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俊宸 张子振
(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随着互联网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网络数据和信息呈井喷式增长,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方式也不断涌现,集中管理的通信和服务平台、搜索引擎和数据聚合以及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在过去十年创造了一个数字颠覆的时代,网络用户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信息和信息获取方式。得益于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网络视频成为当下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44亿,较2020年12月增长1,707万,占网民整体的93.4%。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88亿,较2020年12月增长1,440万,占网民整体的87.8%[1]。与不断增长的网络视频用户数量相对应,网络视频也呈现出多样化、爆炸式的增长,面对海量繁杂的网络视频,网络用户越来越无所适从。针对信息洪流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以腾讯、字节跳动、快手、百度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纷纷在自己的网络视频服务产品中引入算法技术,根据不同用户的特征为网络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在算法技术的服务下,视频用户们可以将自身需求与视频资源进行高效匹配,快速的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冗杂的信息世界中解放出来,沉浸在个人的信息世界当中[2]。但与此同时,各类视频应用中的交互属性和个性化定制等功能持续地迎合用户的兴趣与浏览偏好,使得用户接收视频信息的路径单一化、接收到的视频过度同质化;兴趣、专业等个人特征相似的用户被机械的推送同类视频,缺乏外界不同声音的进入,导致用户群体被分割成一个个破碎的团体,进而形成极端圈层,长时间处在这种同质化的信息世界当中,缺少异质信息的接触,会使得视频用户受困“信息茧房”当中。解放军报[3]等主流媒体曾详细介绍信息茧房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呼吁网络用户重视信息茧房效应。因此,找出网络视频用户信息茧房影响因素,厘清网络视频用户信息茧房形成机制,可以帮助网络视频用户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视频浏览环境,避免其陷入信息茧房的困境当中。
信息茧房这一题最早于2006年由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在其经典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提出[4]。书中系统阐述了信息茧房的特征、作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新闻传播学领域对信息茧房这一问题的讨论较多,直到近年来情报学领域对信息茧房的研究才逐渐增多。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阐述了信息茧房效应带来的影响。周传虎[5]认为对于国家来说,信息茧房效应是弊大于利的,具体来说就是信息茧房效应对于凝聚社会共识具有多重威胁,表现为降低社会黏性,造成群体极化,阻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申楠[6]也认为信息茧房效应会造成受众、群体认知差异,并且在信息获取与分配过程中产生信息失公等问题,长此以往可能造成社会撕裂。王益成等[7]的研究表明,信息茧房效应程度不同,意义也不一样。浅层次的信息茧房可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提高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而深层次的信息茧房消极意义突出,会使得用户信息来源窄化、价值认知同化,不利于不同群体间的正常交流。袁顺波[8]的研究发现,网络环境下科研人员会面对积极性和消极性两种不同的信息茧房类型。积极性信息茧房有助于科研人员在熟悉的学术领域实现纵深突破,消极性信息茧房则会让科研人员学术思维和学术交流固化,遇到学术瓶颈。
关于信息茧房效应的诱因,一些学者认为是算法和信息技术的兴起。王益成等[9]通过文献调研等定性方法分析平台信息流转方式,提出不成熟的算法技术会导致用户受困信息茧房。张淑芬等[10]通过分析信息茧房带来的负面影响,认为算法推送机制是信息茧房形成的诱因。但也有学者认为信息茧房是个体信息选择的必然结果。SEONGJM[11]的研究指出尽管研究算法本身非常重要,但更值得研究的是人们如何参与、解释和重塑它们。当然,许多学者认为信息茧房并不仅由单个因素导致,它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何杨等[12]认为内容平台用户信息茧房效应的形成来自平台热点信息的持续性和重复性、内容主体的交互性与复杂性、信息发布的即时性与分布性以及信息扩散的多点对多点性。张玥等[13]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对移动阅读下信息茧房的成因进行扎根编码和分析,结果显示移动阅读环境下信息茧房形成的诱因受读者、阅读内容、阅读平台、阅读环境4个维度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信息茧房是真实存在的,尽管对于部分人来说信息茧房提供了一个专一的信息环境,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个体的信息需求,但是其负面影响仍然不容忽视。但是在信息茧房影响因素及形成路径研究方面,多数学者都以预设模型的方式自顶向下开展研究,但相关的理论基础多源于国外语境,其得到的研究结果是否能匹配国内的社会实际有待证实。此外,虽然已有一些研究对不同方面的信息茧房效应进行了探讨,但在网络视频发展传播领域依旧缺乏。因此,本文将从国内实际社会情况入手,通过深入访谈调查的方式,了解国内网络生态中视频用户的具体情况,由下而上地厘清网络视频用户信息茧房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
信息生态理论呈现了生态观念和日益重要且复杂信息环境之间的联系,早在20世纪80年代由西方学者霍顿提出,其核心理念是人与信息环境的协同共生与进化。王晰巍等[14]提出信息生态理论包含信息生态系统,由信息人、信息、信息环境、信息技术四个信息生态因子组成。娄策群等[15]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分析了信息生态制度环境的影响因素,对信息生态的环境因素进行了拓展。常盛等[16]通过信息生态学视角,论述了5G核心技术对图书馆的信息环境、信息链、信息消费者产生的巨大影响,构建了信息生态系统框架、信息网络建设框架和用户型数字服务框架。张海涛等[17]基于信息生态视域,对网络舆情主体、客体、时空环境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进行了描述,并以此构建网络舆情生态的全景模型。李旭光等[18]基于信息生态视角,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收集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搜寻数据,探讨信息生态视角下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所涉及的五个因子的影响因素及其互动关系。张长亮[19]基于信息生态视角构建了网络社群用户信息共享行为影响模型,提出信息因素以及信息人因素是促进网络社群用户信息共享的重要因素。基于以上分析,信息生态理论在用户信息行为研究方面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本研究将信息生态理论引入网络视频用户信息茧房效应的研究中,从信息人、信息、信息环境和信息技术四个维度探讨网络视频用户信息茧房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
本文基于信息生态视角,结合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对网络视频用户信息茧房成因进行探究。扎根理论是由社会学领域学者Glaser和Strauss于1967年共同提出,是一种探索性的质性研究方法[20]。其研究的问题多源自当前的社会现象,要求研究者摒弃已有的自我意见和先有的理论经验,通过结构化编码分析,不断地将原始材料概念化、范畴化,自下而上形成符合事物客观逻辑、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和模型[21]。在信息管理领域,已有一些学者通过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用户信息行为进行研究,如安琪[22]等基于扎根理论对移动网络社群用户的团购信息采纳动因进行研究,构建了移动网络社群用户信息采纳影响因素模型。张赟[24]等基于扎根理论对影响用户使用限时动态设置的因素进行归纳与分析,厘清了用户使用社交平台限时动态设置影响因素以及影响路径。袁顺波[9]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在网络环境下形成科研人员信息茧房的影响因素展开质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因素不仅包括科研人员信息本身,还包括社会环境和信息情景等方面的因素。因此,扎根理论在信息行为研究方面的应用较为成熟,通过该质性研究方法对网络视频用户信息茧房成因要素及作用路径进行研究是可行的。
为提高访谈样本的代表性和均衡性,保证得出的结论尽可能地反映网络视频用户受困信息茧房的真实情况,根据本次研究需要对受访者设定了一定标准:首先,受访者应具有相当一段时间的网络视频浏览或使用经历,对网络视频以及网络视频平台有一定的了解;其次,受访者中男女比例应大体一致,所覆盖的年龄范围应尽量大;第三,受访者应具备不同的职业背景,包括政府事业单位、企业职员、自由职业者和学生等,同时还应具有不同层次的受教育经历。结合以上标准确定了45名正式访谈对象,其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谈对象基本情况
受不可控因素影响,本次研究采用线上方式对受访者进行电话访谈,访谈内容重点关注网络视频用户的信息行为和使用感受,主要包括视频用户的浏览经历、平台使用经历以及社交关系经历,对于访谈内容中涉及个人隐私的部分,受访者有权拒绝回答。正式访谈前,结合已有文献基础拟定初步的访谈大纲,为确保访谈大纲的科学性和易用性,随机选取5名网络视频用户进行预访谈,在预访谈结果以及受访者建议的基础上对访谈大纲进行修改和完善。随后对45名受访对象进行正式访谈,在约定好接受访谈的时间后,提前将完善后的访谈大纲发送给受访对象,给予其对访谈问题充分考虑的时间。访谈过程大致按照预定的访谈大纲进行,对于受访者提到的一些大纲未涉及的问题会进行一定延伸并做出灵活调整。全部访谈过程均在受访者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录音,访谈结束后将录音材料进行转录,形成45份文本材料。在所有访谈材料中随机选择40份作为训练数据进行编码分析,剩下的5份作为测试数据用以检验模型饱和度。
开放式编码是扎根理论编码分析过程的基础,开放式编码首先将访谈样本打乱,从研究的问题中进行抽象凝练,并重新赋予概念,在原始样本的基础上进行精简和编码,随后对得到的概念进行归类,将相似度高、出现频率低的概念分布予以合并、删除,最后进行重新命名,确定范畴,赋予范畴化的概念[22]。在开放式编码分析后,共得到20个有效初始范畴,部分如表2所示。
表2 开放式编码过程(部分)
主轴编码是在开放式编码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阶段需要按照一定逻辑将初始概念进行整理归类形成不同的主范畴。最终得到信息偏好、信息素养、视频内容、功能诱导、技术制约、社交网络、信息茧房共七个主范畴。再对上述七个主范畴进一步抽象合并,得到用户、网络视频、视频平台、社交环境、信息茧房五个维度,如表3所示。
表3 主轴编码结果范畴内涵
选择性编码是对上一阶段得到的主范畴进行梳理和分析,厘清核心范畴以及主范畴与核心范畴的关系。通过对主轴编码阶段得到的八个主范畴进行挖掘,得出核心范畴“信息茧房”,围绕核心范畴梳理出主范畴间的关系结构(如表4所示)。
表4 主范畴关系结构
经过上述编码过程,通过分析得到的7个主范畴之间的典型关系,最终得到信息生态视角下网络视频用户信息茧房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框架模型,如图1所示。研究结果表明,网络视频用户信息茧房的形成受用户、网络视频、视频平台、社交环境共三个维度的影响。
图1 信息生态视角下网络视频用户信息茧房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
在对随机选取的40份样本完成全部编码过程后,将剩余的5份测试数据样本进行同样流程的加工编码,结果与上述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一致,未出现新的范畴和关系,说明概念范畴已经达到饱和,通过理论饱和度检验。
网络视频用户是网络视频传播生态中的信息接收者,也是网络视频信息生态中的信息人因素,其在接收、使用信息过程中表现出的偏好和素养会直接作用于信息茧房的形成。其中,信息偏好主范畴包括选择性接触和用户情感两个子范畴。选择性接触是指用户根据自身背景以及过往经历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的行为[25],用户在使用网络视频的过程当中选择性地回避与自己喜好不匹配的内容,导致接收到的视频类型、内容趋于同质;另一方面,对平台的选择性使用会导致用户接收信息的渠道逐渐收窄,加速了接受信息同质化的进程,进而使视频用户进入信息茧房。
信息素养是一个综合概念,是指用户利用信息工具来查找、甄别、分析、传递、创造以及使用信息以满足个人社会生活需求的综合能力,这是当前时代人的核心素养和基本素质,是衡量人才素质及其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26],也是本次研究当中用户维度的一个重要范畴,例如有受访者在访谈中提到“感觉自己目前接收到的视频内容越来越集中在搞笑段子这些娱乐化的方面了,我也想去看点实用性的内容,但是可能找了几个看之后,看着看着又会回到这些娱乐休闲化的视频当中,然后感官上收获了一定满足,就会忘了自己要找的内容了……”,显而易见,当用户缺乏良好的视频内容检索能力与评价甄别能力时,会使得自己不知不觉进入信息茧房当中,而低质量的视频内容的不断接收则进一步阻碍了用户良好信息素养的形成,陷入消极循环从而导致用户迷失在同质化的信息环境中,找不到有效的破茧路径。
网络视频维度主要指网络视频内容,包括其传递的信息内容和信息质量。网络视频的所传递的信息内容、信息质量以及大量同质化视频的出现是影响网络视频的重要因素。作为网络用户所处的信息生态中信息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当前信息生态中信息呈现杂乱无序的分布情况,网络视频也存在着碎片化问题,尤其是短视频这一信息传播形式的出现,让网络视频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也面临更多的信息困境。大量视频创作者为吸引用户关注而发布各类标题党、低俗甚至恶俗内容,同时自身利用算法推荐向用户持续推送同类低俗视频[10]的现象普遍存在。例如有访谈对象提出“我喜欢看一些我比较喜欢的明星他们的影视作品的二次加工,但我觉得对于同一个明星的周边来说,有些相似的内容有点多了,因为这些视频的素材都是差不多的,部分内容都有点雷同了,感觉这部分内容有点冗余了”,可以看出同质化信息内容的生产和传播让视频用户处在一个相对单一的信息环境而不自知,因为缺少异质化信息的接受和对比,这对于用户个人的信息素养来说非常不利,间接催化了用户信息茧房的形成。
视频平台是网络视频信息生态中信息技术维度的高度集中,在本研究当中,视频平台的功能诱导和技术制约是视频平台维度的两个重要范畴。功能诱导包括平台的交互设计、用户使用强度以及用户黏性。在实际访谈过程中,被提及最多的是在平台交互设计的引导下用户形成了固定的浏览模式和使用模式,例如有受访者提到“我喜欢用抖音是因为他滑动式的交互界面非常容易上手,差不多一会就能适应这个操作方式,长期使用下来就养成了一种习惯,但是像哔哩哔哩的话对于我来说就比较复杂了,还有一些平台他的分区设计我理解不了,用不过来”。对于网络视频用户来说,交互设计、使用强度和使用黏性意味着在使用视频平台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时间资源以及有偏差的信息对原本信息需求产生的导向消耗[27],平台一定强度的功能诱导会使得用户减少平台对比和转换的意愿,使得信息渠道趋于单一,导致用户出现“信息偏食”的情况,进而影响用户信息茧房的形成。
技术制约是平台应用过程中涉及的推荐技术、匹配技术以及过滤技术。由这三个方面的算法技术构成的个性化推荐模式能较好地满足平台用户的信息需求。算法推送机制被赋予巨大的权利,原本由“把关人”行使的信息过滤智能现在由算法推送机制决定[11]。在大数据技术的帮助下,不同的用户被贴上不同的“标签”,接受个性化推荐服务,时间一长,就只能接收到“标签”范围内的信息而接收不到其他信息。同质化的信息让用户逐渐失去对信息的敏感,弱化用户对不同观点的接受能力。此外,由于个性化推荐模式处于一个被动感知的状态且存在一定的响应时间和响应阈值,当用户行为发生改变时,推荐模式可能无法感知,导致用户仍在持续接收“过时”的视频内容。对于用户来说会削弱其主动寻求破茧路径的动力,导致用户受困于信息茧房。
作为网络视频信息生态中信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视频用户的社交环境主要是指其线上线下的社交网络,包括社交关系、意见领袖、圈层融入、群体认同四个范畴。大量受访者表示网络视频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社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有受访者表示“我对这些视频有所关注是因为我身边的家人朋友们他们都在看,有时候大家会互相分享一些自己觉得有意思的视频,当然基本上我们分享都是我们共同感兴趣的,这样比较能引起大家的讨论,有时候会有一种强烈的共鸣”。不难发现,社会关系会对用户的信息偏好产生影响,加剧用户的选择性接触;同时,亲密关系的反馈会给用户带来不同的情感状态,在有利的情感状态下也会加重用户自身的信息偏好,导致信息茧房的发生。
意见领袖能够向受其影响的受众灌输观点,并形成与之意见一致的派系群体,当多个意见领袖在一个议题上形成统一的态度倾向或观点并聚集受其影响的受众用户时,就会形成高度一致的派别群体,并逐渐向极化方向发展[28]。偏好摇摆的用户,会在群体压力下抹去差异化的观点,逐渐贴合群体的信息偏好以获得群体认同,最终形成一个拥有着共同信息行为特点的用户群体,这在用户融入新圈层的过程中非常显著。例如有受访者表示“因为最近刚刚参加工作,然后在公司里面跟大家都不太熟悉,所以一开始不怎么会跟他们分享这些有意思的视频,但是我会注意观察一些他们平时都在聊什么,了解一下大家的兴趣,之后如果说碰到了相关的视频,我就会有意地保存下来然后下次再跟他们分享”。由此观之,在现实情况中,用户往往会在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上结缔成不同的意见群体,群体中个体在意见领袖的影响下,会为寻求群体认同而在信息偏好意见观点上表现出高度的一致,导致信息茧房的形成,引起群体极化现象。圈层外的用户为了融入特定群体,被迫地选择和接受一些信息,过滤掉那些和群体价值相悖的内容,这也加剧了群体极化和信息茧房的发生。
本文基于信息生态理论视角,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由下而上的编码分析过程,厘清了网络视频用户信息茧房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网络视频用户信息茧房的形成受用户、网络视频、视频平台、社交环境四个维度的因素影响,其中用户维度的因素直接作用于信息茧房的形成,网络视频、视频平台、社交环境三个维度的因素通过作用于网络视频用户,间接地导致了信息茧房的形成并使得用户受困于茧房之中,难以寻得有效的破茧路径。本文拓展了信息生态理论在网络视频用户信息茧房研究中的应用,为后续研究网络用户寻求有效的破茧办法提供了一定参考。同时,本次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首先,受制于地理环境等客观因素,本次研究选取的访谈对象在空间分布上不够均衡,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东部地区,未来可以继续补充不同地区的样本对研究结果进行完善;其次,在编码过程中没有办法彻底消除研究人员主观因素带来的影响,未来在数据处理和分析过程中应着重提升研究方法的客观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