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孩子是一个普通人开始

2022-11-12 01:58刘瑜
海峡姐妹 2022年2期

文/刘瑜

不确定性是社会进步的代价

不确定性本身不一定是坏事。某种意义上,它是现代社会的特征,是社会进步的代价。

在古代,生活没有不确定性。未来就是对过去的不断复制。你爷爷是铁匠,你爸爸是铁匠,你也是铁匠。

但是,在过去200年间,各个国家经济曲线普遍直线上涨,人类社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恰恰是不确定性,为我们带来更多机会,更多可能性,也给我们带来很多焦虑。

大众教育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保障机制,因为人们需要通过大众教育来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能,以应对现实中的各种风险。

但是问题来了,在知识储备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恶性竞争,即“军备竞赛”模式。它包含两个大众认知——学历越高越好,技能越多越好。

恶性竞争里成长,容易长成一个“空心人”

教育的这种“军备竞赛”模式,后果是什么?所有人都疲惫不堪。

你的孩子10点睡,我的孩子11点睡,他的孩子12点睡。你上两个补习班,他上四个补习班。

前段时间我在一个妈妈群里,看到一则转发的新闻,讲的是一位文科出身妈妈,为了辅导孩子考大学,硬是把自己锻造成一个理工科的“学霸”。

我当时看完这条新闻后就在妈妈群表态,我说我已经想好了,我们家孩子以后就让她开个奶茶店得了。结果其他的妈妈纷纷表示,他们的孩子也要开奶茶店。我就意识到,看来这个奶茶店竞争也非常激烈,我们家的孩子还是开煎饼店算了。

这种恶性竞争在我看来,会有几个后果。

第一,它是对男女平等的伤害。无数的职业女性本可以在事业上绽放,结果却因为被卷入这种恶性竞争,不得不把大多数的精力放在孩子教育的“军备竞赛”中,放弃自己的事业。

第二,它是对家庭关系的伤害。本来非常和谐的家庭关系,因为你要逼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导致家庭关系鸡飞狗跳。

第三,它是对教育公平的伤害。到最后你会发现,教育很大程度上,拼的是父母的财力。如果你能上得起最好的私立学校、国际学校,那么你的孩子就有前途。

最后,这一切最大的伤害是对孩子的副作用,包括青少年抑郁症、焦虑症,甚至自杀的低龄化趋势等。

一个孩子,怀着对世界的无限憧憬长大,结果,我们所有的大人合谋起来告诉他:你的前半生存在的目的,就是考试。孩子难免觉得了无生趣。

在这样的恶性竞争里成长,很容易长成一个“空心人”。虽然习得了十八般武艺,但完全不知道到底该做什么。

人生并不是越高、越快、越多就越好

如何缓解教育“军备竞赛”的压力?首先,认识你自己。这可能比你认识世界,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技能更加重要。

我们的教育,目标往往是让孩子获得更多技能,但很少鼓励孩子去思考——我是谁?我最适合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最喜欢干什么?很少鼓励孩子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

人生是否真的是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得到的越多越好?我很怀疑这一点。我觉得,人生的目的并不是越高、越快、越多,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一个人如果因为高密集的补习或者昂贵的咨询服务上了有名气的大学,大学四年都在凤凰群当中当个凤尾,未必有利于他的成长;

一个自由散漫的人,因为听父母的话考了公务员,无论升到处级或者厅级,他可能每天都会觉得自己在穿一双不适合自己脚的鞋。

为什么现在青少年这么多抑郁,这么多焦虑?就是因为这种错配。很多人根本不是从自己的兴趣、性格、特点出发去选择专业、去找工作,而是学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干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走别人的路,让自己说去吧”。

所以,我们的教育不是鼓励年轻人发现自我,而是逃避自我。从独特的自我逃向平均的他者,个性逃向潮流,从冒险逃向安全。

如果你问家长为什么给孩子报兴趣班?是因为“别人都报了”。如果你问大学生为什么选这个专业?是因为“好找工作”。如果你问职场人为什么干这个工作?是因为“稳定、收入高、让父母放心”。哪怕你换一个工作,也不是因为你喜欢这个新的工作,而是因为你太讨厌上一个工作了。

所以,你的人生就是无穷无尽的逃跑。

往人多的地方扎,只会是踩踏式竞争

但是,这种随波逐流带来的安全感在我看来,是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因为你往人最多的地方扎,怎么可能安全?那肯定是踩踏式的竞争。硅谷的投资家彼得·蒂尔写过一本书,《从0到1》,就是说这个投资原理。

教育也是一样的道理。要从竞争中胜出,你要做1,不要去做10001。你去做10001,肯定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因为你前面已经有10000人了。

我先生曾经跟我商量,要不要让孩子学弹钢琴。我就说不要,你想想看,北京可能有300多万孩子在学钢琴,咱们楼上楼下就有四五家,在这种情况下学钢琴,要想出类拔萃,这不是自取灭亡吗?还不如让孩子学习古希腊罗马史呢。

彼得·蒂尔有句话我印象很深,他说,人们都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引自列夫·托尔斯泰),但是事实恰好相反。不幸的人都是一样的,而幸福的人各有各的幸福。

为什么?因为不幸的人都在走别人的路,而幸福的人都在另辟蹊径。

当每个人都被鼓励去寻找自己最大的亮点,施展自己最大的优势,一个社会的创造力就会发挥得更充分。

当大多数孩子都在同一个标准面前踩踏式竞争,忙得根本没有时间探索自己的兴趣,就很难出彩。他可能因为强大的外在压力而做到及格,甚至良好,但是因为缺乏内在的热情,很难做到优秀、做到极致。

可能有些年轻人会说,我不是没有勇气去尝试,但是我不知道该干什么;我也想跟随内心,但是我的内心里一点动静都没有。

这不奇怪如果从小都在流水线上长大,真的不知道下了流水线应该干什么。在成长的过程中,社会、父母、老师给为你指明各种前进的路标,前进,左拐,右拐,突然有一天方向盘交给你自己了,你不知道怎么办、迷茫,很正常。

自由不仅仅是一个空间,它是一种习得的能力。每个人的自我,都是不断探索、试错中试出来的。你不可能坐在房间里苦思冥想、绞尽脑汁,突然就顿悟了,啊,我应该去干这个。

没有一个人的“自我”在十几岁、二十几岁时就是一个成品,它不是草丛中的一块宝玉。你最初找到的仅仅是一块石头,你得把这个石头雕刻成你自己,这才是发现自我的过程。

社会充满了成功学,却没有教人失败的勇气

很多年轻人之所以不敢去试错,就是害怕失败。既然是试错,肯定就会犯错,结果可能就会失败。

现在,我们的社会充满了成功学,但是却没有“失败学”。社会、老师、家长不停地引导孩子“有志者事竟成”,但其实,成功受实力、运气、出身、情商等多重因素影响,不是空有一腔热血就能成功。

失败其实是认识自我的一条必经之路。因为失败,能让我们知道自己能力的限度、兴趣的限度。失败是一个信号机制,提醒我们该拐弯的时候拐弯,而不是一条路走到黑。

但是我们的教育鄙视放弃、鄙视失败。你说你方向都错了,为什么一定要坚定不移?都走到死胡同了,为什么要决不放弃?很多时候,放弃是一种止损机制。

李雪琴,是中国出色的脱口秀演员之一。她去纽约留学之前都是一个标准的北大人,但是因为抑郁或其他个人原因,没拿到学位就回老家了,开始网络卖货。用世俗的标准来看,她失败了。但是,这种失败对她来说,恰恰是一个转机,她转型为网红、成为脱口秀演员。

在我看来,中国损失一个这么优秀的脱口秀女演员,比纽约某投行里损失一个女白领,前者损失要大多了。

所以,认识自我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没有失败的勇气,就没有发现的惊喜。

在一个小天地里过好自己的生活,也不错

另一个可怕的“失败观”就是成功标准的单一化。

成功是什么?成功就是出人头地,挣更多的钱,当更大的官,有更多的粉丝……总之,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那你就失败了。

可是一个社会哪有那么多成功人士?那么多郎朗、姚明?大部分人就是普通人。

我一个朋友说的一句话令我印象很深,她说:要坚信自己的孩子会长成一个普通人。这句话就是我作为一个母亲的座右铭,所以我一开始就把自己从“虎妈”的战车上解绑了,获得了做母亲的自由。

可能有人会说,刘老师您别假谦虚了,你们全家都是清华北大的,你也上过藤校,你家孩子肯定很优秀啊。我想告诉你们,我孩子在清华附小上学,孩子家长都是“学霸”,清华很多藤校毕业的老师,那又怎么样呢?一个班里还是只有一个第一啊。

整个北京,清华北大的录取率是千分之五左右,能上美国藤校的更是凤毛麟角,你凭什么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抓到彩票的那一个?这不科学。

所以,这不是谦虚,这是一个理性人对概率学的尊重。当然了,万一我女儿是个旷世奇才,我肯定也会偷着乐,但是到目前为止,我那个朋友是对的,我女儿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

接受“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这一点之后,正确的教育观是什么?不是非要把一棵小草培养成苍天大树,而是要把一颗小草培养成一棵美好的小草,一棵健康的小草。

大部分人可能天赋都很普通,但是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个性,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作为一个家长的使命就是:沿着孩子的独特性,帮他找到欢喜的事,发掘他的比较优势。

所谓“比较优势”,不是说你一件事情干得比所有人都好,而是在你自己能干的所有事情中,哪件事情干得最好。哪怕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比如做饭、化妆,你把它做到极致,也可以成为你的亮点。

日本有个工作叫做“收纳咨询师”,你看,收纳都可以成为一个工作,甚至事业。你家孩子可能不是天才,但在一个小小的天地里过上怡然自得的生活,这就够了,这就是成功。

每个人的价值排序不同,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用舒适、用从容、用轻松去交换成功,而享受舒适、从容、轻松也未必是什么罪过。

说了这么多,我的教育观是什么?其实就是两句话: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对自己、对孩子都是如此。

这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们更轻松,我相信这种因势利导的教育,对教育本身的产出,对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以及千家万户的和睦稳定来说,都利大于弊。

只有每个人都各美其美,一个社会才会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