。而a 和b 音乐材料的对比,有效地区别出两组上下句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维度进行叙述的。“眺望生生不息的灯火”和“思索即将告别苦难的中国”分别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不同的维度叙述,音乐材料的区别不仅对应了歌词中内涵的不同,同时也丰富了音乐创作和音响效果。歌曲后半部分的前两个乐句仍然是重复材料的关系,形成c和c1 的关系,但比之前面更有所突破。由于此处歌曲进入到推进高潮的部分,旋律上需要递进至歌曲高潮,所以c1 乐句是对c 乐句的上六度模进,如此高度数的上行模进是十分少见的,但在音乐中却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由低至高的音乐情绪过渡,并且模进这种手法最大的特点便是可以十分自然流畅地将音乐进行正向或逆向过渡,快速且自然,由此来到歌曲的高潮处。随后的高潮部分同样形成两组重复性音乐材料的乐句连贯,仍然是通过上行模进的方式形成有层次的、递进的和规律的音乐情绪上扬,逐步推进至音乐情绪最高潮。整体来看,该歌曲通过宏观上音乐材料的对比达到歌词内涵的区别,通过微观中重复性音乐材料的乐句来体现逻辑,利用模进进行音乐情绪的过渡。通过这些方式,极大地扩展了歌曲的音域,使音乐的创作空间充足,并且巧妙地将歌曲中不同层次和不同维度的情绪充分体现。

(四)腔词关系特征

《又见西柏坡》这首歌曲既具有叙述性又有抒情性,所以其腔词关系相对多样,但是也规律明显。大部分情况下腔词关系表现出明显的一字一音特征,但是由于歌曲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节奏形式区别明显,前半部分的腔字往往对应四分音符的一音,而后半部分节奏缩短一倍,每个腔词对应八分音符一音。前半部分抒情性更强,后半部分叙述性更强。而歌曲的高潮处,衬词“啊”采用了拖腔的形式,一字长达两小节,并且对应多个音符和多个节奏型,形成明显的一字多音腔词关系。多种不同类型的腔词关系皆在该歌曲中有所体现,丰富的类型充分在歌曲中担任不同的作用,从而充分地将歌曲中不同逻辑、不同层次和不同维度的情感表达出来。

(五)多声部特征

该歌曲无论是独唱版本还是合唱版本,其多声部的设置都是颇有特色的。戴玉强的独唱版本中,在间奏部分采用的合唱的方式,男女声对唱和同步合唱相得益彰。该歌曲采用中国传统音乐的羽调式,但是多声部创作中充分采用了西方音乐三度叠置和弦的方式。合唱版本中,男高音和女高音声部在节奏型和腔词关系的情况下,音乐部分采用大三度的方式形成对比。这种音程关系十分协和,且纵向音响平稳柔和。而男中声部和女中声部却以大二度和小二度的音程形成不协和的音响效果,以对应歌词中苦难艰辛的历史进程。合唱版本的间奏部分,男女采用轮唱的方式,此处的多声部融入了对比复调的元素,音乐上形成了明显的区别,仿佛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的立场对西柏坡的历史和情感进行诉说。该歌曲的多声部设置丰富多样,完美地呈现出人们对西柏坡的情感表达与它作为党中央根据地的历史意义。

三、结语

《又见西柏坡》作为目前唯一以西柏坡为主题的红色主旋律创作歌曲,它的独一无二不仅仅体现于歌曲的存在,更多的是在于其歌词的逻辑与内涵、音乐创作中的诸多特色。该首歌曲以其自身的专业元素表达出西柏坡作为党中央根据地的历史与情感,以音乐的方式诉说了那个时期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以及中国共产党在那个苦难的时期对中华民族的责任感,对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使命感。因为这首歌曲,无数的音乐专业从事者和音乐文化爱好者得以更深刻地理解西柏坡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理念。红色精神在这首歌曲中充分体现,主旋律精神通过《又见西柏坡》这首歌曲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猜你喜欢
西柏坡乐句声部
一生为客恨情多
西柏坡精神引领实现“中国梦”——期刊中心党支部赴西柏坡参观学习感言
西柏坡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钢琴演奏中划分乐句的方法及表现乐句的策略
多声部视唱训练研究——以《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为例
风雨西柏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