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龙 廖辉 詹冠军 宋志东
(1.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四川 广汉 618307;2.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绵阳分院,四川 绵阳 510700)
飞行安全是民航的头等大事。飞行大学生在航校飞行训练期间,是培养飞行知识、飞行技能、飞行经验、飞行作风、机组合作意识等的重要时期,更是培养飞行安全能力的关键时期。绝大多数飞行事故(征候)是在遇到飞行特情时发生的。作为成熟的飞行员,基本飞行技能是不成问题的,而及时发现特情后的正确决策、准确处置,则与飞行员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特情下飞行员的不良情绪和操作失误,多是心理品质差造成的[1]。个性心理特征(人格特质)与飞行职业适应性高度相关,研究飞行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能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飞行安全能力,保障民航飞行安全。民航院校作为培养飞行员的主要阵地,研究飞行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提升飞行安全能力就很重要。
飞行安全与飞行员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包括个性因素、情绪因素、意志因素、人际关系等。近年来,飞行员个性特征与飞行事故征候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关注,通过对因飞行员操作不当而导致飞行事故征候的人员分析研究,发现其中约60%发生于A 型个性(易怒、过激、情绪化和难以自控的性格特点)和情绪容易过度紧张的飞行员,并且认为飞行员个性缺陷越多,飞行事故征候率越高[2-4]。同时,相关研究人员认为,难以控制情绪、易怒、激动,自以为是、喜欢冒险,对特殊情况和突发状况处置差是容易发生飞行事故的典型个性特征[2,4]。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可以较好地表征个性心理特征。本次研究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绵阳分院122 名初教训练阶段飞行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22 份,收回有效问卷117 份,收回率95.9%。数据采用SPSS 24.0 统计软件处理。
将EPQ 量表分数转换成T 分,由表1 可以看到,飞行大学生在内外向性因子(E)上平均分为61.37,其中73.5%的学生高于56.7 分,表明多数学生为外向型人格;在情绪稳定性因子(N)上平均分为35.94,其中80.4%的学生低于43.3 分,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属于情绪稳定型人格;在精神质(P)因子上平均分为40.17,其中78.6%的学生低于43.3分,表明大多数学生属于社会型人格;在掩饰性(L)因子上平均分为56.75,其中36.7%的学生介于43.3 ~56.7 分,属于比较稳定。
表1 飞行大学生人格分型描述统计(%)
利用t 检验比较各因子与民航院校理工科男大学生[5]、民航飞行员[6]的差异(见表2),结果表明,飞行大学生的E 分、L 分高于民航院校理工科男大学生,N 分和P 分显著低于民航院校理工科男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飞行大学生的E 分稍高于民航飞行员;N 分和P 分低于民航飞行员,统计学上有差异显著性;L 分无显著性差异。
表2 飞行大学生与民航院校理工科男大学生、民航飞行员EPQ测验结果对比
本次研究发现,较民航院校理工科男大学生,飞行大学生的E 分高,N 分和P 分低,表现为更外向、情绪更稳定,精神质占比较少。较民航飞行员,本次飞行大学生样本E 分稍高;N 分和P 分低。这可能是与近些年飞行大学生成长环境和飞行实践的变化相关,因为严格的飞行训练淘汰率,外向开朗、善于交际、冷静理智、适应力强的飞行大学生在分院更易顺利通过筛选检查、完成飞行训练,这对飞行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产生显著的影响和明确的导向性。实验数据表明,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绵阳分院飞行训练阶段的飞行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表现为外向、开朗、善于交际,冷静、理智、情绪稳定,乐群、适应力强、可塑性好,总体处在比较良好的水平,与民航飞行职业要求相适应[5-6]。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绵阳分院通过严格飞行大学生心理选拔、加强飞行大学生心理训练、强化飞行特情准备意识、加强机组资源管理(CRM)训练、重视飞行大学生精神文化建设等5 种方法,综合提高了飞行大学生的心理品质,提升了飞行大学生安全能力。才能使飞行训练阶段的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能够处于良好水平。
飞行大学生是未来民航飞行员的后备军,其心理特征是否符合飞行职业要求,必将对民航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加强招飞心理选拔,挑选外向开朗、思维敏捷、理智冷静、反应迅速、随和乐群等性格特征的学生,把好飞行员心理健康第一关,减少心理因素停飞比例,降低后期飞行训练淘汰率,保障飞行员队伍心理健康[7]。
飞行员并不是天生就具备符合飞行职业要求的心理品质,必须通过严格的心理训练和自我磨练,才能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系统科学的心理训练至关重要,如心理运动协调、情绪调节、时间分配、注意力分配、能力迁移、情景意识、人际交流、机组合作等,可以塑造形成优秀的飞行心理特征,更好发挥飞行技能和特情处置能力,提高飞行安全水平[1]。
飞行特情常在飞行员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应变能力、正确的判断与决策、准确的处置,就非常重要。紧张过度、情绪失控,会导致分析和判断信息的综合能力下降,思维能力失常,从而决策失误或错误、操作盲目性[1]。强化特情准备意识,主要是靠平时的安全培训,缓解应急压力,更好发挥飞行技术,降低飞行事故发生概率。
飞行员健康的身心状况和精湛的飞行技术,能够很好地保证飞行安全。但在飞行特情处置时,机组协调配合、发挥集体技术水平更为重要,因为个人的力量总是局限的。良好的机组内部交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机组整体的技术水平和应急能力[7]。加强CRM训练,增强机组协同配合,提高机组分析事故、利用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应对飞行特情。
飞行大学生有独特的职业自豪感、优越感,心理预期较高,但这也导致了他们认知理解的片面性。需要重视飞行大学生精神文化建设,开展有益的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缓解飞行训练精神压力;有意识地培养、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合理宣泄、控制不良情绪,善于摆脱情绪困境;培养稳定、积极、乐观的情绪,保持心理健康,预防心身疾病。
飞行员个性心理特征与飞行职业适应性高度相关,直接影响飞行安全。通过对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飞行大学生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调查,发现民航飞行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基本符合民航飞行职业要求。基于飞行员个性缺陷易引发飞行事故(征候),民航院校应注重培养提高飞行大学生心理品质,减少由心理因素导致的飞行事故(征候),以提升飞行安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