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丽莎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 100024)
《太阳照常升起》是由姜文导演执导的文艺片,采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以全知视角叙述着“疯、恋、枪、梦”四个单元,被誉为中国唯一的一部现代主义电影。而现代主义意味着颠覆、打破、晦涩、隐喻,四个单元的疯癫叙事交叉重叠,形成了姜文独特的艺术风格。《太阳照常升起》并不仅仅是一部现代主义电影,也是一部艺术片。而艺术电影最大的创作规律以及特征是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或者叙事方式,有着极强的隐喻色彩,往往揭示着深刻的哲学意蕴。那么姜文的电影与含蓄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含蓄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审美崇尚、审美模式,而且是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共同民族心理的反映,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和艺术发展的基本特征。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儒家认为立象以尽意,为了表现我们所要表达的东西往往需要借助一个象,也就是一个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进行阐述;而道家则认为言不尽意,也就是说形象往往很多时候并不能真正把我们心中所想的意思表达殆尽,而这时便需要我们自行去体会和感悟,主张妙悟。而笔者认为道家的观点之所以不能完全表意的原因和结果便是因为含蓄的存在,这种属于中国人骨子里的精神与性格的存在。穿越历史长河,回到刘勰的《文心雕龙》:“夫隐之为体,义主之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随后到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之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再到欧阳修《六一诗话》引用梅尧臣之“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皆是对含蓄的赞美与解释。含蓄并不是故意藏着掖着不写出来,而是有些情感难以诉说,有些感受难以名状,这些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象外之旨所建构出来的意境成为了中国艺术的代表,也成为了中国人骨子里的性格,话不说满是为了蓄势而发之后的拼尽全力,也是为了留有余地,以便保留有想象的空间,因此含蓄成为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从有限之中去感受无限。试想一下,曲径通幽处的神秘;园林移步借景的雅致;绘画中的有画处多属赘疣;这种虚实相生的景象不正是含蓄吗,这种通过有限景物去联想无限意蕴和情思的特点不正是中国艺术文化的核心之处吗?
和文学相比,影视有着更加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省去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和绘画相比,影视有着独特的声音可以去述说,同样也省去了众多的想象空间。和建筑相比,影视的视听语言打破了这种立体性,又为人们省去了更多的想象余地。那么这样一种艺术还有含蓄的存活余地吗,还能够发挥出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思想吗,答案是肯定的,即使人物形象具体而生动,但是人物的语言、行为乃至结局都值得观众去思考,去填补;每一个道具并不是偶然地出现而是别有用心的安排;每一帧的画面之后都隐藏着导演无限的意蕴去表达。
所以,含蓄是一种人物行为的克制,是每一句台词背后的无限深意。同样是疯妈喊的两句话,细细品来,第一处:1958 年,“阿辽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了,他一笑天就亮了。”第二处:1976 年,“阿辽沙,别害怕,火车在上边停下了,天一亮他就笑了。”他笑天就亮了代表着人为主观的成分,而天亮之后人笑代表着自然的力量。联系当时的年代来讲,这很明显是一种政治上的隐喻,从1958 年到1976 年,结束了漫长的黑夜与疯癫,迎来了真的光明,所以天亮了,而每一个迎来新生的人都开心地笑了。在姜文的电影中人物的对话就像是对弈,一来二往,每一句都特别值得细细琢磨。同样是疯妈片段之中的“你没懂不能说你没看见”这句台词便是说给那些没有看懂姜文电影的人而说的,也是对政治隐喻的一种回应。封建社会之下,皇权使得众多文人并不能直接地说出内心所想,往往需要一个“象”来表达自己内心所想,从而让读到的人意会。此处也一样,姜文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自觉来源于勇敢地把错误摆出来去反思,去直面错误。所以含蓄,是每一处台词背后深深的内涵,是导演的双重隐喻。电影理论家帕索利尼曾说“电影靠隐喻而生存”。的确,电影的时间有限,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却是无法用数量与时间衡量的,只能将很多想要表达的东西节减,让观众去填补,这时候对于细节的把控就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含蓄还是一种细节的隐喻,通过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与道具等细节得以彰显。首先从宏观意义上说主题部分,第一个要探讨的主题为“性”。我们首先看四个故事之间的三个连接点,疯妈故事的结尾是小队长去接人,疯妈消失,只剩下水中漂浮的衣服。随着《美丽的梭罗河》歌声过渡到第二个片段,在第二段结束之后依旧由《美丽的梭罗河》为过渡点,伴随着小队长接到下放改造的唐叔开始,再次出现疯妈漂浮在水中的衣物。在三个片段之中都由该片段贯穿,在衣服上边的鱼鞋,鱼鞋代表着女性的女阴部位,是性的代表,是在隐喻即使人死了,性还在。而反观这三个片段,疯妈找鞋,是性生活长期得不到满足;食堂揉面的五位女性明知电话中尽是污言秽语却一个个都要去接,仍然是时代对人性的一种压抑,尤其是对性的压抑,林大夫即使每天湿漉漉的,仍然要靠着小计谋来说出自己的爱意;在小梁死后,他身上的辣椒、南瓜、苹果等都具备男女生殖器的隐喻,是全片之中性隐喻最多的一个部分;第三个片段中唐叔每日带着孩子上山吹号、打猎,唐婶的性欲望是由小队长来满足的,是最直接和赤裸裸的隐喻。在这三个片段之中都贯穿了性这个主题,并且隐喻着一种性压抑与性匮乏。
第二个主题为宿命论,体现在影片之中则为在“疯、恋、枪、梦”这四个部分中每个部分都有人死亡的事实。疯妈在不疯之后消失不见;小梁在冤情平反之后死亡;小队长在探求天鹅绒究竟为何,也就是探求真相途中被乱开枪、生活不检点、占有欲强烈的唐叔打死;李不空与俄国女人不清不楚,珍藏着三个辫子也隐喻着他一生中的三个女人,不明不白、不清不楚的死亡。这不仅是一种时间上的政治隐喻,也代表着一种宿命。颠倒的顺序使得故事的开头变成故事的结尾,新的生命诞生,这样的叙述策略,暗含主题。“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
其次从微观上来看,在每一个片段之中都有着众多的隐喻。“疯”片段中,疯妈把算盘往天上扔,掉下来之时算盘破碎,有一颗珠子落入了汤水之中,从政治经济层面来讲,暗示着当时的经济就像是算盘一般,分崩离析,并不乐观。疯妈为小队长建造了一个石头筑成的爱巢,女性子宫的模样,其中有着各种各样被拼凑起来的还原物件,但是在小队长打喷嚏之后接二连三的破碎,隐喻着即使有些东西看起来还算完整,却早已不是原样了,其中的缺口永远没有办法真正弥合。就算是亲妈的子宫也无济于事。
“恋”与“枪”片段之中,唐叔的小号代表着暗号,代表着作为男性的进攻,代表着杀戮。唐婶说“知子莫过母”,唐叔不打正在孵化小鸟的母性动物,仍然是在说女性,但是联系在一起的仍然是因为子,孩子或者幼崽,而男性仍然是主导者,决定女性是否有子,决定是否杀害。所以含蓄,是一种有限画面之后的无限意蕴。但是画面的形式永远是与画面本身想要表达的内容紧密相连的,就像是不存在脱离实践的理论,画面的形式与内容也总是密不可分。《太阳照常升起》的画面始终有一种革命浪漫主义气息,魔幻现实,时时刻刻都在告诉观众这不过是戏而已,图一乐儿也好,看明白点东西也罢,不必过分纠结。姜文电影的观看始终需要有一种不问主人公为什么这么做的精神,仅仅去看画面表现给你什么,你捕捉到什么。
在“疯”片段之中,小队长站在丛林之中撒尿,一个裸男的背影,在大自然的画面之中,给人一种蓬勃生命力之感。不仅是在这部影片之中,同样在他最新的电影《邪不压正》之中,彭于晏饰演的角色仍旧有着裸背影在房顶上奔跑的画面,当男性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便有着无限的生命活力。
而“恋”环节之中重现了那个时代被遮蔽的女性的内心世界,人们看到的不再是“男性视角”下、政治视域里被改写的女性的身体,而是情感、欲望的身体。一边唱歌一边揉面踢腿的女劳工;林大夫湿漉漉的身体,看到小梁包着的手指的姿态,被男性隔着幕布捏屁股之时的享受;小号吹响之后前往唐叔房内的样子;还有小梁在医院之内向他表白的女性,仅仅是为了听男性说一句和性有关的话语而悸动,这些画面连成一片就是一个女性内心世界。
其实与其生拉硬扯般地将片中主人公强加为一体,不如承认《太阳照常升起》本来就是一个梦,一个故事,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在凝缩机制作用下,以外显的多个形象表示出来了。这是一个关于宿命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性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梦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狂欢的故事,这是一个“疯癫”的故事,这也是上帝送给姜文的礼物,仅此而已。如果观众能在观看的过程中看懂些什么,体会到猜谜的乐趣,并且还从画面的形式本身体会到了一些美感,获得了身心的愉悦或者痛感的释放,这部电影就是有意义的。
姜文的电影还是具有一定的观众门槛的,因为姜文本身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来说,有着自己想要表达内容的使命感与情结,所以很多普通观众,包括学这个专业的同学们经常表示并不能看懂,这也是鞭策我们去了解更多的文化内涵与思想的过程,也是我们艺术教育作为美育核心的一个体现,通过电影去了解更多的历史、更多的文化,去体会中国人的含蓄、豪迈,然后努力做一个更饱满的人。但是我们始终要记得我们永远只能接近但并不能够穷尽其思想,不要钻牛角尖地去学习、去体验,就是我们学习的意义,电影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