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洞见Allergy
作家摆渡人曾问他的大学教授:“什么是理想生活?”
教授的回答,引人深思:“到了某个年纪你自然就会顿悟,身外之物根本没那么重要。低配人生才是最踏实、最稳定的。”
过去,我们总以为人生就是要追求“高配置”的生活——高配的车子、高档的住所、风光体面的工作……如今半生已过,才慢慢明白,人若是太过于追求“高配”,终会不堪重负。
适当减减配置,才能活得更从容。
01
《肖申克的救赎》一书的作者斯蒂芬·金,有一个“小桌子理论”:他写作的时候,只需要一张小桌子,一平方米大小,学生桌模样。桌上摆放的物品也很简单,一盏足以照亮桌面的小台灯,加上稿纸或者电脑,再无其他。
当他成名后,他曾尝试过给自己换一张高级书桌,胡桃木材质,宽大如单人床,只为凸显自己“一流作家”的身份。
如愿以偿的他,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乐。坐在豪华桌子面前的他,灵感全无。不久之后,他就放弃了这张桌子,回到了他那简陋的小桌子前。
很赞同一句话:“你占有支配物质,也会被物质所占有支配。”居里夫妇结婚时,他们的会客室里只有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椅子。居里的父亲知道后,准备送给他们一套家具。但居里夫人拒绝了:“有了沙发和软椅,就需要人去打扫,在这方面花费时间未免太可惜了。”
丈夫对她说:“不要沙发也可以,我们再添一把椅子怎么样?客人来了也可以坐坐。”居里夫人还是不同意:“要是爱闲谈的客人坐下来,怎么办呢?”
最后他们决定,不再添任何家具了。别人眼中的空荡,却正如他们所愿。
其实,生活就是这样子,只有舍弃一些非必要的物件,才能做到起舞轻盈。
物质低配,并非让你压缩生存空间,降低生活质量。而是找到一个最适合的生活方式,过着舒心、从容,还有盈余来享受精神生活。
人到中年,最好的生活状态,就是低配生活,高配灵魂。少买一件新款的衣服,多读一本书;少买一个高档的家具,多听一门课,于删繁就简的生活中,修出丰盈的内心。
02
人生以中年为界,年轻时,要驾驭欲望,让它成为自己的动力;到了一定年纪,就要克制欲望,知足常乐,感受人间至味清欢。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农夫想买块地。卖地的人对他说:“想买地没问题,只需缴纳1000元,你用步子圈出多大的地,那块地就全部归你。”但他有个条件:只给农夫一天的时间,如果农夫不能在最后一刻回到起点,那么他一寸土地都得不到。
农夫越想越觉得划算,果断交了钱,签订合约。第二天一早,农夫就出发上路了,一直往前赶路,片刻都不歇息,一直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黄昏的时候,他才意识到得赶紧回去,三步并作两步往回跑,但没能及时回到起点。
最终,他一寸土地都没能得到。
苏格拉底曾说:“知足是天然的财富,欲望是人为的贫穷。”很多时候,人生万千烦恼,不是所得太少,而是想要的太多。如果欲望大于能力承受范围,你就会付出承受巨大的压力、焦虑的代价。
低配的生活,其实是一种放下。放下浮躁的心,放下繁华的景,放下求而不得的欲念。
如此才能减轻心的负累,活得坦然自在。
正所谓:少欲则心静,心静则事简。
03
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中写道:“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孤独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独自的生活。”
人在年轻时,总喜欢给圈子做加法,热衷于搭建各种人脉。等待中年以后回头看,发现能留在生命中的,也就那么几个。
《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一书中,作者李尚龙说自己曾非常迷恋社交,也有很多牛人、大咖的联系方式。他常常给这些人送礼物,还陪聊,以为大家感情很好。但后来,当他遇到问题去请教他们时,得到的回复往往是三个字:“我没空。”
这时,李尚龙幡然醒悟:“除去彼此的感情,能让对方帮自己的根本条件,是你能提供等价的回报。”
自己不优秀,认识谁都没用,所谓的高配圈子都是假象。况且,人到中年,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去攀附所谓的牛人圈子,哪有时间去提升自己呢?
与其讨好攀附高配的圈子,不如过好自己的人生。
04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曾有位学生去教授家做客,发现教授家很小,里面还堆满了书,根本没地下脚。于是问教授:“您现在声名在外,何必要蜗居在这里过艰苦的生活呢?”
教授回答了一句话,让他永生难忘:“艰苦吗?可是与书相伴是我一生最想过的生活。”
低配人生,不是要衣衫褴褛,吃糠咽菜。而是更加重视内在的修养,重视精神的成长,灵魂的丰富。只有克制自身欲望,不受外物影响,才能真正地回归本心,感受生命的真谛。
这种低配的人生,其实是高贵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