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祛湿和中汤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儿童厌食症的临床观察

2022-11-11 12:49杨海龙祝国宁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气虚西医健脾

杨海龙,祝国宁

(衢州市龙游县人民医院 ·浙江 龙游 324400)

厌食症(AN)为慢性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性疾病,是儿科常见病之一,1~6 岁高发,发病率约为12%~34%[1]。长期厌食患儿易出现营养不良和抵抗力下降,易罹患多种疾病,严重者可造成智力障碍,对患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2-5]。目前西医多以多酶片、维生素、益生菌及补锌剂等治疗为主,但总体治疗效果不甚理想[6-7]。中医药在治疗儿童AN方面备受推崇[8-9]。笔者采用自拟健脾祛湿和中汤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儿童AN(脾胃气虚型),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6月龙游县人民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儿童AN患儿78 例,随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 组,各39 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观察组)中男21 例、女18 例;年龄2~10 岁,平均(5.23±1.15)岁;病程3~15 个月,平均(8.21±3.27)月;病情程度:轻度20 例、中度15 例、重度4 例。西医治疗组(对照组)中男23 例、女16 例;年龄2~11 岁,平均(5.41±1.23)岁;病程4~15个月,平均(8.30±3.41) 月;病情程度:轻度19 例、中度16 例、重度4 例。2 组患儿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纳入标准 1)西医诊断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的儿童AN的诊断标准[10],同时中医辨证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脾胃气虚证分型标准[11];2)年龄1~14 岁;3)患儿法定监护人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1)神经性厌食或药物性厌食及慢性消耗性疾病、内分泌和代谢等因素引起的厌食者;2)以往有胃肠道器质性病变或腹部手术病史者;3)近4 周内接受过胃肠动力药、微生态制剂、锌剂等治疗者;4)合并佝偻病、贫血及精神疾病者;5)合并严重心、脑、肾、肺等器官及血液、免疫系统疾病者;6)依从性差者;7)过敏体质及对本临床观察用药过敏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口服多酶片、复合维生素、妈咪爱和葡萄糖酸锌片等西医常规疗法。观察组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加自拟健脾祛湿和中汤,药物组成:焦白术、茯苓各9 g,薏苡仁、鸡内金、藿香、党参各6 g,焦山楂、炙甘草3 g,并随症进行加减,3~6岁每日1/2剂,6岁以上每日1剂,水煎两遍得药汁约100 mL,分早晚两次温服。2组患儿均连用8周。

2.2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版)中“小儿厌食症疾病疗效标准”[11]。临床痊愈:食欲与食量均恢复至正常水平;显效:食欲明显恢复,食量恢复到原有水平的3/4;有效:食欲有所改善,食量有所恢复,但未达原有水平的3/4;无效:食欲与食量均无改善。

2.3 观察指标 1)主要中医症状评分:治疗前后参照参考文献[11]中“小儿厌食症症状分级量表”对患儿纳差、面色萎黄、神疲和进行评分,0、1、2、3分分别对应无、轻度、中度和重度。2)血清微量元素及血清白蛋白(ALB)水平:治疗前后空腹静脉采血,全自动分析仪检测血清铁、锌及ALB水平。

2.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软件对文中相关数据进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3 结果

3.1 健脾祛湿和中汤联合西医疗法治疗AN患儿的疗效 见表1。

表1 2组AN患儿疗效比较[例(%)]

3.2 健脾祛湿和中汤联合西医疗法对AN患儿主要中医症状评分的影响 见表2。

表2 2组AN患儿治疗前后主要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分)

3.3 健脾祛湿和中汤联合西医疗法对AN患儿血清Fe、Zn及ALB水平的影响 见表3。

表3 2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铁、锌和ALB水平的比较

4 讨论

厌食症(AN)是儿科常见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长期的食欲不振,食量下降,严重者拒食或严重挑食。

西医学认为喂养不当、心理因素、微量元素缺乏及 Hp感染因素等是引起儿童AN的主要因素[12],此外,铅中毒、胃肠微生态紊乱、药物影响、气温过高、湿度过大等也均可引起厌食[13]。西医学对儿童AN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现研究较为成熟的有:摄食调控机制、胃肠电活动异常、微量元素的缺乏、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心理因素、肠道菌群紊乱[13]。目前西医治疗儿童AN患者以改善症状,增加食量为主,主要通过饮食调理、补充微量元素、微生物制剂、促胃动力药、心理疗法等,虽有一定的效果,但总体效果不甚理想[14]。近年来研究发现对AN患儿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药治疗可针对其病因病机进行整体调整、辨证论治,取得良好的效果[15-16]。

中医学将儿童AN归于“厌食”“伤食”“恶食”“食滞”的范畴,与患儿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习惯及偏嗜、他病未愈伤及脾胃等因素相关。辨证通常包括有脾胃气虚、脾胃不和、脾胃阴虚及肝旺脾虚等型,笔者文中讨论的为临床常见证型——脾胃气虚型。儿童发育尚未完善,机体在形态和功能上相对不足,“脾常不足”,加之乳食喂养不当,饮食不知节制,饥饱无度,偏食、嗜食等加重脾胃负担,进一步损伤脾胃,如《后汉书·王符传》所记载:“婴儿常病,伤于饱也”,又如《赤水玄珠全集·卷十三》中所言:“不能食者,由脾胃馁弱,或病后再脾胃之气未复,或痰客中焦,以故不思食”。AN患儿脾胃气虚,脾胃升降失司,胃失受纳水谷、脾失运化水谷精微,则患儿食欲下降,而致厌食。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水谷方能化生精微,营养机体,保证儿童正常生长发育。AN患儿脾胃气虚,表现纳差,水谷摄入减少,气血化源不足,颜面、机体失养,则出现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等症状。脾气虚不能正常运化水湿,造成水湿内停,湿阻中焦,导致脾虚湿盛,同时又会阻碍气机升降;再者,水湿内停,日久化生湿热。针对以上病因病机,笔者以为对此类型AN患儿治疗上当以益气健脾、祛湿和中,文中采用自拟健脾祛湿和中汤与西医常规疗法相配合治疗脾胃气虚型AN患儿。方中以焦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有健脾止泻之功效,常用于治疗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所致食少便溏、脘腹胀满、倦怠无力等症。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有益脾和胃、渗湿利水之功效,《医学启源》言茯苓:“除湿……和中益气为主”,《药性论》言其:“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治小儿……心腹胀满”,《伤寒明理论》则言茯苓“渗水缓脾”。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有健脾、利水渗湿止泻之功效。藿香味辛、性微温,入肺、脾、胃经,具有化湿醒脾和中之功效,《珍珠囊》言藿香:“补卫气,益胃气,进饮食……”。鸡内金味甘、性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有健运脾胃、消食化滞之功效,《滇南本草》言鸡内金:“宽中健脾,消食磨胃。治小儿乳食结滞,肚大筋青,痞积疳积”。山楂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有消食健胃、行气之功效。党参味甘、性平,归脾、肺经,补中、益气、健脾之功效。炙甘草既可益气补中,又可调和诸药。

本观察结果显示,治疗8周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纳差、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症状评分由治疗前的(2.52±0.38)分、(2.18±0.23)分、(2.68±0.35)分分别降至治疗后的(0.72±0.26)分、(0.51±0.19)分和(0.49±0.24)分,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Fe、Zn及ALB分别由治疗前的(10.63±0.96)μmoL/L、(9.57±0.87)μmoL/L及(35.10±3.14)g/L上升到治疗后的(15.02±1.36)μmoL/L、(14.15±1.12)μmoL/L及(42.69±2.39)g/L,较对照组上升更为显著(P<0.05)。结果提示,健脾祛湿和中汤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脾胃气虚型AN患儿的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儿纳差、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等症状,并能显著提升患儿血清铁、锌水平及血清白蛋白水平。

综上所述,自拟健脾祛湿和中汤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脾胃气虚型AN患儿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猜你喜欢
气虚西医健脾
老年健脾操(一)
老年健脾操(二)
老年健脾操(四)
老年健脾操(三)
张竹君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
清热解毒止痛散联合西医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分析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
清热利湿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痛风性关节炎50例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气虚痰湿型晚期肺癌治验