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青少年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的预防探讨

2022-11-11 17:50刘锦森吴俊辉林典光
当代体育 2022年37期
关键词:体育训练身体青少年

刘锦森 吴俊辉 林典光

为全面提升我国国民的整体身体素质,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内反复推广全民运动理念,让体育训练能引起重视。对于青少年而言,在接受校园教育的同时,身体素质的提升也迫在眉睫,只有全面开展青少年体育训练活动,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但在实际的体育训练过程中,经常有青少年发生运动损伤,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基于此,本文深入剖析了青少年体育训练中诱发运动损伤的多方面原因,从而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期帮助我国青少年能健康、科学的开展体育训练活动,尽可能的减少运动损伤的问题。

适当的体育训练不仅能让青少年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还能缓解其学习压力,让其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由此可见,加强青少年的体育训练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但经过调查后发现,很多青少年在接受体育训练时,都会或多或少出现一些运动损伤情况,导致其身心健康受到了伤害,严重时甚至会对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造成负面影响,且不利于教师顺利开展计划内的教学活动。因此,为有效避免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发生运动损伤,需尽快采取一些科学的预防措施。

1 体育训练中发生运动损伤的因素

体育训练中几乎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些运动损伤,但可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尽可能减少运动损伤发生的概率。通常情况下,运动损伤的身体部位取决于体育训练的项目和技术,而引发损伤的原因较多,常见的为训练水平较低及体育训练的动作错误等。很多青少年在体育训练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及能力,与成年人相比,更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在调查整理了一些过去体育训练运动损伤的案例后发现,大部分为急性损伤,慢性损伤情况相对较少,而在短时间内得到妥善处理的损伤治愈情况更乐观。在发生运动损伤后,需第一时间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切忌耽误最佳恢复时期,从而影响到青少年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接下来,笔者将进一步分析探究体育训练中各类运动损伤的主要引发因素:

1.1 造成一般性运动损伤的原因

第一,体育训练前准备不充分。科学全面的训练前准备工作是训练安全的重要前提保障,也是必要条件。体育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会迅速让青少年的中枢神经系统开始兴奋,从而避免青少年由于情绪紧张导致无法进入训练状态,从而发生运动损伤。但经过调查后发现,很多学校在组织体育训练时,并未要求青少年进行训练前准备,中枢神经系统仍处于紧张状态,肌肉弹性不足且身体协调性较差,无法正常进行体育训练。且部分青少年的训练准备与训练内容脱节,增加了体育训练中的身体负担,部分身体功能无法正常使用,而在恢复身体运动功能的过程中就已经发生了运动损伤。除此之外,有些青少年的训练前准备用力过度,且在短时间内进行高速的迅速准备,导致身体肌肉被拉伤,且关节也出现了扭伤问题。

第二,身体素质差且心理状态不佳。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很多青少年的身体素质都相对较差,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的风险也较大。所有体育训练都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如田径类运动对人自身的耐力和奔跑速度要求较高;体操运动对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度要求较高;铅球运动则要求青少年具有强大的力量等。如果青少年的身体状况不满足体育训练项目的要求时,就更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即只有确保其具有良好的专项素质,才能有效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几率。调查结果显示,身体素质较差及心理状态不好的青少年,在体育训练中更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的状况。当青少年训练前一段时间内的睡眠质量较差、睡眠时间短、自身本就有一些疾病或以往发生过运动损伤,肌肉还未从疲劳状态中恢复过来,就很难做到标准的训练动作,且身体协调性也远不如其他人,这时就很容易引发运动损伤。此外,体育训练状态还会受到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影响,如果青少年在运动中处于情绪低落的状态,被迫参与体育训练,就会对该训练项目产生害怕、担忧和排斥的情绪,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很容易出现运动损伤。

第三,训练内容不符合人体生理特征。体育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因此要基于人体的生理特点安排科学合理的训练强度和时间。但相当一部分学校对体育训练效果过于重视,忽视了青少年的身体特征,导致运动损伤情况频频发生。如,如果同时挤压肩周肌腱与周边肌肉组织,对其施加较大的摩擦力时,就会导致局部位置受力过大,从而不可避免的出现运动损伤。

第四,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当前社会经济条件较好,很多青少年都未受过较大的挫折和磨难,心理抗压能力相对较差,且缺乏强大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多体育训练项目的动作都较为复杂,对青少年的身体协调性、柔韧性及对抗性的要求较高,而如果青少年不具备应有的自我保护意识、未使用正确合理的自我保护方法或自我保护能力不强时,运动损伤的可能性就越大。

第五,未掌握正确且规范的体育训练技术。很多体育训练动作技能看似简单,但實际上需要注意很多细节。如果青少年动作不规范,没有掌握运动力学原理,就容易让身体某些部位出现损伤,这与体育训练“强身健体”的初衷背道而驰。

1.2 造成肌肉损伤的原因

第一,突然用力。青少年体育训练中经常会利用杠杆原理突然用力,常见的如撑竿跳等,青少年在跨越栏杆的同时上半身需往前移动,大腿需要与地面保持平行状态,同时双脚需要借助地面的反作用力完成起跳动作,在撑竿跳运动过程中,身体都是一个关键的支撑点,即杠杆原理。从人体结构来看,周边肌肉产生的反作用力要远比短力臂作用力更强,在运动过程中肌肉需要短时间内发挥出强大的力量,就很容易出现损伤情况。

第二,生理变化。体育训练持续时间越久,人体肌肉的体积就会越大,而肌肉周边筋膜所具备的弹性功能也会极大缩水,如果此时肌肉仍然保持发力状态,就会导致毛细血管扩张,大肌肉就会处于充血的状态。在肌肉体积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就会感到明显的缺氧状况,从而改变细胞内部环境条件,肌肉乳酸则会迅速大量分泌。而当毛细血管处于深入状态,肌肉乳酸就会造成肌肉水肿,此时肌肉所承受的间隔压力则会明显增加,血液无法保持畅通的循环,间隔性牵引鼓膜的问题会明显突出,人体肌肉就会出现炎症及明显的疼痛感。

第三,超负荷训练。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对体育训练的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如果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量且高强度的体育训练,就很导致青少年的肌肉发生运动损伤。很多学校规定的体育训练运动量非常大,与青少年的承受能力不符,不仅不会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还会导致其长期处于疲劳状态,身体素质反而会大不如从前。另外,如果短时间内过度使用肌肉,还会出现肌肉瘫痪的风险。

第四,对运动损伤的认知不足。很多体育教师与青少年对运动损伤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够,对于可能出现的运动损伤缺乏认识,且不清楚预防方法。此外,未能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体育训练,一味追求训练效果,很容易导致身体各部位的关节发生急性损伤。

1.3 外部因素对运动损伤的影响

此外,部分外部因素也会导致青少年在体育训练中出现运动损伤:

第一,训练场地及设施不满足要求。据调查,截至目前仍有很多学校还未建设专门的体育训练场地,且已有的训练场地质量也明显较差,如地面凹凸不平、场地内堆放大量杂物、缺乏专门的田径跑道、球场地面不平整且存在多处裂缝。另外,体育训练设备设施也不能及时进行维修更换,很多器材都达到了使用年限,且器材设施生锈的问题也非常突出,部分设施安装不结实。如果体育训练设施及场地无法满足运动设施的要求,就会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产生威胁,运动损伤自然不可避免。

第二,青少年缺乏专门的运动装备。很多青少年在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训练活动时,着装都较为随意,且缺乏应有的防护措施,稍不留神就会发生运动损伤。第三,天气恶劣。青少年体育训练基本都在户外进行,如果气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对训练安全产生影响,增加了运动损伤的发生几率。

2 有效预防青少年体育训练运动损伤的措施

2.1 培养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

学校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要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在体育训练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当体育训练项目具有较强的对抗性时,教师要引导并监督青少年不得恶意犯规,维护体育运动的公平性。在开展体育训练之前,教师要详细讲解该比赛项目的规则,对其进行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避免由于运动技能动作错误而发生运动损伤。

2.2 开展青少年体育训练安全教育活动

教师要认识到体育训练前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并贯彻落实安全教育工作。教师不仅要教会青少年正确的运动技能动作,还要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让其认识到运动损伤的严重性,并向其传授正确有效的运动损伤预防方法。只有全面增强青少年的自我防护意识,才能提高体育训练的安全性。

2.3 提高青少年自我保养能力

体育训练中的自我保养非常关键,能有效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体育训练项目不同,易伤部位也不同,教师需要提前让青少年了解该项目中容易受伤的身体部位,在运动过程中重视该部位的自我保护。在结束了该阶段的体育训练项目后,教师要及时督促青少年补充能量,确保机体能迅速恢复健康状态。

2.4 提高体育训练安排的合理性

青少年的性别、年龄、身体素质、运动水平及心理状态不同,适合的体育训练项目和强度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开展体育训练活动之前,要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相关教材资料等,明确知道每个体育训练动作的难度和易伤部位,提前做好有效预防措施。教师在体育训练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能正确掌握各个体育运动动作和技巧。此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安排适当的运动量,且不能长期使用同一训练方法,容易导致学生身体某一局部出现严重的运动损伤。我们一定要懂得基本的科学训练原则,在训练中应该采用多个动作结合,如远端与近端肌肉群交叉练习。很多青少年对体育运动非常感兴趣,即使身体处于疲劳状态,仍想要继续参与体育运动,而这时教师要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要让青少年学会循序渐进、适可而止,避免超负荷运动。教师在进行体育训练教学时,要正确示范每一个动作,且动作要由简入难,由局部到整体,不能一味追求运动效果。

2.5 做好充分的运动前准备工作

如果体育训练强度较大,准备活动则更应该科学全面。准备活动的内容安排需避免过于片面,需要结合体育训练内容及强度确定,在做好基础准备活动之后,应基于此次运动内容开展进一步的专项准备活动,要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连贯。在开展准备活动时,要重点关注体育训练中容易受伤的身体部位,进行针对性的延展练习。准备活动的运动量要适当,如果学生的情绪较为低落、运动持续时间短、气温低或训练水平较高时,可适当增加准备活动的强度;如果与前者运动情况相反,则不应开展时间较长的准备活动,活动量不宜过大。对于人体运动过程中容易受伤的部位,需进行针对性的准备活动,而且不宜在短时间内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到感觉到身体有出汗情况时则可以停止准备活动。而正式运动需在准备活动结束后的4分钟内开始,如果间隔时间过长,则需开展新一轮的准备活动。

2.6 重点训练身体易伤部位

针对身体较容易受伤的部位应重点进行训练,避免后期体育训练中出现运动损伤。如,可通过“站桩”的训练方法锻炼身体的股四头肌功能,从而避免髋骨损伤;对腰背肌及腹肌力量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能有效降低腰部及脊柱的受伤风险;对身体股后肌群开展伸展性训练活动,能有效预防后肌群的运动损伤。

2.7 加强运动过程中的保护

器械体操类的体育训练过程中,很容易由于动作失误从空中跌落,必然会造成一定的身体损傷。因此,在青少年进行这类体育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做好保护措施,要随时在旁边观察,一旦发生意外须第一时间提供保护和帮助。

此外,青少年在体育训练过程中要掌握基础的自我保护方法。如,在感觉到身体即将失衡时,要迅速向前或后迈出步子,恢复平衡;在即将摔倒时,要迅速低头并屈肘团身,切忌用手臂直接撑地等。

2.8 了解保健知识,提高保健能力

如果青少年经常参与体育训练活动,必须定期到专业的医院或机构检查体格。如果青少年自身患有慢性病,更需要定期进行检查,避免身体状态不佳的情况下继续参加体育训练。总而言之,青少年必须具备良好的自我保健意识,确保自我保健工作能落实到位。要定期检查运动场地、设施、器材及运动防护用具的安全性,确保其能正常使用。对于出现损坏的设备设施要请专业人员进行检查维修,且运动过程中不得穿裙子、凉鞋、高跟鞋等着装。

3 结语

经过前文分析可知,关节损伤、挫伤及骨折等在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发生的概率最高,而引发运动损伤的原因共包括内部因素及外部因素两种。据统计,体育训练动作不正确、技能不专业是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严重的运动损伤会影响到其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要尽快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运动损伤的次数,让体育训练能真正发挥出强身健体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1.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第二中学;2.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后宅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体育训练身体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体育训练教学中的平衡发展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营养健康与体育训练结合的思考
青少年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
身体力“形”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