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黔中引水灌溉工程建设初探
——以羊昌河引水灌溉工程为例

2022-11-11 06:55李安峰
安顺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昌河灌溉工程工程

李安峰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贵州作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工程性缺水较为严重。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省上马兴建了当时最大的羊昌河引水灌溉工程。羊昌河是平坝县①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也是该县工农业供水的主要河流之一,河流两岸地势较为平坦,适宜人们居住和粮食种植。解放前,平坝水利基础设施落后,许多水利工程不仅小且非常分散,水资源利用率很低,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异常脆弱。解放后,贵州省农林厅水利局经组织勘测后决定兴建羊昌河引水灌溉工程,并上报省委省政府批准。工程于1954年6月动工,1955年2月底基本完成,这是贵州省兴建的第一个灌溉农田超过万亩以上的引水工程,工程以河流名称命名。

一、工程上马:新生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权威构建

贵州解放后,各级人民政府在逐渐建立的过程中不断介入到乡村基层,这种介入力度伴随政府控制基层政权的能力不断强化,通过对乡村生产组织不断调整与整合,在此基础上新生政府也开始介入到乡村水利建设中来,并利用逐步树立起来的权威,把群众组织起来举办中小型水利工程。一项工程的上马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领导,这是一项烦琐与复杂的工作,而组织领导好坏与工程建设质量存在正比关系。我们可以通过羊昌河引水灌溉工程的组织领导,窥视出新生政府的权威在水利建设中逐步构建。

首先,勘测设计是施工前对工程建设进行科学论证和实地检测的必要准备,也是确保工程质量、让其效益得以最大化的关键。解放前,限于技术和经济条件,政府对羊昌河流域的开发勘测基本为零。1953年,贵州省农林厅水利局组织相关人员针对羊昌河的开发利用进行勘测,在上报省政府的规划方案中指出:“兴建羊昌河工程,技术上可能,经济上可行,群众要求迫切,只需在羊昌河上游适当地段筑坝拦水,修渠引灌,对改变贫困面貌和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十分有利。”[1]这个方案规划说明羊昌河工程的上马符合当时技术经济条件,也是相对不复杂且兴修较为可行的灌溉工程。为此,1954年以王次权为领队的技术人员又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勘测设计,拿出了两个建设方案,如表1:

表格1 平坝县羊昌河引水灌溉工程方案比较表[2]

经过讨论筛选对比,省农林厅水利局最终决定使用四道坝筑坝的方案,因为,这一方案相对原设计方案可以节省更多资金,这在经费极为紧缺的年代尤为重要。同时,该方案也能够增加灌溉效益,减少占用农田的亩数,照顾到了群众利益。经过勘测设计和论证方案的确定,工程施工进入了紧张有序的起始阶段。

其次,成立组织领导机构以确保工程顺利开展是当务之急。为此,充分发扬革命战争年代党领导指挥一切的传统,1954年5月20日,召开了由省委副书记申云浦主持、吴肃、秦双安等参加的会议,会上决定成立由省、专、县联合组成的平坝县羊昌河灌溉工程指挥部,秦双安任工程指挥长兼工委书记,王海涛、李杰、王富昌、邹家培任工程副指挥长,邹家培兼任施工技术负责人,刘金焰兼任工委副书记。[3]指挥部阵容强大,整合了从省到县的干部资源,权威性不容置疑。指挥部成立之后,根据工作的需要和实际情况的发展,“设立了三科一室十个股,即工程科(设计股、工程检查二股),行政科(设干部管理、组宣、医务、保卫四股),财供科(设财务会计、生活供应、器材供应三股),秘书室(设总务股)。三个工区九个段即一工区下设一、二、三段;二工区下设五、六、七段;三工区下设分八、九段;以四段为直属段;此外在行政科设立了工地通讯编辑室及宣传队。为了工作上步调一致,有力推动各项工作,发挥群众智慧和集体领导作用,成立了增产节约劳动竞赛委员会,安全卫生委员会,学习委员会,合理化建议委员会。”[4]这样一个较为完整的领导机构呈现在人们面前,在这个机构中起核心作用的是中共羊昌河灌溉工程支部委员会,它能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机构的指示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得以有效落实,并给予这个工程领导机构以党的权威,有助于增强对群众的号召力和组织力。在施工中,指挥部还根据实际需要成立临时检查组去督察工地安全卫生、施工进度及工程质量的好坏。因此,这样一个相对严密的组织机构建立后,羊昌河引水工程的建设就处于党的领导之下,在这个过程中党和政府的权威逐步树立起来并获得群众认可。

再次,民以田为生,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占地问题是工程顺利完工的前提。经过土地改革,刚分到田地的百姓充满着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但上马羊昌河工程要征占田地,这些刚拿到土地的农民还没焐热就要被征收,他们内心深处是不乐意不情愿的,如果处理不周全势必会造成不良影响,当地政府很清楚这一点。平坝县委在1954年下发的关于修建羊昌河灌溉工程的通知中规定,工程占地解决的基本原则是遵守1953年12月5日政务院公布施行的《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除此之外,该通知还明确指出:“1、征用土地、房屋以机动田土找补;2、在机动田不够找补地区,可以乡与乡、村与村互相调剂,如征用特少者,采取说服教育,取得户主同意,可除去缴纳公粮,则不补偿土地;如征用特多,不补偿影响生活者,可采用自主适当补偿办法;3、如遇机动田土特少,征用土地特多,而征用土地又属一家一户的全部者,则采取动员迁居办法”[5]。可以看出工程征地是补偿与说服教育相结合并用税收来调节。新生政府虽然经济建设经验不足,但在涉及处理群众利益问题上有一套自己的做法,这是党长期在农村工作的一种经验积累。

根据工程预先方案及在实行过程中的统计,全部工程所占民田共涉及“3个区9个乡67个村921户,占农民田地921.82石,坟墓669个。”[4]“对民田处理,除用机动田调换及减少农民税负担外,对占用坟地及损坏禾苗等均给予酌情赔偿,计共赔偿人民币2018元。”[4]政府通过村干部和积极分子,不断宣传党的政策,并对所征占农民进行说服教育,因而补偿过程相对顺利。在民田恢复工作中,“共投入劳动力17805个,共计花人民币10683.09元,恢复田152.3石,地180.7石,每年可生产出107309市斤稻谷。”[4]整体上,在民田征占补偿和恢复工作中基本没有引发较为棘手问题,这与政策制定相对合理和经过宣传教育群众觉悟得以提高有关系。当然,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或多或少的人为因素,如“个别技术干部群众观点薄弱,不顾政策,擅自乱挖的违法现象,在征田取土时不一次挖平。这不仅在人力财力上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在群众中也造成了不良影响。”[4]总体而言,整个羊昌河引水灌溉工程的土地征用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群众是满意的。

最后,财供工作是工程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工程指挥部专门设立财务科来管理资金开支及器材和生活供应等,以保证建设供给的需要,并提出了“工完账清,工完场清”的指导原则。不过,工程刚开始的时候由于经验不足,管理松散,财供工作较为混乱,物资供应跟不上工程施工的速度,这一现象直到1954年8月份才得以扭转。8月份以后,“财务工作做到日账日清,并定期派人下工地发放工资,密切了与群众的联系。生活供应方面,在8月份与供销合作社和粮食部门订立了合同,划分了5个供应站,保证了供应,我们在9个月中共计供应粮食1748779斤,煤1359512.8斤,食油38307.5斤,盐3399.12斤,另外并得到群众蔬菜与部分燃料及食油(猪油)的支援,保证了职工的生活。器材供应方面设立了3个仓库,建立健全领料手续,推行工地清查,在仓房、库房中建立卡片制,随时掌握库存数。”[4]财供工作是与工程先期预算和在施工过程中的实际需要紧密联系的,如果施工中对相关设计进行调整以及遇到其他一些因素等势必也会影响到财供工作的顺利进行,如局部工程改变了设计,超支了工棚及公路费用,雨季施工及部分排水不善或不及时增加了稀泥及回填方数等等。羊昌河引水灌溉工程的财供工作基本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它是在边修建边调整工作方式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正轨的,这为以后水利建设的财供工作积累了经验。

二、工程主体:施工人员的组织劳动

羊昌河灌溉引水工程得到了当地及周围民众的支持,他们在党和政府的组织动员下投入到工程建设中,确保了工程预期完工。民工是工程建设主要的依靠力量,他们主要来自民众中间。在工程筹备阶段,平坝县委下发通知,明确要求各区进行广泛的民众动员,“按照工程和农业生产两不误的精神进行动员。在动员办法上、领导思想上必须明确这是一项巨大政治工作,教育干部群众既不能耽误工程建设,也不能耽误农业生产,全体区委做到自然防止强迫命令做法,深入耐心教育。”[5]经过宣传、教育和动员,很多受益区的群众参与进来,同时也有很多犯人被发配到这里进行劳动改造。根据一位老人回忆,“这些犯人过多,比如参与攻打共产党,还有那些小偷等,都被抓起来进行劳动改造,在施工过程中,有部队成员进行现场监督。”②“1954年春末,由平坝县调集民工1000名,调平坝果树园艺农场劳动改造人员2500名参加,并有广西、雷州半岛、河南部分应聘技工及本省桐梓县、修文县200余人。秋季后,平坝果树园艺农场再抽劳动改造人员1000名,在平坝、安顺、镇宁、普定等县动员技工500名,总计为一个拥有5200名石、木、混凝土及普通工的综合施工队伍。”[2]施工队伍成员来源较广,成分较杂,增加了管理的困难,从外省聘用技术工人也说明当时省水利技术人员的匮乏。这个庞大的施工队伍在工地上被分成石工与民工两大部分,“一般是根据工人来的地区进行分队编组。民工(普工)每中队为百人左右,每队民主产生正副队长各一名(不脱离生产),队下设分队或组,每分队15或30人,分队下可根据工作性质和具体情况划分临时生产组。石工因工作地区分散,故编为组,每组7至20人不等,选组长1人领导。”[4]这种分工明确、管理较为科学的组织方式,对工程有序的施工尤为重要,防止了一哄而上、毫无目的的施工方式。

在施工中,这些民工还有自己的劳动工资,这是因为农村还处于互助组或初级农业合作社阶段,他们关心自身劳动的工资也很正常,毕竟需要通过劳动付出来养家糊口和维持生活。“技工平均工资每人每天可达1元,普通工人每人每天可达0.7元,除每日开支0.3元伙食外,每月可余11元至20元,可维持2-3人的生活,最高工资每天可达2.2元,工资分配形式大都采取‘死分活评’的评分办法,基本上贯彻了按劳取酬的分配办法,工资是合理的。”[4]工资的发放能充分调动这些民工的情绪和劳动热情。为提高工程建设速度和节约物资资金等,施工民工中间还广泛开展了增产节约和劳动竞赛活动,为此,工地还成立了增产节约劳动竞赛委员会,各工区成立了增产节约劳动竞赛小组。“通过增产节约,劳动竞赛,节约了103000元。提高了功效,如马基会石工在王官庄山场由3个工提高到7.8个工。”“劳力的组合上采取了分工负责,互相督促的办法,亦避免了工地窝工的现象。”[4]这些措施鼓舞了民工的劳动热情,能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工程建设中去。

三、工程概况:施工、竣工与管理

施工安全关系一线施工人员的生命,稍有闪失就会造成不良后果。在条件较为简陋的工地上,羊昌河引水灌溉工程指挥部党委比较重视安全工作,并把它纳入工程施工的重要环节来抓。工地成立了安全卫生委员会,各工区成立了安全卫生委员会分会,在工人队伍中成立了安全卫生小组,并对广大民工进行安全卫生教育,这种层层机构的设立虽然不能确保万无一失,但能引起人们对施工安全工作的重视和支持。除了加强领导和完善相关的施工制度外,在工地党委领导下,“对新到工地的工人进行安全操作规则及卫生注意事项的教育,其次,对老工人(原有工人)进行长期的经常教育,这一工作是结合中心工作来完成的,(如增产节约劳动竞赛)并将它列为劳动竞赛评比条件之一;再次,事例教育是对工人最现实的教育,我们通过工地通讯黑板报,广播器和有关会议,以本地具体事例及外区通报的血的事实来说明发生事故对国家对个人的损失。”[4]由于对施工安全的重视,整个工期没有发生严重的死亡和重伤事故,但也“发生了人身事故24起,伤工人24名,其中轻伤4名,微伤20名,受伤者占全体人数的千分之四。”[4]总体来看,该工程对施工安全抓的较紧,相关措施也较为符合实际,整个工期没有发生重大伤亡事件,这在医疗卫生条件差、施工安全度不高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十分难得。

羊昌河引水灌溉工程于1954年5月21日开始局部施工,6月5日全面开工,历经9个月的紧张施工,在1955年的2月底按预定计划完工,并在3月10日举行竣工验收和典礼。全部工期共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开工初期由于水利建设的经验不足、技术人员缺乏以及干部调配相对较迟,再加上组织管理经验的缺乏等,造成初期施工略微混乱的局面。第二阶段在指挥部党委的领导下迅速扭转局面走向正轨,“对干部进行整顿与调整,建立与健全了各项必要的制度,对工人内部进行了整顿,初步清洗了不纯分子,工程上初步做出了切实的施工计划,财供方面提出了‘边清边建’的方针,故在8月初结束了混乱局面。”[4]第三阶段主要是在工程步入正轨后提出了劳动竞赛和评模等激励措施,以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克服冬季施工的困难,最终使工程得以完工。该工程实际自流灌溉面积为30,480市亩,人工提水灌溉为5,520市亩,拦河坝全长120米,中段为浆砌石溢流坝,石坝最大坝高2.5米,长60米,底宽7米。工程渠道共80.28公里,分总干渠、东干渠、西干渠以及支渠和分渠,渡槽、斗门等渠系建筑物624座,其中较大的15座。“全部工程计投入劳动力678981个工日,完成渠道土石方776223.35立公方,完成建筑物安砌拱条料石10662.93立公方,浇灌混凝土565.77立公方。”[4]工程竣工后,群众非常高兴,有近万人参加了3月10日的竣工典礼。随着工程竣工,长期受水旱灾害苦恼的农民看到了生活希望,不仅农业灌溉用水解决了,而且这时又经过土地改革分到了梦寐以求的耕地,翻身农民从心底里感谢党和政府。

1955年3月下旬,经省农林厅水利局批准建立了羊昌河灌溉工程管理所,地址设在钓鱼湾,隶属省水利局领导,并任命贾玉和为第一任管理所所长,郑国海为副所长兼技术负责人,调配职工人数为25人。作为当时全省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政府非常重视管理和维护,在管理方面分为工程管理和灌溉管理两大部分。工程管理主要是针对工程日常的维修等,“一是实行灌区由受益社队代表11人组成灌区管理委员会,作为用水管理的权力机构。以下按大队为组,按各受益渠道分段,各段落实到村(大队)。以群众按劳为主,划片区包干,进行管理、负责清淤、补漏、岁修和维护管理;二是由工程管理所主要负责建筑物的维修,管理和干支渠的配水以及灌溉实验等工作,安排督促岁修、防渗等工作”。[2]在灌溉管理方面主要是征收适当的水费,按照灌溉面积的常年产量比例,以粮代购,这种方式主要在1961年之前实行,“自流灌溉收常年产量的5%,一级提灌收常年产量的2%,二级提灌收常年产量的1%,三级提灌收常年产量的0.5%。”[2]管理工作是延长工程寿命、发挥最大效益的立足点,羊昌河引水工程根据受益区划分管理渠段并明确管理所的主要职责,很大程度上既调动群众的参与性,也能确保工程发挥效益。

四、结语:工程效益泽被后世

羊昌河灌溉工程建成之前,当地水利设施较为分散、落后、简易,无力抵御旱涝灾害,粮食的亩产量很低,当地农民生活较为贫困,工程竣工后,农业生产发展进步明显,据统计,“工程未修建以前的常年亩产为280-360市斤,工程竣工后,1955-1985年平均单产为690市斤以上”[2],昔日的望天田,如今有了充足的水源,旱涝保收,增加了粮食的产量,也促进了当地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位黄土桥村的老人说:“没有这个工程之前,这一带一遇到旱灾尤其是大的旱灾,粮食作物都要减产甚至绝产的,那时候洗衣服淘米用的水都要跑很远去挑,现在好多了,自从有了这个工程后,这里水田的稻谷产量不断增加,人们用水方便多了,最关键的是有水了,粮食作物的产量就有保障,我们吃饭就不用愁。”②“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羊昌河引水灌溉工程改变了平坝水利和农业发展的历史,使该县成为贵州全省稻米的主要产区,其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影响深远。

注 释:

① 2015年5月4日改名为平坝区,为安顺市管辖。为尊重历史,本文所用的行政名称均以当时的称呼为准。

② 根据2012年7月19日在平坝县黄土桥村采访刘某某老人的谈话录音整理。

猜你喜欢
昌河灌溉工程工程
论述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管理的要点
灵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历程
A6 CVT豪华版
昌河 发力乘用车市场
背靠北汽昌河踏上“新生”之路
《土镇的百年孤独—安昌河小说研究》首发式暨研讨会在安州举行
子午工程
务欢池镇东村节水灌溉工程微喷系统的设计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